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直观性问题.doc
3页谈谈直观性问题 ——读《给教师的建议》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都要注意本着直观性原则正确运用好形象化的手段,训练孩子的思维不过,在这个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重点说的还不光是直观性的优点,而是如何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和运用直观性最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以为,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也就是说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才是直观性教学的最核心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以下五个要点第一、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这种情绪色彩我个人理解应该和兴趣的高低有关换句话也可以说直观性和学习的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同时进行,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这种记忆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核心。
第二,满堂都是直观手段的运用是行不通的,这样反而不会达到我们通过这些直观性手段训练儿童思维的目的就拿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说,没有固然不妥(尤其是低年级)但是过多害处更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直观性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小手如林,热闹异常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的课堂直观的手段更应该在促使和引导孩子去静思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绘画和实物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它的“概括”具体些说是对实物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的概括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拿数学应用题为例,面对抽象的概念的集合,教师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些草图、示意图而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也可以尝试着“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不管是线段图还是树形图,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画”真是思维训练的利器!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无法用实物或者图画来直接反映的比方说我们未知的东西但是并不阻碍我们通过间接的词语来认识它没有电视之前,冰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不能亲眼见到的,但是冰块我们经常接触,那么把一个冰块放大万千倍之后不就在脑海中形成了“冰山”的形象了吗?这就是抽象思维的魅力所在这种能力也决定着一个人智力的高低这里要多说一句,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抽象)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很多情况下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