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师版 )必修下册--高三语文新高考60篇情境默写(教师版).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51809128
  • 上传时间:2023-1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3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全国新高考60篇情境默写【必修下册】17.谏太宗十思疏(下册)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要赏罚得当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18.阿房宫赋1.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7.文章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句精警,扣人心弦2. 10.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 11.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2.《阿房宫赋》用16个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13.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4.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

      秦民竭,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5.《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19.六国论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首段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前人筚路蓝缕,辛苦创下的基业,后人却不珍惜9.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20.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两句聊表敬意2.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当面对着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依然坚守自我,“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则认为自己有理有据,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一一作答,自觉问心无愧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的重要原因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司马光指责他“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叫他秉承祖法,无所作为,那他就不敢苟同了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了各自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文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夫子哂之”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率尔而对”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22.谏逐客书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的不良印象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7.《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3.登岳阳楼记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24.桂枝香·金陵怀古1.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银河”的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6.《桂枝香·金陵怀古》“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其中两个短语对仗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印成趣7.《桂枝香·金陵怀古》“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

      25.念奴娇·过洞庭湖1.《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礼仪讲授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名句名篇默写.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1部分 写作 任务组五 微任务 作文书写——比天还大的事儿.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四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概括分析文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任务组二 任务五 看准对象因境设辞做到语言得体.docx 高考化学 1.传统文化与STSE 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专题16 Ⅱ 真题研练.docx 高考化学 专项拔高抢分练 9.反应热与反应历程.docx 高考化学 专项拔高抢分练 1.传统文化与STSE.docx 高考物理 板块三  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docx 高考化学 二题型3 无机化工生产流程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7 Ⅲ 突破二 绘声绘色巧用细节描写生动丰满.docx 高考数学 中档大题练1.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教材文言文复习综合试卷.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三 微任务一 聚焦诗意准确选择.docx 高考数学 创新融合4 数列与导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5课文1 归去来兮辞 并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1部分 写作 任务组五 任务二 “三管”齐下美“言”有术文采抢眼养颜.docx 高考数学 满分案例三 立体几何.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