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暮古诗曹豳.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春暮古诗曹豳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 绿阴冉冉遍天边 林莺啼到无声处, 青草池塘独听蛙 解释 绿阴:绿树浓荫 冉冉:逐渐地,或柔嫩下垂 天边:天涯此指广阔大地 池塘:原作“池边”,据《宋诗纪事》改 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 参考译文 没人去留神那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向海角天边树上的黄莺儿啼声逐渐停下,春草芊芊,我自身站立在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地叫着,一片喧哗[2] 赏析 《春暮》是宋代诗人曹豳(bīn)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散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翠;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四处有蛙声一番慨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节令的那种繁盛和喧嚷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绝句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繁花凋谢,树阴绿浓,莺啼声逐渐消歇,春草池塘的蛙声开头喧嚷起来诗人选择的几个物象,花落、绿阴、莺老、蛙鸣,无一不是暮春典型景况,通过这些,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喧嚷非凡的暮春全景。
大凡写暮春的诗词,总是由惜春而弥漫着愁怨,尤其是对落花,没有不带有伤感的,如杜甫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曲江》)就是如此黄莺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鸟,它到了春暮,叫声便遂渐稀少,诗人往往借莺啼停息前的鸣声,慨叹春天的逝去如王安国《清平乐》云:“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秦观《八六子》词,那么将飞花、黄鹂(即黄莺)合成一片凄凉世界,表示对春天逝去的黯然销魂,词有句云:“那堪千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曹豳这首诗,却一改悲凄情调,把暮春风景写得分外地开朗诗人对逝去的春光不存在伤感,而对将来的初夏,弥漫喜悦于是,诗说对落花不去过问,对莺声的消散也不放在心上,由于繁花有绿阴来代替,莺啼有蛙鸣来代替这四种景象,在暮春是同时存在的,诗人不是把它们简朴地并列,而是两两对映,在情感上侧重于对后者的鉴赏,着重对后者的描绘所以花落、莺老,诗对这类衰退的现象只是一笔带过,而说绿阴冉冉,貌似是一支画笔,把整个世界涂抹得葱翠欲滴;春草池塘,四处蛙鸣,诗人独立凝听,特别赏心诗把这些新生的、弥漫活力的景物渲染得有声有色,使暮春别有一番情趣,诗人的心情便和盘托出,情趣横溢。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云:“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通过探讨,表现对节物转换所采取的豁达;曹豳这首诗与秦观的看法一致,但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各有优点宋诗的理趣,也正是从这两种艺术手法中得到充分表达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