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博考研-考古名词解释论述复习资料.docx

72页
  • 卖家[上传人]:缘***
  • 文档编号:338833961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4.05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考古名词解释论述复习资料人物二.旧石器时代1.直立人(北京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并定名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种”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北京的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二以后非洲和欧洲都发现有猿人化石,其形态基本相似因而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人属直立种”或“直立人”发现地点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3 .元谋人:又名元谋直立人、元谋猿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褐色粘土层中发现,地质年代属早更新世元谋人化石包括属同一个体的两枚左右上内侧门,牙齿粗壮,唇面较平坦,舌面模式非常复杂,具明显原始性。

      还发现七件石制品、炭屑、动物化石等元谋人的距今年代说法不一,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法测定为距今170+70万年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一森林环境中或说不早于73万年4 .北京猿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及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周口店第一地点)发掘出两颗人牙,1927年在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当年又发现一颗人左下臼齿,后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于12月2日发现一完整北京人头盖骨,之后的发掘中又发现石器和用火遗迹,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1941年太平洋杨战争爆发前后,所发现的北京人标本下落不明据铀系法、裂变径迹法及古地磁断代,北京猿人年代距今70-20万年,早期70-40,中期40-30,晚期30-20余万年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一洞穴堆积,以发现大量猿人化石著称于世,其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存数量之多也是世界罕见迄今共发现属于四十多个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10万件左右石制品及丰富骨器、角器、用火遗迹。

      其地层堆积厚达四十米,上部34含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堆积从上至下可分13层,第一到三层为上部堆积,年代接近晚更新世,第四至十层为中部堆积,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文化遗物大部分出自这一地层,第十一至十三层为下部堆积,发现化石和石器很少,年代为中更新世初期第十四至十七层为1983年后发掘,未发现化石和文化遗物北京猿人体质特征: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猿人化石共有较完整的头盖骨6块、头骨碎片9块、下颌骨15块、肱骨3段、股骨7段、胫骨1段、锁骨1段、牙齿152颗,共代表40多个不同性别年龄的猿人个体原始性:1.头骨:脑量较小,平均1043毫升,比现代人平均1400毫升小,但超过猿类最大脑量--600多毫升;头骨高度比现代人低矮,前额较低平;头骨上窄下宽,最宽处在耳孔稍上处;头骨壁较厚,平均9.7毫米,约现代人的两倍(5.2);眉崎粗壮,有发达的枕骨圆枕;头骨正中有失状崎,面部较短吻部突出;2.牙齿:齿冠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纹理简单,但都较现代人复杂,犬齿和上内侧门齿有指状突,门齿铲形,扁宽鼻子面部具有蒙古人种特征3.肢骨:下肢骨已基本具有现代人的形状,其肢骨在大小、形态、比例、肌肉着点方面都与现代人相似。

      股骨干上半段内侧缘显著隆起,黑猩猩中有类似情况:股骨向前弯曲的部分在骨干中部以下周径最小处;股骨体前后方向比较扁平,胫骨横断面较圆钝(现代人三棱形)与猿类相似;髓腔较小而管壁极厚,占骨体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现代人二分之一);身高156厘米(股骨长度3.9倍)进步性:上面北京猿人文化:1.文化遗物:10万余件石制品,脉石英为主,绿色砂岩次之;打制方法主要有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次之,两极石核、两极石片具有特色;有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锤和石锥等,以刮削器数量最多,有直刃、凹刃、等形状,尖状器和雕刻器虽数量不多,但很精致从堆积下层到上层,石器原料绿色砂岩减少,优质石料增加,打片技术上,碰砧法逐渐淘汰,砸击法锤击法原来越多使用,,上层出现修理台面技术,尖状器雕刻器第6层开始出现,圆头刮削器、石锥第4层开始出现2自然环境:早期偏冷,中晚期较湿暖3.生活:穴居,采集渔猎5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化石,亦有人主张,这一名称专用于公王岭直立人化石,陈家窝直立人化石称陈家窝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63年在陈家窝村附近发现的陈家窝化石为一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其嘴巴向前伸出程度比北京人为甚,地质年代属中更新世。

