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语言和行动——维特根斯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pdf
10页知识、语言和行动--维特根斯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一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论)的宗旨是要证明或说明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就是“确定性的寻求 “,但从十七世纪新科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已遭到怀疑论的反驳休谟曾论证指出:感觉中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能得到因果关系或自我同一性的知识,康德对此有深刻印象由于他不赞同休谟的怀疑论,他便放弃经验来自感觉的假设,而论证道:某些概念(范畴)给经验提供必要的形式框架正是由于某些概念的必要性使他能避免休谟的怀疑论没有这些把感官得来的杂多加以统一组织的概念,经验便根本不会发生康德用这个先验论证表明我们能够有外在世界的、自我同一性的和因果关系的知识于是通过把概念和感觉结合起来,康德得以解决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问题康德虽然试图解决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但主观经验和客观知识之间仍然没有真正联结起来当代哲学家仍然以先验论证方式讨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指出知识和实在必然以语言为基础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仍然被主体性的阴影所笼罩,尽管维特根斯坦指出意义与理解和心理状态与过程之间存在着严格的范畴区别人文主义学者伽达默尔、利科尔、哈贝马斯、巴韦斯( Barwise) 、培利和Winograd 等都明显地研究意义与理解,而非研究心理状态与过程。
但另一方面认知科学主流大多数专家却从事于心理状态和过程的研究维特根斯坦主张目的性行动在科学知识之先,这个观点是对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主流哲学的挑战,实现这一挑战是把主张科学知识先于行动的传统认识论的优先次序倒转过来如果说康德是最后一位“意识哲学 “或“主体性哲学 “的大师,那么维特根斯坦便是最先倡导行动哲学的伟大哲学家但维特根斯坦和康德也有共同点他们各自使用先验论证达到自己的目的康德证明经验 (或科学知识) 如何可能; 维特根斯坦则要表明生活实践和语言交流如何可能康德所反对的是贝克莱的唯心论和休谟的怀疑论;维特根斯坦则反对否认或怀疑外在世界实在性和科学知识正确性的形而上学和意识哲学二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 (以下简称OC)中反复谈论由摩尔(英国新实在论者)论文中引用的若干陈述和他自己的一些语句:有关知识、 信念、 怀疑和确定性的全部讨论都围绕着这些语句 维特根斯坦关于摩尔命题所谈的话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说 “我知道 “这表达式被摩尔误用了( OC6) ,他说的 “我知道那是一只手......“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摩尔说我知道那是一棵棵是讲得通的“( OC387) “摩尔完全有权利说他知道这个那个 “(OC520) ,在摩尔提及的情况中使用“我知道 “也是正确的(OC622) 。
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这样明显地自相矛盾呢?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区别关于“知道 “或“我知道 “的三种不同用法:哲学的、对话的和由习惯与行动表现出来的知识对于摩尔“我知道 “的哲学用法他要回答: “你什么也不知道“, 因为他反对任何这种形而上学地强调的用法(OC482) 更因为摩尔旨在反驳怀疑论的那些语句并没有提出任何根据有的语句十分明显地不可能提出根据(例如,你怎么证明“这是一只手“呢?),摩尔断言他知道不过是“他相信他知道“(OC137) 维特根斯坦偏好对话用法,“我知道这事情,我对别人说这里就有理由,但我的信念却没有理由 “( OC175 )所以他宁愿把这个表达式保留给正常的语言交流场合使用(OC260) ,这里 “我知道 “的意思常常是:我的陈述有合适的根据这是“知道 “和“相信 “的区别维特根斯坦批评摩尔, 因为他并无根据就说“我知道这个那个“但摩尔命题的特点在于不可能提出比这些命题更加确实的证据摩尔的错误在于用'我的确知道那件事'来反驳这个断言'你不能知道那个 '“(OC521) 但人家却不必相信他另一类型的知识在生活中更重要我知道=我确定地熟知这件事“(OC272) 当我们开始相信任何事情时,我们相信的不是一个单独的命题,而是整个命题系统。
“......并非我能够描述这些确信的系统然而我的确信的确形成一个系统,一个结构OC102 )“这样我觉得我向来已经知道好些事情,然而这样说,这样讲出这个真理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OC466)“为什么我如此确信这是我的手呢?难道整个语言游戏不是以这种确定性为基础吗?......就是由于这个事实:如果你并不确定地辨认出对象,你就不是做这个游戏,或者把它做错了OC466 )一切语言游戏都是以语词“和对象 “再次被辨认出来为基础(OC455) 这是我的生活实践所必须依赖的知识,任何人都有很多这种无需陈述的、表现于平日行动习惯中的知识我的生活就在于我乐意承认许多事情“(OC344) 维特根斯坦举例说,“有个疯医生指着一张椅子说他'是否知道那是什么?'他说这话可能地不是要检验我的眼睛,而是检验我辨认事物、晓得它们的名字和功用的能力这是涉及一种完全熟悉住处周围情况的知识(knowone's way about)“(OC355) 这种并不表述为命题的、表现为行动的确定性和不可怀疑性的知识乃是维特根斯坦最富有创见的看法,人们一般认为这些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信念,并非知识,甚至也不是学到的常识现在我把维特根斯坦关于信念和知识的复杂看法分析为下列几点:(1 )知识(包括科学和常识)和信念严格地说有区别,知识有客观的确定性(不可能错),信念的确定性是主观的。
(2)“知识 “要求有根据或者证明,但有根据的知识并非无条件地是真的3 ) 日常生活经过反复实践的信念无需证明或不能够证明(因为没有比它本身更确实的证据),可以叫做知识, 而且习惯上都使用“知道 “这个词 所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 信念不是知识,但也是知识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知识概念,我把后者唤做“前理性的知识“,它指称个人从小儿起在生活中听到看到许多事情,通过自己实践不加反思地获得的许多知识这种知识可以有“令人信服的根据“而得到客观确定性(OC269、278) 前一个概念是理性知识,它指称人们在学校和其它社会机构学到的以及同别人交谈所得到的一切知识, 包括真的和假的知识,但都是通过个人理性反思获得的这个知识概念同传统的知识概念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有别因为知识不等于真理现今已被普遍承认了《论确定性》 以这两个知识概念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危机因为西方认识论包括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寻求确定性 (意指确定的真理性) 、 反驳怀疑论的种种努力到本世纪中期已陷于失败,幸而维特根斯坦指出另一种确定性:他以通过共同体的语言和行动而非通过个人的理知直觉或感觉经验所获得的大量不可置疑的知识驳倒了怀疑论,恢复自然的实在论和科学及常识的地位。
