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17749393
  • 上传时间:2017-11-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75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金融危机留下的创伤对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场危机由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引发,使人们对金融的力量再一次刮目相看那么这一场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金融之战,我们不禁要问,这场战争背后的金融学逻辑是什么,中国能够顶住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得益于怎么样的文化基础,文化与复杂的金融逻辑有怎么样的关联,这对一个正在腾飞的文明古国未来的发展,又有怎么样的启示?有关这样一些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大家欢迎陈志武:谢谢主持人:欢迎陈先生再一次做客《世纪大讲堂》我们现在看一下大屏幕,介绍陈志武先生的一个短片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陈志武教授拥有中国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在出版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力作《金融的逻辑》再次引发学界热议,其中所谈到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一、访谈主持人:陈教授,你是国际上的金融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了,我请教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就是汉语中间,金融这个词汇是不是历史时间并不太长?陈志武:应该说金融这个词,可能存在时间我想至少有好多个世纪,在中文里边,但是以前对金融的理解,往往是根据中文的"金"和"融"这两个字主持人:字面意义陈志武:字面意义来做一些解读,但是我觉得这个是误导性比较大,要我看一个更精确的、更准确的一个定义,应该说是,所有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重新配置,这种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今天大家理解的买股票,股票你今天,给你一个机会,你今天把存下来的钱,不想花的钱,可以用来买股票做投资,然后呢你做这种投资以后,指望的是以后能够赚钱,能够一年以后,一个月以后,或者五天以后,或者是多长时间以后,以后能够得到这个投资回报,不管是红利回报也好,还是那个股票要升值,得到的回报但是仔细看的话,这个时候是把今天的可以花的钱存下来去买股票,指望的是以后得到回报,这是一种跨时期的那个价值转移另外呢,你像借贷,像住房按揭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的价值或者收入的转移,是把未来的收入转移一些到今天来当然这是两种最简单的那个跨期的价值重新配置的这种交易,这种金融交易了,还有像养子防老,就是通过养子,生小孩,然后把我今天的这些钱去供养,儿子,让他长大,然后读书,但是我指望的是以后呢,能够等我老了以后,他可以给我一些回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因为金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跨期这个价值转移,或者是跨期这个风险重新配置,这些方方面面的交易的内容,都是我们研究金融市场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实现金融交易的方式可以很不一样,既可以通过现代的这种股票市场、金融市场,也可以通过很传统的家庭,养子防老,以这种非常人格化的这个方式,把儿子当成股票,当成保险,当成养老基金等等,以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但是尽管实现方式不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主持人:都是一种金融的跨期的投资行为陈志武:对主持人:所以您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做《金融的逻辑》,这个题目就非常地有吸引力,猛一想,其实是对的,就是金融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任何复杂的行为背后,一定也有相应的复杂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过去不太去清理这个背后的逻辑是吗?陈志武:对二、为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的逻辑主持人:那么这种逻辑的话,金融型这样行为,一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其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金融的行为,可能遵循的逻辑是不太一样的,您为什么会想到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金融的逻辑呢?陈志武:随着现代社会有了方方面面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以后,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找到最优投资组合,还是不是很优的投资组合这样的概念,我后来想,那传统的社会,它原来你比如说中国只有这个货币金融,但是没有真正的证券金融。

      那么在那样的时期,宋朝也好,唐朝也好,汉朝也好,或者更早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怎么解决生活安全需要的,生老病残啊等等,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我靠什么东西来实现生病的时候,老了以后,我的经济保障所以后来发现,越往这个方向想,往这个方向走,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其实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包括儒家文化也好,它背后的话有它非常强的金融的逻辑,就是说待会儿我会讲到就是实际上之所以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次序的这种文化体系,它有非常强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通过这种人格化,生儿子、生女儿来达到这个养老的保障,生病了以后,有所保障的这样的一个经济目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之所以原来的这个名分等级次序,辈分也好,按照辈分定位的整个社会结构,尽管它非常刚性,而且对于个人的权利,对个人自由,约束特别得多,但是它在原来没有我们今天熟悉的这种金融证券市场的时候,这些三纲五常的这个次序,有它的非常重要的这个贡献,就是保证整个社会通过生小孩,以这种人格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保障,它的可执行性,它的可靠性,变得非常高主持人:通过一种伦理的责任,然后约束了每一个人的行为,包括他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陈志武:对,这样的话就让大家,不管是做父母的,还是家族里面其他的成员,大家都愿意往这个体系里面投入更多,因为回报的可靠度,通过严格个人,自由选择空间的这种三纲五常这个次序的,使得这种交易体系的可靠度非常高,所以大家都愿意往里边投资,往里面奉献。

