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末废科举的教育效应文化研究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4273883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末废科举的教育效应_文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消亡产生多重 教育 效应一方面它改变了教育 发展 的导向,在提升学校地位、变革教育体制、转变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促进留学教育等方面,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教育转型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改革措施的失当,对于新式教育的科类与层次结构、区域分布及教育公平等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   在 中国 近 现代 教育发展史上,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科举制的废除无疑是一条划时代的分界线近百年来,从办学理念、教育体制,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已发生一系列变革,其间的演化特征及经验教训莫不与科举制的消亡息息相关从教育的视角考察,科举 考试 的停废,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学校的育人与选才功能得到加强,促进了教育体制、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由此奠定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根基另一方面,在教育转型过程中,由于决策者认识上的偏差及改革措施的失当,未能吸取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对新式教育的科类与层次结构、区域分布与教育公平等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全面认识废科举的多重教育效应,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科举制的 历史 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地位上升与考试重心转移   考试选才与学校育人二者功能虽异但紧密相连,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校地位、教学内容及教育对象均产生重大影响就清末废科举在教育方面的积极效应而言,首要者就是确立新式学校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独立地位,使近代考试的重心从“考官”转向“考学”,推动新学制的推广废科举后不久,严复曾加以评论:“意欲上之取人,下之进身,一切皆由学堂”;“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1]新式学校地位的上升,从求学者的态度、办学经费的筹措和学校、学生数量的变化上得到明显反映   科举时代,传统官学、书院处于附庸地位;即使是洋务派、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也受科举考试的潜在制约,不为世人所重洋务运动30余年间,创建新式教育机构不足30所学堂生源匮乏,虽提供优厚的入学待遇,读书人仍视之为畏途维新变法运动及“新政”初期,新式学校数量虽有所增加,新学制也明令实施,但因科举考试尚存,各地官民于兴办学堂多持迟疑观望态度直至清廷宣布废止科举制,才使新式学校的社会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它直接切断了数以百万计童生举子的仕进之途,士人舍学堂别无肄业之地与进身之阶。

      士绅们从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中看到,新式学校可以作为保存其特权的新出路,因而纷纷改变对待新学的态度,争相送子弟入学,读书人竟趋新学新式学校独立地位一旦确立,对举国上下兴学经费的筹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它拓宽了教育投资途径,开创民间兴办学堂的新局面据《 政治 官报》所载,光绪三十三年九月间,四川、广东、陕西、河南、江苏、浙江西省慨捐房地产和银元达千两以上者先后有7人次,其中四千两、一万两以上者各1人在京师,“学务肇端之始,地方无公款,全恃在京绅士关怀教育,好义急公,或捐巨款以谋公益,或输私财以立学校,学务方有起色 [2]民间兴学可分五类:一为绅民合办; 二为官立绅助; 三是家族兴学; 四是职商、侨商捐办;五是乡民独办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反映出民间兴学的广泛性   其次,促成从免费教育到收费上学办学机制的转轨由于新式教育供不应求,为了降低教育成本,官立学堂开始取消官费优待,逐步征收学生的学、膳费京师大学堂因经费太黜,照各国学堂例,酌收学费[3]1906年11月10日,学部颁发“通咨京外征收学费章程文”,规定视各地财力、办学现状和学级程度,征收学费次年3月8日,又奏定《学堂收费章程》,除初等小学堂暂予酌免,师范学堂及半日学堂、艺徒学堂全免外,各级学堂均应缴纳学费。

        第三,使原有的科举经费及相关物质资源转化为新的教育资源自诏停科举后,原为科举而备的儒田、贤租、宾兴公款及书院、府州县学及科试场所,多被拔充兴办学堂之用如:南京上下考棚被改作学堂校舍四川成都府试院改建通省两级师范学堂1905年,广东省在贡院内开办两广速成师范学堂,办完两届(一年)后,改建为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安徽省就安庆府考棚改建为师范学堂浙江省将贡院改建成两级师范学堂;金华、衢州先后将试院改为师范院堂,并将岁科两试办考经费充为师范学款   受废科举之推动,《癸卯学制》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实施,出现创立各级各类学堂的高潮清政府以培养师范人才为先导,建立中等、高等相衔接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推行普通教育,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必要基础各级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 1905年,全国有各类学堂8 277所,学生总数为258 873人;1909年,各类学堂增至59 117所,学生总数达1639 641人1907年至1909年,全国各类官立高等以上专门学堂分别有79、97、111所 与学堂地位上升相一致,选才考试的重心开始移向新式教育从国内各级学堂的入学考试、学业考试、毕业奖励出身考试,到归国留学毕业生的奖励出身考试和录用考试,各类考试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标准较之科举考试,发生了重大变革。

      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及 科学 文化知识受到重视原有的一套功名头衔还和过去一样,但现在要得到这些名分则要接受新的学校教育,学习新的知识,这意味着,中国在能力报酬和认可方面,发生了永久性的制度变化[4]民国建立后,奖励科名考试虽被取消,但学校考试则获得新的发展升学考试,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备受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与职能更新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类教育事业与所属教育机构所进行的领导和管理活动,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传统教育行政体制以科举考试管理为基本特征,从礼部、国子监到学政、府州县学官,其教育管理职能狭窄,除主持祭孔典礼外,主要是负责考课和选士清末科举考试的废止,引发教育行政系统的大变动,清政府创立学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随之转变   之所以产生如此效应,首先是因为,废科举后,新学制的广泛实施和学堂、学生数量的激增,迫切需要加强学务管理,这成为创立新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原动力其次,就旧的教育行政机构改革而言,科举既废,原有的科举考试管理职能随之萎缩,从根本上动摇了礼部、国子监及各省学政赖以存在的基础,为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扫清障碍。

