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五 全球趋势下的多元世界综合检测a卷.doc
6页板块五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题,共48分)1.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公有化体现在工业、农业方面,题目涉及的是分配,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9年”得知,此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此项措施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此时苏俄处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错误2.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出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解析:选D 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强调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定程度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故C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3.(2017·昆明一中模拟)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这一举动( )A.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B.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C.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D.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解析:选C 材料中“恢复建设过程中”不是造成衰落,而是有利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不代表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从柯立芝繁荣爆发大危机,与材料中“1918~1928年”相符,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与材料中“在1918~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4.(2018届高三·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科技革命的推动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侵略战争的刺激解析:选A “第四台阶美国崛起”指的是“危机与调整(1930~1945)”即罗斯福新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面对1929~1933年世界大危机,罗斯福进行了调整,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
5.下表反映了1973年苏联经济与美、法、日的对比,据此可知( )苏联美国法国日本1 000人以上的大工厂占企业总数比重11.2%0.6%0.1%1.4%1 000人以上的大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占工业品总产量比重61.5%38%42.1%34.4%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特征D.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霸主解析:选C 1973年西方爆发经济“滞胀”,纷纷减少国家干预,减少社会福利,故A项错误;此时世界经济格局依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规模经济占比相对较大,这与斯大林模式下单一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有关,故可知规模经济是其显著特征之一,故C项正确;不能仅凭一项数据,得出D项的结论,故D项错误6.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这表明赫鲁晓夫( )A.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 B.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 D.主张变革集权体制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得出赫鲁晓夫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主张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模式,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7.(2017·长沙质检)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选B 材料未涉及全球经济的复苏,故A项错误;根据“交互”“智能联网”等可知德国经济的变革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故B项正确;根据“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可知德国经济的变革并不是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故C项错误;德国很早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8.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解析:选A 根据题意,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把西欧拉入到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上来,加剧了两极分化,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资本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淄博诊断)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解析:选B 材料中呈现的美国与法国的态度不同,并不意味着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更不等于决裂,故A、D两项错误;1964年,此时欧洲走向联合,反映的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法国战后经济恢复,坚持独立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法国与美国政策不同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故C项错误10.(2017·郑州质检)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带来了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
11.最初,美国的居民主要来自西欧,后来扩大到非洲、东欧、亚洲和世界各地1970年时,美国有2.03亿人口,其中外国出生的人口有970万,到了新世纪之交,在2.63亿美国人中这个数字已上升为2 260万这( )A.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B.有利于美国形成多元文化主义C.源于二战后意识形态斗争有所减弱D.说明各非主流群体在美国相互融合解析:选B 由材料“1970年时,美国有2.03亿人口,其中外国出生的人口有970万,到了新世纪之交,在2.63亿美国人中这个数字已上升为2 260万”可知,大量的外国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主义,故B项正确12.“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时间的不断更替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国际关系的变革解析:选D 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后的时代并未强调大国对历史的影响,故A项错误;时间的更替是历史的线索,并非划分依据,故B项错误;第三个时期并未提及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国际格局的变革,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的国家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70年代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活力不足,“老大帝国”的包袱沉重,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和滞胀,被世界经济界称为“英国病”1979年,保守党上台执政一方面紧缩财政,放松政府管制,鼓动市场竞争,积极引进外资;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1997年以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在继续倡导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推行了鼓励研究开发与全球化的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英国模式”的社会改良改革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1995年以后,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那些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也包括进来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将企业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种形式要求资金市场有效地运转以吸收股票投资——摘编自吴敬琏《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材料二 1978年开始,国家提出“扩权让利”改革国家在计划体制内逐步调整国企与政府之间的经营管理权和利益分配政府把国有企业一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放给企业自主支配,并且把一部分利润让出,不断放松管理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1984年,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1993年,国有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目标,不断深入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强调明晰产权,政企分离,完善科学的管理企业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股份制改革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英国病”出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国企改革措施的异同点17分)解析:第(1)问,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结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制度等史实,可知“英国病”的实质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上台执政时的政策中归纳总结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结合材料二从1978年、1984年、1993年、2003年四个不同时期政策中归纳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然后对比总结中英两国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异同点答案:(1)原因:国有企业多;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福利负担过大。
每点2分,共8分)(2)同: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实行股份制改革;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鼓励企业研发和制定全球化的经济政策每点2分,共10分)异:英国采取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方法(私有化程度高)(2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1分)中国坚持国有企业公有制为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