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学段语文教材(黄庆).pdf
8页我读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学段语文教材无锡市峰影小学黄庆苏教版高年级教材设有习惯篇4 组,阅读课文201 篇,其中包括自读课文4 篇, 《习 作》28课,练习 28 个 从总体上看,正如高林生所述教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一是物化了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建议 ” 的基本理念;二是提示了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三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苏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循序渐进;内容: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阅读量:由少到多,所以就决定了高学段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第二学段的延伸,是第四学段的奠基这个学段的教学如果扎实有效,将会给小学阶段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初中语文素养的提高夯实基础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说得很详细、很具体通过理解、分析,我认为本学段主要有如下要求: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训练的内容体现在各册之首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中, 五上是: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五下是: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六上是:不懂就问;勤于收集资料六下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抓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 “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 3、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 3000 个左右会写 “ 字乃文章之衣冠” ,“ 字如其人 ” 必须把对学生写字的训练落实在日常作业的规范书写中,落实在教师教学板书的身教中,使学生产生 “ 写一手好字 ” 的冲动,并付之行动4、积累好诗文 “ 腹有诗书气自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第三学段要求背诵诗文 60 篇,课外阅读 100 万字,课程标准通过数量的递增加速着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5、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一方面用导入创设审美情境、美读激活审美情感、设疑诱引审美鉴赏等方法,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语文教材像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教师应充当一名向导,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挖掘教材这座山的“ 风景点 ” ,让学生去欣赏另一方面,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登高山而闻泉水叮咚,入林海而见秀木葱茏泛舟湖上而睹波光万顷,徜徉海滨而观惊涛拍岸让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能力如何使用教材,我觉得需要注意几个结合:(一)文道结合追寻历史,“文以载道”。
尽管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和过去的“道”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其主张内容形式要统一的理念与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全一致文道结合,我们就不会顾此失彼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二)读思结合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但这一经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容乐观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应当熟读课文熟读还应当有一定的数量,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好处对照课标要求和近来省的质量监测,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还要花些力气,让学生终身受益1.学贵有疑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语文课,老师提问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在于如何使自己上课顺畅,不能追求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实际上忽视学生的思维强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这条传统经验不可丢2.循序渐进学生边读书, 边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一是要正确地示范教师要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到好处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段要求展开训练,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引导学生三是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要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触类旁通苏教版培训部主任孙景华老师根据当前阅读教学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抓好不同文体教学的建议这和触类旁通不谋而合三)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贾志敏老师在他的文章中称“阅读是作文的父亲”苏教版教材单元主题的深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在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小练笔,我们要精心预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在课堂中统一起来,不一定都要安排在课外当然,这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具体的情况来定同时,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良方读对习作训练和作文的修改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读写的结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简析第一单元祖国在我心中4 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2 篇是诗歌,一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还有2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
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 情感熏陶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 “师友送别”、 “忘我创作”“临终请求” 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被前人称为杜甫 “生平第一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 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 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练习4 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情第二单元心中有爱3 篇文章,一篇是历史小话剧的剧本,其它两篇是小说四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多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 4, 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师还可以相机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一讲,使课文“厚”起来《最后的姿势》展示的汶川大地震谭千秋老师“爱与责任重于生命的”师德灵魂要抓住细节描写反复感悟人物形象《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说按照“遇险—自救—殉职” 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客轮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教学在遵循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应该重点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作者的两处议论来深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至于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结尾部分的“生命教育”问题,我想具体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场景中来考虑,不然就失去了意义《爱之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车;这位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一位孕妇的悉心照顾,受到了感染,暗中资助了那位孕妇而那位孕妇正是乔依的妻子。
小说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是可以传递的,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社会新风尚教学可从题目入手, 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具体把握两个场景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和语言尤其要关注与前面两篇文章稍有不同的是,这篇小说更重要的在于说理,希望老师们在把握教学中心时要注意第三单元励志人生4 篇课文,都是新入选的文章有人说是围绕“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有人说是围绕“生命与奋斗”的主题我看这4 篇课文,都可以说是奋斗励志的美文关于这组课文,这组课文的教学提示一要抓住中心,二要抓住线索,三要落实训练再以《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的教学来具体谈一谈第四单元民风民俗3 篇课文,来自民间,讲的是民风民俗第一篇课文是反映民间剪纸艺术的,第二篇课文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第三篇课文是描述民间舞蹈艺术的《姥姥的剪纸》课文描述“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她善于教育,疼爱孙儿表达了“我”对姥姥高超技艺的赞叹和敬佩,以及对她和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走入文本,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感受姥姥剪纸的神奇,体会祖孙俩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故事生动感人, 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无比憎恨教学要做到“长文短教”,重点是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体会这两点在课后练习中都有具体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安塞腰鼓》课文按“静→闹→静”的顺序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后的不同场景重点在体会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华的艺术魅力教学时要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式,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特有的音律之美有条件的话,应该让学生欣赏这样动人心魄的场景,品悟结合,读出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第五单元物华天宝3 篇课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聚焦不同的景物柳树的神奇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对比来体现;草原的美丽主要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来展现;麋鹿的特点则通过相关的介绍来说明《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陈忠实所写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
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 ,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等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