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7877159
  • 上传时间:2019-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8M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6·选择,2015·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2015、2017·选择);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3·简析)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古代辉煌的历程(春秋雏形、秦划时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点拨 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典例1 (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答案 A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可见A符合题意;B、C虽然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能认为其集中体现在中医药上,D项错误跟踪训练1 (2015·江苏高考)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内地西藏班中学也开设藏语文课;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 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可见(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材料强调保障藏族群众文化发展的平等权利,凸显了民族平等原则,故①正确。

      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通过藏语文的开设,可见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故③正确宗教只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排除④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什么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为什么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②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怎么办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②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交流、借鉴、融合、吸收中发展闪记典例2 (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①正确。

      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③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④跟踪训练2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围棋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愫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材料说明(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继承是其发展的前提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题干体现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围棋的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①④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的区域性,也没有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③不选考点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表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汉族、鲜卑族、吐蕃族等共同创造的敦煌石窟等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格萨尔王传》等优秀的民族文学作用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点拨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典例3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C解析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正确;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④正确。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③错误跟踪训练3 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黎族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18.中华文化的作用典例4 (2015·江苏高考删改)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如,“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审题与解答审设问知识范围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意义审材料有效信息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灋”字从理据的角度看,理据保留程度高……“法”从书写的角度看,形体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快考查知识点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灋”字是重要见证)②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灋”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灋”的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写答案(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3)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跟踪训练4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答案 (1)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3)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主观题中,这一观点经常考查到常见设问方式(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积极影响常用答题语言(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