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那仁汗克布恩》史诗隐喻结构分析-蒙古史诗双重结构和意义转换中一些母题的作用.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222973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7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那仁汗克布恩》史诗隐喻结构分析-蒙古史诗双重结构和意义转换中一些母题的作用                    【作 者】斯钦巴图 【     是狩猎,还是战争?——狩猎母题的意义 我们知道,古代蒙古人的经济生活中狩猎占有重要的地位11~12世纪的各蒙古部落被分为两大种,“即森林或狩猎部落群及草原或畜牧部落群注:鲍·雅·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卫拉特各部落当时就是属于从事狩猎经济的森林部落大约14、15世纪左右卫拉特人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附近地区时,大部分卫拉特部落转为从事畜牧经济然而仍然有少部分,如阿尔泰乌梁海人从事狩猎生活,直到晚近即便对转为游牧的人们来说,狩猎仍然还是他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古代蒙古部落还不能依靠单一的游牧经济过活,必须猎取各种野兽和部分地从事渔捞,来补充食物的不足 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对古代蒙古人的狩猎有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古代蒙古人的狩猎有两种:“个人的狩猎和公共的狩猎即围猎他们也很爱好鹰猎狩猎一般地被看成是一种高尚娱乐,围猎差不多总是远征、战争和袭击的伴随物,军队借此获得食物和实行演习。

      我们的资料常常提到围猎,并且对它有相当详细的记载,但是围猎的种种细节,如它究竟是怎样组织起来的等等,今天还是难以想象‘王汗……就打猎,望着土兀剌河的黑林回去了’‘打围时,忽亦勒答儿[金疮未曾痊可],成吉思汗止当不从因赶野兽走马,金疮重发……’类似的句子,在我们的资料中常可遇见但是,我们间或也发现一些叙述围猎在12世纪蒙古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的其他资料例如,勇士们选举铁木真做他们的领袖时,向他宣誓道:‘野兽行打围呵,俺首先出去围将野兽来与你’根据其他资料所载,成吉思汗本人也以同样的话交换誓约道:‘若命我带领出去狩猎时,我将截着野兽并把它赶到悬崖上,使你们易于射中’他们有时举行各部落和各氏族参加的大规模的围猎,例如:成吉思汗和客列亦惕的王汗共说道:‘多敌人处围猎时,一同剿捕’后来,围猎采取了极大规模的正规组织形式注:鲍·雅·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64~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狩猎的两种形式中,个人狩猎的性质始终是单一的,即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种经济行为它的目的无非就是猎取猎物,以补充食物的不足,或者获取野兽的皮毛,以制作衣服、制作其他生活用品,或者用于社会交换。

      至于围猎,就带有三重性质了其一是纯粹以获取猎物为目的的围猎这种围猎属于经济行为,同时又是一种娱乐行为这种围猎形式,在蒙古族地区保留到晚近其二是正如符拉基米尔佐夫所说,是与军事行动有关的围猎其目的是,一来做战争的战术演练,让兵丁做骑射练习,检验和演习阵容;二来做战略防备,借助围猎来组织起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军队,以准备迎击任何来自外部的突然袭击;三来在军队远征中,组织部队打围猎,获取猎物肉和毛皮,补充军粮和其他军需13、14世纪到过蒙古汗国的西方旅行家大多特别提到了蒙古人有关军事行动的围猎活动足见这种围猎当时在蒙古社会的普遍性存在其三是纯军事行动罗布桑丹津的《黄金史》中就记载了成吉思汗出兵西夏的远征途中进行这种围猎的情景在军队到达杭爱汗山的时候,成吉思汗向部队发出了指令:在山上围猎,目的是抓住西夏王的侦察兵围猎达到了预期目的,抓住敌人的侦察兵,并从他们的口中了解了有关西夏王的情况注:布桑丹津:《黄金史》,第489~49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由于狩猎与军事行动的关系如此密切,因而在古代蒙古社会里“狩猎”这个词几乎成为“战争”、“袭击”的代名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落联合起来,对第三个部落进行袭击时,他们喜欢用在什么什么地方打“围猎”来进行联系。

