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ppt
37页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讨伐弑君者讨伐弑君者【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往可:同意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14.21【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评析】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秩序。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鲁哀公为什么说“告夫三子”?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为什么?体现了孔子遵守礼制的思想 孔子可谓是执着,在明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是遭到拒绝,仍然坚持不放弃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对事情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其实这种精神除了表现在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上,还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即“仕”与“隐”的问题上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仕仕” ”与与“ “隐隐” ”的论争的论争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歌:名作动,唱歌谏:制止追:补救,挽回殆:危险辟(b):躲开,避开而:连词,表修饰下:名作动,下车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n)首兮,桑扈(h) 臝(lu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呢? 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思图,即认为从政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186】长沮(j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u )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与:同“欤” ,疑问词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置 辟:通“避” ,逃避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妨傲慢放肆些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何会“怃然”呢? 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
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仕仕” ”与与“ “隐隐” ”的论争的论争【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后:名作动,落在后面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止:使停止,留下食:使吃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至,则行矣:省略句洁:使清洁之:主谓之间,取独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最终丈人留宿子路。
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宿于石门:于石门宿 介词结构后置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置句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子击磬于卫:子于卫击磬,介词结构后置既而:不久,过了一会儿莫己知也:莫知己也莫,没有人宾语前置句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而师襄又称为“击磬襄”,所以,孔子应该也从师襄那里学过击磬而“歌永言”,既然孔子能够根据音乐而知人之志,知其为人,由此可知孔子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音乐之中;荷蒉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其意,亦可谓知音之人因此荷蒉之人也是一个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果哉!未之难矣”? 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孔子的自我总结孔子的自我总结【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 图,吾已矣夫!”(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 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 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 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 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3)已矣:“已”,动词,止,完结。
矣”为语 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 那最后这两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没有放弃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纷乱的社会没有重归清明的希望的慨叹因此,这两句话的确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也不可能放弃思考思考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