      古地磁年代测定,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同一单位于1964年发现的公王岭化石有额骨、部分顶骨等,属一30多岁女性个体,眶上圆枕极为发达眉崎粗壮,头骨高度及小,头骨耳上颅高87毫米,是世界发现晚期猿人化石中最小的一个,头骨壁极厚,达北京猿人各部分厚度变异范围上限,脑量小于北京猿人地质年代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年代测定,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70万年公王岭动物群有明显南方动物群特色,石器类型:三棱大尖状器(丁村、鱼河ke、西侯度)、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等7 .许家窑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也有人认为就是早期智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据铀系法断代距今约10万年许家窑人地点最初发现于1973年,19747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制品和许多骨、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许家窑人的化石近20件分属于十多个不同的个体头骨厚度超过了尼安德特人的最大值,达到了北京人的平均值脑面动脉沟后枝比前枝长,但比北京入的细而分叉复杂,比马坝人的粗而分叉简单。

      枕骨圆枕位置较高,但不如北京人的那么突出大脑窝比小脑窝大,但不及北京人明显,上颌骨粗壮,吻部前倾程度中等,牙齿粗大,齿冠咀嚼纹理复杂等总的来说,有的方面像北京人,有的方面却接近于尼安德特人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性质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已发现石制品1.4万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石器约占20%,石器类型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研器、石球等,其中刮削器和石球的数量为主已发现石球数量之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可能是一种“飞石索”投掷武器有些学者认为,属华北小石器传统,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过渡环节8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化石因1930年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37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裴文中主持发掘出土人类化石、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山顶洞遗址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窖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

      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窖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其中5个是成年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文化遗物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两极石片等,刮削器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 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小石珠、小石坠、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懂得运用钻孔、缝纫、磨制和染色等技术,已有审美和原始宗教意识。

      10.峙峪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士1370和28135士1330年峙峪文化层中含有大量动物化石,其中灭绝种占40%,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性质相近,时代早于山顶洞而晚于丁村石制品两万余件,原料有脉石英、石英岩、隧石和火成岩等峙峪人既沿用北京人文化的某些传统技术,如用砸击法生产两极石核、两极石片,还掌握了较进步的制作技术,如能用间接法打制小石叶石器主要是小型的,以尖状器、雕刻器和刮削器数量为多刮削器形制有圆头、盘状、双边刃和单边刃等类型石镶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弓箭14.智人:早期智人原称“人属尼安德特种”,简称“尼人”,又名古人,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体质形态比直立人进步,但仍保留着一些较原始的性质早期智人的眉脊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扁宽,颌部前突,脑容量较大,大多在1300毫升以上,远比直立人的脑大而复杂,但其脑结构却保留不少原始特征,如前脑部分较小,后脑部分发达,沟回也比现代人简单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其生存年代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到五万年前,属于地质学上更新世中期后一段到更新世晚期前一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中国的许家窑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均属于尼人晚期智人是指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亦曾称为“新人”,晚期智人化石在欧洲、非洲和亚洲有大量发现晚期智人与早期智人在体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前部牙齿(门齿和犬齿)和面部的减小,眉脊减弱,颅高增大,发展到现代人则愈为明显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种分化和形成生存年代大约五万年前开始,直到现代属地质学上更新世后一阶段到全新世,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现在细石器细石器属于一种特殊的工艺传统,它以间接打制法为基础,因而出现不同形状的石核和狭长的石叶,并利用石叶加工成器这种工艺传统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存中细石器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三.新石器时代5.贝丘遗址: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日本称为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广西南宁邕江、云南滇池8.裴李岗文化: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主要分布在豫中一带,豫北和豫南也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约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