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81683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0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    沈义淑(大理学院 文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Summary: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它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本主是白族居民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白族居民的理想和道德追求Keys:大理;白族;本主;信仰;崇拜B989.2 :A :1673-2596(2011)02-0045-02大理白族本主崇拜已有很长的历史,今天,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而削弱,相反,它还呈现出了发展的强劲势头在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本主庙,而村民也不同程度的信奉本主,因为,人生有必要选择一种崇拜来作为一种精神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白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自觉地选择了本主崇拜,并在本主信仰的浓厚宗教氛围中,把自然神、佛教神、道教神、英雄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的内容吸收进来,把各种神调和到一起,让他们和平共处,共同为本民族的各种需要服务,于是产生了极具民族特征的白族本主信仰一、本主信仰的基本内容“本主”也叫“本境土主”,它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村社神”,它往往是一个村落或由几个村落组成的某些地区的保护神和主宰神,它既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也对居民进行佑护。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只求保佑现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幸福的功利性因素,使本主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对人民做过好事、促进了本民族社会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英雄,因而,本主崇拜的主要内容便演化为圣贤崇拜,即具备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或有大德大智慧之人,都在圣贤之列,他们都是白族崇拜的理想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居民给圣贤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只要具备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无私无畏、见义勇为等品质的人,都可以作为圣贤来崇拜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所有的圣贤之人,其前身要么是天上的“星”(天神),要么是地面的“精”(修炼得道的兽类),这样,圣贤就被神格化了白族本主信仰是从鬼主崇拜演变而来的,白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冥冥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操纵人的命运、掌握人的吉凶祸福的大大小小的神,因而,白族人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水木石土、风雨雷电都当作“神”,所以最初的本主崇拜,是“天鬼”的神灵逐渐演变而成为具体的有姓有名有封号的固定在一个村或一个地区独自享受烟火的“神灵”到南诏时期,产生了大理白族本主的人神崇拜,本主神被赋予了人的特征,他们同情人间疾苦,能为拯救百姓付出一切,本主神的人性化得到了白族信众更加广泛的尊崇。

      二、本主信仰中的多神性如果说南诏以前的信仰还处于自发的阶段,那么南诏建立之后,以“封神”为标志,本主神开始进入了人为信仰的阶段从那时开始,多神并立的独特的本主神体系固定和延续至今在白族聚居的地区,不祀本主的人被嘲讽为“木增”,即“没有主的人”,引申义就是“荒蛮不化”,白族地区几乎逢村就有庙,有庙就有本主,据不完全统计,大理州境内的白族地区祀有本主神1000多位不仅如此,“在一个自然村、一个本主庙中,本主崇拜的内容也是多神的在白族本主祀神格局中,通常将主殿、主要位置的祀神称为×××本主,其左右和配殿还有本主夫人、父母、部将、文武判官、黑衣财神、白衣财神、六畜神、送子娘娘、痘二哥哥、沙麻、神马等等”[1]白族本主崇拜中的神系主要有4种类别:一是祖先崇拜类,二是英雄崇拜类,三是王候将相类,四是异族佛道教传入白族地区后,白族人便加以摄取和改造,奉佛道二教的神为本主,道教中的财神、文昌,佛教中的观世音、大黑天神等均为白族本主神由此可见,白族本主来源极其复杂;本主崇拜也不是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融入了许多白族的主体思想、道德、情感、审美意识和理想追求的多元文化,因此,白族本主崇拜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供奉本主的庙宇称为本主庙本主庙中以本主为主要崇拜对象,其他配神为次要崇拜对象,各种配神有其独有的宗教功能,如子孙娘娘送子嗣、财神管发财致富、龙王管司雨等配神的神力是对本主神力的有效补充,两者神力相结合,起到了保佑白族人民物质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的作用三、本主信仰的功能历史上,民众是天灾和人祸的主要受害者,是被摧残、被压迫的生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并寻求救助,当他们通过劳动和斗争能满足一部分需要时,他们便尽量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旦遭到人力不可及的天灾、人祸时,他们便不顾一切地供祭神鬼,向各路神仙鬼怪等超人的魔力求救,恳求神异力量赐福禳灾,祛病降吉白族认为崇拜神鬼,就会达到“心诚则灵”的效果,因此,在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檀香木雕的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祇虽然不同,但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诞辰日平时,白族居民不论生死疾病、婚娶节庆、出门归家、生儿育女都要到本主庙祭祀,以求保佑本主崇拜不注重来世,只为了今生,所以白族对鬼神也很实际,他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他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他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本主崇拜中的烧香、敬酒、杀牲、摆供,与其说是敬鬼神,不如说是讨好鬼神,他们在祭祀鬼神时的投入,是要换取鬼神满足自己的实际要求。