      主持人:越来越强化了这个结构陈志武:越来越强化这个体系当然这个里面这个代价也很大,那特别是今天在中国,我们明显地看到这个体系正在解体主持人:解体,因为这个体系对自由的约束太大,而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必须的前提陈志武:对,而这个时候其它的更好的、成本更低的替代的安排,由金融市场提供的这种替代的安排,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可靠,特别是随着中国的保险行业,养老基金行业,还有其它的投资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以后,那么这种金融市场提供的这种安排,给我们个人的选择空间更多主持人:更多好,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教授演讲,他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文化的金融学逻辑》,大家欢迎金融危机呼啸而来之时,让世人在想着如何解决危机的同时,也深刻的反思背后的逻辑问题,在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维产生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引申出的金融学逻辑如何理解?神秘的东方儒家文化,包含了怎样缜密的经济学原理?陈志武:那么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文化变迁的金融逻辑,也就是说如何从金融的角度,从金融交易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 2500 年以前,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出现,而且在过去 2000 多年中间,总体上儒家文化,当然也包括在其它的国家,其它传统国家,其它的文化,总体上使得人的生存下去的能力,提升了很多,或者说最大化了。

      三、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跟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关系当然讲到这个文化变迁,或者是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到底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跟市场发展又有什么关系,我先呢就,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比如说在黄梅戏中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典的一首歌,《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要仔细去看一看这首歌的内容的话,比如说下面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对于家、对于婚姻的这个最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样子比如说这首歌里面就讲到这样的,有这样几句话,就说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前面这两句话,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什么一个境界呢?仔细地想一想,传统的家,实际上是一个生产单位,就是像我们原来计划经济的合作社一样,它这个合作社是男的有男的职业的分工,妻子有妻子的分工,就是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等等,这样的,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家,最理想境界的家,或者是两个人结婚的时候,原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这样的那个生产,这个生产单位,建成这样的生产单位,然后实现这个劳动分工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当然这个也是出于利益交换或者规避,互相规避风险,互相保障的这样一种功能,但是夫妻恩爱苦也甜,从这个里面我们看到,夫妻双双把家还里面,包括两个内容,至少,或对中国的传统的家和婚姻的定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意义中“家”的概念,在发生怎么样巨大的变化?儒家文化如何诠释,“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它背后所承载的金融学逻辑?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家是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家,婚姻又是实现情感交流,这样的一个场所,但是呢要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实际上这个传统中国人,对家的,对理想境界的这个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从生产单位的这个角度所建立的,所理解的家,在过去 30 年,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解体,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不管是有沃尔玛也好,家乐福也好,国美电器,还有苏宁,超市等等,这些不同的公司化的连锁店公司正在中国的各个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于小镇,正在把原来的夫妻杂货店的这种经营方式,也慢慢地被挤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更多的大的生产公司,制造业公司,和公司化运作的这些连锁酒店,连锁餐馆和连锁超市等等,这些都对于中国家的,作为生产单位的解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那么我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拍一个新版本的《四世同堂》,当然背后的话,肯定是表达了很多的愿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重新恢复传统的儒家的家,或者四世同堂的这个境界,愿望到底有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今天想要介绍一下,从金融交易,从金融市场,从金融学的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家,四世同堂的境界,它所形成的背后的金融逻辑到底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四世同堂这个境界背后的金融逻辑的话,那么更可以让我们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不仅仅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发生,而且要再建立四世同堂的这个作为给中国人提供这个安身立命,不管理是经济上安身立命,还是其它方面的安身立命的这个愿望,可能能够实现的概率并不是太高,那为什么我是这样子说呢?我们大致上可以这样子来理解。

      所有人,不管是古代的人,几万年以前,还是几千年以前的人,还是几百年以前,还是现代人,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每一个人从一出生的时候就开始,肯定面对很多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管是生病也好还是出现什么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也好,还是老了以后不能动了,没收入,正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可以这样子去看,来理解,为什么原来在中国,我们说为了防老,为了养老,为了这个在发生生老病残的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所依靠,所以我们说孝道文化要推崇,更具体来讲就是养子防老,通过生小孩,今天让小孩去好好地读书,在他身上尽可能花很多钱,这样的话,用以保证他未来能够很有出息那么如果他很有出息的话,以后可以给我,老了以后或者我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很好地养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因为金融不是为了别的,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那个不同时期之间的收入,或者是价值,进行那个跨期的配置,或者是跨空间这种配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来讲,养子防老就是一种金融交易,只不过它这个实现那个金融交易,实现跨期、跨年龄交易的这个方式是通过儿子、女儿,以非常人格化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跨期的价值交换,跨期的价值交易,像这样的一种,那个经济交易安排,必然会要求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上面,必须的要有相配的制度文化,会规范人们行为的这些规则,原来在中国的这个家庭里面,比较典型的境况大概是什么样子呢?儿子女儿小的时候,特别是在他们的父亲要讲话的时候,儿子女儿是不可以还嘴的,说话的,即使要跟父亲说话,儿子也不能够声音太大,那么之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顺从,这种名分,辈分,基于辈分的这种等级的差距的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如果子女不是来不来就还嘴,不是来不来就表现他非常个性化的这个人格等等这些,那么以后的这个孝敬的保障就有了,这就为什么,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个三纲五常主张的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后就是兄和弟,然后夫和妻,我们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