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ppt
35页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环境演变的历程生命出现以前 化学演化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生物演化(2)生物灭绝的重要时期:________末期和________末期古生代 中生代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特点: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________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2)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________增强,导致全球________,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3)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________,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________和________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答案:答案:2.(1)适应和改造 (2)温室效应 变暖 (3)自然规律 诱发 加剧 社会经济建设 环境生态保护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________、大气圈、________、土壤圈、________、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整体性的表现(1)要素间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________甚至________的改变2)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________,还会对_______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答案: 1.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2.(1)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其他要素 整体 (2)当地 其他地区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答案:3.物质基础 物理 化学 水热状况 性质 强度 形成 发育 有机物质 土壤肥力 自然综合体考点一 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的关系1.生物的进化促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形成(1)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由于地球早期环境中有机物数量有限,不利于生物的繁衍和进化,所以,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原始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2)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演化过程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地理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奠定了生物进一步进化的环境基础3)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进化对环境的改善上看: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增强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环境的改造,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2.人类作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活动影响了环境的进一步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下所示:针对训练针对训练1.对比下面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1.解析: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
答案:A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涵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针对训练针对训练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2.解析: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答案:D (2011·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地表过程是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则黄土高原不符合,石灰岩地区受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即选C。
答案:C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从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1.(2010年北京卷)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1.解析:由题意,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然后是搬运等过程,选项C正确。
答案:C2.下图为某大陆东部沿海地区,本地区自然土壤的改良措施是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应( )A.增施(NH4)2SO4 B.增施NH4NO3C.增施Ca(OH)2 D.增施CaCl2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土壤为红壤,改良需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答案:C3.下图中数值表示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大小与当地的气候、植被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B.②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C.③森林茂盛;有机质含量较高D.④灌木丛生;有机质含量较低解析:结合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森林区,有机质含量丰富;②区有机质含量最高,结合其所在位置分析可知,其位于大草原地区,草类旺盛,有机质积累较多;③区降水较少,也是草原区,有机质含量较高;④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典型植被为乔木答案:B读下表,完成4~5题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河渠489-7023548海涂43-155-2027017627水库坑塘25657 -33-2115694 926水田76-793-105300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4.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5.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解析:第4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面积变化幅度”的含义,其包括面积增加和面积减少故计算时需将每一种湿地的相关转化数据进行累加,所得结果的绝对值大小即为面积变化幅度的大小第5题,表中正值数据累加之和,表明湿地面积增加状况;负值数据累加之和,表明湿地面积减少状况然后将这两个数据比较,发现2004年湿地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湿地面积的增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鸟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将增加答案:4.B 5.C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人类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1)由图中资料,分析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解析:第(1)题,野象的生活需要较为湿热的气候,而商周时期其在中国的分布北界可到达黄土高原地区,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气候应比较暖湿第(2)题,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本题需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着手进行分析,答题时应凸现地理要素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3)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祝祝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