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doc
3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实验学校远洋城校区 王宏书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材中只收录了前四句《草》 ,全诗应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赏析: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古原草”看来平常,诗人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 ,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 ,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 ,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而作者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 “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 ,而不在“枯” 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上句生发开来,据说此二句尤为顾况所赏识,原因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野火虽烧而“不尽” ,春风吹过则“又生” ,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
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春风吹又生” ,语言朴实有力, “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则继续写“古原草” ,但把重点落在“古原” ,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 、 “接”二字继“又生” ,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侵古道、接荒城,野草无所不往,势不可阻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用春草之繁茂借喻别离之情的传统,由来已久 《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江淹《别赋》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抽象的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黷黯,不胜其苦诗到此点明“送别” ,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当初受到顾况的如此赞赏,也就不奇怪了总的来说,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读着这首诗,仿佛就感受到,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淹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