      第三,旧的教育行政机构裁并后,原来的教育管理经费为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的运作提供一定保障新的教育管理体系的形成,提高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地位与管理效率   在新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更替过程中,除礼部仍承办各类贡生考试管理事务外,学部、省提学使司及府、厅、州、县劝学所及其辅助机关——教育会,则按照新章,履行新的教育管理职能尽管一些地方的厅、州、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在其形成及运行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如机构活动停滞、机构内部斗争、机构与外部的斗争,但就鼓励地方士绅参与教育改革和地方自治而言,这些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形成仍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5]中央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扩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围绕新式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制订一系列相应的法令章程,使全国教育管理趋向统一化、规范化学部先后制定或改定多项学堂管理章程,如《优级师范选科简章》、《奏定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改定各学堂考试章程》、《学堂冠服章程》、《通咨京外学堂考核学生品行文》、《严禁各学堂学生吸食烟卷办法》、续订、增订《各学堂管理通则》、《通咨聘用外国教员合同样文》、《改定法政学堂章程》等   其二,编订、审定教科书学部设立编译图书局,专门研究编纂各类教科书。

      为适应各学堂教学的急需,首先审定各家著述作为教材1906年3月,学部公布第一次初、高等小学暂用教科书凡例及书目,近40种书籍被定为教科书1910年,因筹备宪政,清政府将部编各书仓促出版,交各省翻印,多有草率讹误,但就总体而言,学部图书局延聘教育专门人士编辑的教科书,其质量高于社会上及学堂编译的各类教科书[6]学部统一编订教科书虽有钳制思想、维护封建****的目的,但在扭转各学堂教学用书混乱状况、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通过委派专员巡视京外学务,遴选高等以上学堂监督(校长)、各省学务议长,审处各省办学活动等措施,加强对各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学部多次派遣专员赴各地视学,巡视内容包括各省、州、县教育行政、各类学堂办学情形等1906年10月,罗振玉等4人被派赴直隶、河南、山东、陕西等省调查学务,返京后向学部提交书面考察报告此外,学部严格审核各地申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议案,查处各地兴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四,主持新式高等教育毕业奖励考试,强化考务管理职能学部先后主办七次留学毕业生奖励出身考试,会办四次留学生廷试共选拔出1399名留学毕业生,奖给进士、举人学衔,其中有829名被授予翰林、主事、内阁中书、知县等官职。

      此外还考选录用了147名以上进士馆留学毕业学员在国内高等以上学堂毕业考试奖励中,学部通过进行严格复核或复试,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新式专门人才的应有水平,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五,编制全国学务统计,发挥中央教育行政的统筹规划作用学部开展全国范围的教育统计,内容包括各类学堂数、教员、职员数、学生数、教员资格,课程及教科书、岁入岁出、学务资产等;先后公布1907、1908、1909年度全国学务统计资料,并逐年奏呈其财务收支统计资料这些举措便于全面掌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总之,废科举作为新旧 教育 更替的关键环节,对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推动新的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创立及 现代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雏形的形成,而且扩大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促进新式教育的 发展 尽管新的教育行政体制并未摆脱封建主义影响,守旧势力在教育行政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毕竟向教育行政近代化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三、培养目标变异及教育途径拓展   以废科举为契机,传统的科举入仕培养目标开始为近代的国民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多种职业选择所取代清政府以“忠君”、“尊孔”、 “尚公”、 “尙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试图通过兴学, “俾定趋向,期于一道同风”,[7] 挽救其统治危机。

      但是, 从实施过程和结果来看,由于废科举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清末各级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加速了封建统治的解体   在高等教育方面,其培养目标从单一性转向多样化,促进了新式知识群体的形成传统科举教育以入仕为依归,崇尚儒学,专业结构单一废科举后,新式高等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培养适应社会 政治 、 经济 、文化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与此相适应,新式教育在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上发生根本的变化,近代 自然 科学 、社会科学逐渐成为主要科目学校毕业生就职范围扩大,除从政之外,还包括工、商、财经、医疗、教育、 法律 、新闻、 艺术 等各个社会职业阶层这些人士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科举 考试 的废止,使儒学地位迅速下降,削弱了封建政治、文化对新式人才的影响清末学制虽建立完备的儒学经典传授体系,但经学教育并不为士人所重张之洞慨叹:“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种种怪风恶俗,令人不忍睹闻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人心如是,习尚如是,循是以往,各项学堂于经学一科,虽列其目,亦止视为具文,有名无实[8]相比之下,科学教育在新的学校考试奖励制度下蓬勃兴起,由此促进传统儒家知识体系向近代科学知识体系转变。

        由于新式教育培养的知识分子与官僚阶层的必然联系减弱,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形态走向解体士绅群体分化加速,不少失去前程的士人转而倾向革命,清政府所培养的新式人才成为封建统治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