      因而,本主信仰在发展中会不断强化那些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鬼神,如对求子有用的娘娘或观音、对风调雨顺有作用的龙王、对发财致富有功能的财神等,同时不断淡化那些不断失去实用价值的鬼神本主信仰始终以最实际的功利要求作为崇敬鬼神的一把标尺,而这种尺度的基础便是本主神能不能产生主宰人们命运的神奇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使白族的心灵有了归宿感,这种归宿感使神灵不再离白族那么遥远,只要在刻意追求的时候,心中就会浮现出所追求的神灵形象,似乎本主神就在自己的身边大理祥云白族将信仰本主的目的概括为:寿连绵、世清闲、兴文教、保丰收、本乐业、身安然、年增寿、泽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吉、户安康,在白族信仰十二大心愿中,人生幸福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起码的追求白族属于世居的农业民族,其宗教的首要功能是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服务,因而他们的本主祭祀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春祭本主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丰收;冬祭本主是为答谢神灵的庇护本主崇拜能够为白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找到动力源泉,从而激发出他们的进取精神,因为白族人在祭祀本主时,也寄予了本主能给他们功名富贵的愿望,他们认为一个家庭、一个区域的经济繁荣、教育兴旺、民众安乐都是本主的庇佑和恩赐。

      白族本主信仰重实际的特征使他们心中追求的不仅是直接的物质效益,还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使本主信仰深深地植根于大理地区,最终泛化和世俗化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俗四、本主信仰中的积极内涵本主神中除现实生活中已故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还有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物,也有儒、释、道的神,也就是说,大理地区的民间信仰是一种“普化的宗教”信仰所谓普化的信仰,“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格的教会组织,而且信仰的内容经常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显的区分”[2]因为,白族信奉神灵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自我,而自我最重要的是生命,所以,对泛神的信奉常常与保护自身生命相关在白族文化中,“凡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形成巫、道、佛互相包容的宗教信仰[3]白族赋予本主神以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每年春天,白族乡民都要举行隆重的迎神活动迎神时,乡民披红挂彩,用彩轿抬着可以移动的本主神像,敲锣打鼓、虔诚礼拜这种宗教祭祀方式,在白族地区起到了凝聚民众、化解恩怨的作用,白族民众在迎奉“本村之主”中寻找到了共同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他们的认同感,使他们在统一文化体系的沟通中,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发展。

      在白族的历史上,至今尚无记载与其他民族发生争斗的历史,他们能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取决于白族民间信仰中的包容精神首先,本主信仰强调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大理县志稿》卷十《人物部》载:段宗榜是南诏后期的一位重臣,他英勇善战,帮助君王,死后被封为大理“神都”本主本主崇拜中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是维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精神纽带,是维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凝聚力;同时,白族所尊崇的本主神,大都具备“为人民和公众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哪怕是自己毁灭,只要有利于社会都在所不惜”[4]本主崇拜中的这种舍生取义、自我牺牲的精神,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逐渐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民族气节,这种质朴的情感和品质,是爱本主之情的直接扩充和升华;第三,对自身人性的赞美本主崇拜植根于白族的伦理观念中,“在白族本主崇拜里,本主的废立老百姓有较大的发言权,而不是少数人说了算……这种宗教信仰里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这可能是部落酋长时代的遗风,他们以功封神有自己的标准好些本主出身下层,来自普通百姓……不以成败,不以出生论英雄的做法,突破了封建等级的界限”[5]在平民本主身上,往往呈现出仁慈、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精神,这本身就是白族对平民优秀品质所进行地神化,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优秀品质赋予本主,这种信仰,表面上崇拜的是本主,实际上崇拜的是他们自己。

      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巫文化的基础上,兼容佛道思想、神系,结合本土文化,并加入白族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元素等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体系扎根于白族的生活中,协调着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力量,影响着白族的生活Reference:〔1〕〔4〕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7,26,150.〔2〕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6.〔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04.〔5〕张福三.白族本主崇拜及其传说的人间性和世俗性.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10.( 姜黎梅)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