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补中益气汤方解.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2622297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4.01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节 补中益气汤方解 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 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二)使用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下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本方正如陆丽京所说:“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 (一)功能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主治 1.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三,补中益气汤方名释义 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卷上》)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 四、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与治则分析 (一)病机与治则分析 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广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而立法李呆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二)方剂配伍意义 本方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张锡纯也说:“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中气既虚,清阳不升,肺气失于滋养,而形体日渐虚馁,黄芪“人肺补气,人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卷五》)。

      故本方重用黄芪作为君药,取其既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又能补肺实卫,固表止汗李呆说:“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内伤外辨惑论·卷中》)说明重用黄芪以补益脾肺为东垣立方本意 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神农本草经·卷上》),为补气要药,因较之黄芪更侧重于补益脾胃,故《得配本草》说:“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甘草,“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药品化义·卷五》)由于中气渐充,清阳得升,则内热可除故《脾胃论》所谓黄芪、人参、甘草三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即气虚发热,以甘温补气,治本而退热白术专补脾胃,《本草经疏》云:“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气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然李氏于原书后却谓白术“除胃之热,利腰间血”前者乃述白术有补中益气,俾气充阳升而热退,后者却颇有些令人费解考白术可“利腰间血者,血届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愈矣”明示本药并非行血滞之品,实为健脾燥湿而收功。

      上述人参、白术、甘草三味,甘温补中之品,与黄芪阳辅相成,则补气健脾之功益著,均为本方臣药 气虚日久,必损及血,故本方又配伍甘辛而温的当归补养阴血张介宾说:“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体虚损之病,无所不宜”(《景岳全书·卷四十八》)所以,本方用之既有补而不滞之长,又不悖立法甘温之旨,加之得参、芪、术、草益气生血之助,补血之力益彰清阳当升不升,则浊阴当降不降,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气机不畅,故配伍陈皮调理气机,以助升降之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并可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上二味共为佐药再人轻清升散之柴胡、升麻,以协诸药共助清阳之上升正如《内外伤辨惑论》所说:“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二味若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气上升也《本草纲目》亦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因二味并无补益之功,故“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本草正义·卷二》),且用量不宜过重,如《药品化义》说:柴胡“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故此二药佐而兼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上述诸药合用,可使脾胃健运,元气内充,气虚得补,气陷得举,清阳得升,则诸症可除赵献可曾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医贯·卷六》)本方甘、补、温、通、升、燥俱备,故在补益脾胃方中颇具特色 五、补中益气汤配伍特点与加减之法 (一)配伍特点 1.补气药与升提药配伍,以补气为主,以升提为辅,补中寓升 2.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之升降,又可补而不滞 (二)加减之法 1.伴腹痛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肉桂一分或三分,肉桂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 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甘草、黄芩中,更少肉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一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五分,去痛立止 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如患者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2.伴头痛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 诸头痛者,并用此4味足矣 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3.伴身痛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4.伴便秘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前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 5.伴咳嗽 如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加五味子、麦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也 第三节 补中益气汤各组成 中药的功能与主治 一、黄 芪 味甘,性微温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四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 草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珍珠囊》:“补血,养胃 《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背同功 《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痈,降火止痛 《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三,人 参 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经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萎,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衰,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名医别录》:“疗肠胃中冷”乙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秽,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痈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