三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真正危机在于反对怀疑论、寻求知识确定性的基础主义到了20 世纪中叶,无论理智主义还是经验主义的模式,都已彻底地失败了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体性或意识哲学已被抛弃;(2 )实体或事物是否存在要由人类意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推论出来,而不是相反;(3 )不再相信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性;( 4)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别依靠其独特的科学方法,但逻辑已证明一切增加经验内容的推理都是不正确的,而休谟的怀疑论是不可反驳的;(5 )库恩在科学理论评价中引入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因素,导致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 6 ) 汉森提出的感觉经验受理论的污染,没有中立的观察, 更加强了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7)费耶阿本德否认有任何离开研究实践、并且从外面施加于决策过程的合理性标准,更表明所谓的科学方法是不存在的;(8 )既然知识以认知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地域、民族等为转移,知识就和意识形态毫无区别了笛卡尔、康德、 黑格尔的哲学至此似乎困难重重,陷于一片混乱 在这个局面尚未完全出现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在其最后、最系统的和最有创见的著作《论确定性》中,从他的“语言游戏 “的逻辑观点出发,就已经指出这个危机的出路,亦即指出了自然实在论和常识哲学的合理性、可靠性。
维特根斯坦的纲领如下:1、语言和语言游戏的基础与本质 在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时期,他强调逻辑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世界有共同的逻辑形式:“逻辑必须照管自己“( TS473 ) 30 年代初期,他不再相信在解决语言如何能够表象世界的问题上逻辑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在《哲学语法》中说:“语言必须管自己的事 到了《论确定性》 , 他就说, “确立一种实践不单要有规则,还需要榜样 我们的规则有漏洞,实践得要管自己的事OC135)实践的核心是行动, 维特根斯坦起初在他的语言游戏的概念中看到语言和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 《哲学研究》 ,以下简称PI,第 23 页)这仍然是他谈这一个道理的较早方式,那是在1936 年在他生活的最后日子,在《论确定性》中,他关于这个论点的陈述便很不同了,“实践得要管自己的事 “,这表示他深信语言和世界如何经由一个巨大的多方面互相关联的集合事实上交织在一起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共同行为“所给予我们的确定性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基础它甚至并不表达于命题中,因为语言本身依赖它 我要说我们语言的特征在于它是在我们的稳定生活形式,即我们按照规则的行动方式中“ “语言游戏的本质是一个实践方法(一种行动方式)--不是思辨,不是闲谈。
《原因和结果:直觉的掌握Erfassen》 ,R. Rhee 编, Philosophia,1976 年版,第420、405 页) 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谈到物理学的一些命题,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烧开,指出“可以设想我们错了吗?难道不是一个错误便会连带推倒所有判断?......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不管将来水如何表现,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为止它已经这样地表现了无数次这个事实已经溶合于我们语言游戏的基础中了OC558)他还谈到 “我们认定地球在过去已存在多年了这一点属于我们语言游戏整个系统的基础你可以说这个认定构成行动的基础因而自然地构成思想的基础OC411)总之,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在本质上是在某些点上没有怀疑(OC524) 我在语句中使用'手'一词和所有其余的词一样都是丝毫没有加以怀疑,的确如果我打算怀疑它们的意义我就会面临深渊这一事实--就表明 '不怀疑 '属于语言游戏的本质, '我如何知道 ......'这个问题就会使语言游戏缓慢乏味地进行,或者把它取消OC370 )换句话说,语言游戏的本质就在于谈话者兼行动者的绝对确定性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作把语词与行动松懈地编织起来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1) 词、 符号、语句只是语言的一部分 (2)它们也许是最小的最不重要的部分,过去哲学的第一大错误就是把语言的成分同它本身混为一谈;第二错误就是以为语词起作用方式只有一种,即表象某一事物或其他的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命令:学习遵照命令行事小孩未能讲话就通过经验学会走路但首先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来学习的2、语法和事实、语法命题和经验命题 依照维特根斯坦,语法象他早期著作中的逻辑那样,是完全独立于事实的语法的使用是“任意指定 “的事情 《哲学语法》 ,第 184 页)语法命题的特点是它们完全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们在真与假的界域之外你可以把语法命题描述为偏向真命题一方的“退化命题 “ ( 《数学基础论》 ,第三部分,第33 页)“语法没有说明任何实在的义务决定意义、构成它的是语法规则,因而它们本身不对任何意义负责(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限度内它们是任意的同上书,第184 页)语法命题不同于经验命题,前者是不容怀疑的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知道等等“被理解作语法命题,那么当然“我“不能够是重要的它合适地有这个意思:“在这个场合没有怀疑这样的东西 “或 “在这个场合 '我不知道 '这个表述便是无意义的。
当然由此便得出'我知道 '也是没有意义的 “( OC58)总之对一个语法命题谈不上知道或不知道,因为它不是假设,无所谓真或假,只对经验命题可以说真或假但“语法表达的是本质“(PI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