      因此,蒙古语中表示狩猎的词(Abalahu),成为一种双关语视语境的不同,有时可理解为打猎,有时可理解为对某个特定对象采取军事行动在古代,与蒙古毗邻的一些民族和国家也甚怕蒙古军事集团带有双重意义的狩猎行为,每当这种时候,他们都做出相应的反应,加强警戒从1439年明英宗皇帝下达给沿边诸将的一道命令中可见一斑:“近有自虏中来者言,瓦剌脱欢人马猎于近塞沙净州此贼谲诈叵测,其意不专在猎,尔沿边诸将当豫为方略,振作士气以御之,毋视为泛常注:《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九,第7页 与现实生活中的狩猎行为相对应,蒙古英雄史诗中的“狩猎”也呈现出一些复杂的情形有的蒙古英雄史诗确实表现了古代部落的狩猎生活情景例如察哈尔英雄史诗《嘎拉蒙杜尔汗》中就描写了古代狩猎部落的生活史诗开头介绍了勇士嘎拉蒙杜尔的坐骑、妻子、猎狗、猎鹰,当敌人袭击国土时,嘎拉蒙杜尔汗逃到山上,靠打猎得来的食物充饥注:转引自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第169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原载《中央亚细亚研究》第11卷,1977年,威斯巴登 在蒙古英雄史诗中,典型的情况应该是开头部分除介绍勇士、夫人、坐骑之外,重点介绍勇士的五种牲畜,而在这里却描写了勇士的猎狗和猎鹰。

      在喀尔喀英雄史诗以及在巴尔虎英雄史诗、东蒙古科尔沁英雄史诗中出现英雄狩猎母题例如,史诗《锡林嘎拉珠巴托尔》是流传在喀尔喀、巴尔虎以及科尔沁地区的英雄史诗其各种异文中表现了英雄狩猎的情景注:参见仁钦道尔吉记录整理《英雄希林嘎拉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在那木南道尔吉演唱、尼·波佩记录的《恩克宝力德汗》,那木南道尔吉演唱并记录的《黑林嘎拉珠巴托尔》等中也有英雄锡林嘎拉珠打猎的情节(参见陈岗龙《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在这部史诗的各种异文中对锡林嘎拉珠英雄的故乡和住所的描写,充满着森林狩猎部落的生活气息 在另一部流传范围甚广影响很大的史诗《三岁的古那罕乌兰巴托尔》的各种异文以及巴尔虎史诗《喜热图莫尔根》等中同样出现这样的情景注:如参看《宝日勒岱莫尔根》、《阿勒泰-孙布尔-阿拜-克布恩》等布里亚特史诗即可知道,布里亚特史诗中狩猎母题之丰富(《英俊的巴塔尔》,第1~160页,第160~280页,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科尔沁史诗《阿斯尔查干海青》中甚至出现了两个以上部落举行围猎的情景注:史诗艺人朝鲁、那顺铁木尔演唱,巴德玛整理《阿斯尔-查干-海青巴托尔》,见道荣尕、特·乌日根等整理《阿拉坦舒胡尔图汗》,第77~191页,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史诗艺人朝鲁、巴拉吉尼玛演唱,发·特古斯整理《阿斯尔查干海青》,内蒙古出版社1979年版。

      其中讲,有两个部落在一个山上举行围猎,在这次围猎活动中两个部落首领做出了相互联姻的决定 从蒙古史诗中狩猎母题出现的频率来讲,居住在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的布里亚特人的史诗以及我国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史诗中狩猎母题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其他部落的史诗中虽然同样出现这个母题,但频率远远不如布里亚特、巴尔虎史诗关于布里亚特史诗和巴尔虎史诗中的狩猎母题,桑杰耶夫、汉嘎洛夫等学者就指出过,这种母题以蒙古古代大规模演习性质的围猎为实际基础产生,具有征战前演习的性质注:转引自涅克留多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第116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卫拉特很多史诗中也常常出现狩猎母题例如在《额格勒莫尔根》中,描写了额格勒莫尔根征伐兄弟九十个蟒古思在远征途中进行狩猎的壮观场面这种狩猎母题我们可以看作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狩猎活动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得知,整个蒙古英雄史诗中,狩猎母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了狩猎经济活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了经济-军事双重性质的狩猎活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表现了纯军事行动 具体到《那仁汗克布恩》史诗,这里的狩猎行动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为,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那样,那仁汗克布恩狩猎的结果没有猎获野兽,而“猎”获一个人。

      由此我们想到,那仁汗克布恩的“狩猎”,猎的可能不是野兽,而是人这就是说,那仁汗克布恩的这次狩猎完全可能是一场纯军事“狩猎”——一场战争狩猎母题在这里隐喻一场战争这在下面的诸项分析中将得到进一步证实 是偶然发现,还是战争中俘获?——孤儿母题的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根据史诗叙述,那仁汗克布恩是在一次狩猎行动中偶然发现一个男性婴儿——北方孤独的伊尔盖的我们先看看北方孤独的伊尔盖这个名字在蒙古语中,北方孤独的伊尔盖这个名字是Aru-yin(北方的)unuchin(孤独的、孤儿)yirgai(伊尔盖),其中unuchin的本义是“孤儿”,引申义是“孤独的”可见,在勇士的名字中已经交代了他是孤儿史诗中虽然说他是下赡部洲的大力士道本哈日和上赡部洲的天女的儿子,但是除了他的天女母亲外,其父亲大力士道本哈日始终没有出现在史诗中父亲始终没有出现这一点,也暗示着伊尔盖是一个孤儿那么,那仁汗克布恩“发现”和收养的无疑是一名孤儿 在蒙古民间口头文学各种样式以及古代书面文学作品中,孤儿形象特别多在那些作品中,充满着人们对孤儿的同情和鼓励,对他们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出敬仰和赞颂就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而言,卫拉特英雄史诗《杭格勒库克巴托尔》中的勇士是一名孤儿。

      著名史诗《江格尔》中的江格尔、铁臂萨布尔勇士都是孤儿在新疆《江格尔》一部长诗中说,当敌人洗劫乌宗阿拉达尔汗的国家后,勇士布克-孟根-西克锡力克在深山密林中发现了乌宗阿拉达尔汗的孤儿江格尔,以为他是由山神抚养的,就把孤儿带回家收养并给他起名为江格尔仁钦道尔吉教授指出了《江格尔》的这个故事同绰罗斯部和杜尔伯特部的祖先传说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注: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第217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或许,这可以被认为是揭开史诗《江格尔》与卫拉特绰罗斯部和杜尔伯特部之间历史关系的一条线索俄罗斯卡尔梅克学者科契克夫在分析江格尔的名字时注意到江格尔名字前有一个固定的修饰语unuchin(孤独的,孤儿),认为这个名字与古代蒙古-突厥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中的初人概念有关注:科契克夫:《卡尔梅克英雄史诗江格尔》,第10~11页,卡尔梅克文出版社1974年版 据涅克留多夫报道,前苏联学者麦列金斯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注:涅克留多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第79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虽然人们对叙事作品中出现的孤儿形象的起源提出了上述看法,但我认为孤儿形象的大量出现不仅与原始神话观念有关,而且与蒙古等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现实有关系。

      我们知道,北方民族古代历史就是一种氏族、部落、民族之间结仇与复仇,征服与反征服,掠夺与反掠夺循环往复的历史这种历史就是一个大批量生产孤儿的一种巨大的“工厂”幼年失去父母亲人的痛苦记忆给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挥之不去的痕迹从而在社会上同情孤儿,赞颂那些在危险的境地中仍然顽强生存的孤儿因此,孤儿形象不仅与原始神话有关系,更与战争有直接关系事实上,那些现在人们看来与原始神话观念有关的祖源神话中,孤儿形象仍然与战争有关例如,《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隋书·突厥传》、《北书·突厥传》等汉文古籍中记载的突厥人的祖先神话中的孤儿就是战争造成的:“其国(突厥)先于西海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儿不忍杀之,刖足断臂,弃于大泽中有一牝狼,每衔肉至其所,此儿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即与狼交,狼有孕焉……其后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贤,遂为君长 在部落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等待他们的是两种前途:一是被当作未来潜在的敌人而处决;另一种是被征服者俘虏,或当奴隶,或被收养例如,在蒙古历史上很有名的成吉思汗的养弟锡吉忽都忽,原本是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尔部人族人被成吉思汗消灭后成为孤儿,被成吉思汗在战争废墟上捡来收养的。

      除了被收养的以外,其他情况下他们的处境在任何时候都是很危险的例如在一次东蒙古和卫拉特蒙古之间的战争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