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整理.pdf
30页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 1:新课导入现在智能都有一个手电筒的功能,即在光线不足的时候可以打开闪光灯,用来照明 可大家知道闪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联想生活实际, 学生猜测电池储存能量,在闪光灯打开时释放出来引出只能内装有容量很大的电容器,闪光灯触发时,电容器放电,发出耀眼白光指出不但智能中含有电容器, 生活中的许多电器中也都含有电容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电容器及电容 环节 2:新课讲授1. 电容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电器中用到了电容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电器的图片请学生思考:这么多的电器中用到了电容器,电容器是什么样的元件?它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 电容器: 在两个相距很近的平行金属板中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电解质,就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电容器实际上,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距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电容器教师画出电容器充、放电的示意图,分析并总结:(1) 电容器充电:两极板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电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充电电流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中2) 电容器的放电:用导线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中和。
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放电电流放电后,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2. 电容根据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讲解,顺势引出电容的概念教师总结物理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用表示电容环节 3:巩固提高常见电容器的介绍:从构造上看, 可以分为固定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根据电容器材料的不同,常见的有聚苯乙烯电容器,陶瓷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环节 4:小结作业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作业:了解电容器的作用,深刻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 5 月 18 日辽宁省沈阳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 题目:加速度2. 内容:3. 基本要求:(1) 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 有实验要有教师演示; (3) 注意试讲过程中要有师生提问互动环节答辩题目1. 如何利用v-t图像找出加速度? 2.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一组视频: 飞机在蓝天平稳飞行; 火车出站逐渐加速,经过一段时间, 风驰电掣 ;赛车冲出起跑线,很快就高速行驶; 运载火箭点火起飞,引出课题环节二:新课讲授1. 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提出问题完成表格。
小车A在 20s 内速度达到了100 km/h, 而旅客列车达到这个速度大约要用 500s谁的速度变化量大?谁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快?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表格答辩题目解析】1. 如何利用v-t图像找出加速度? 【参考答案】当直线呈上升趋势时,表示加速; 而当直线呈下降趋势时,表示减速从直线的斜率能看出加速度的大小,直线越陡峭加速度越大; 2.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重点:掌握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难点:速度、速度的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批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一、考题回顾【答辩题目解析】1. 请分别说明一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的适用情况? 【参考答案】安培定则 (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用右手握住导线, 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左手定则是来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方向右手定则是愣次定律的特殊化,如果磁通量的变化是由导体切割磁感线引起的,才可以用它: 伸开右手让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从手心进入,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其余四指指的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2. 物理课堂中导入的作用? 【参考答案】导入的作用有:(1) 集中准备作用,就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是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2) 激发深化作用,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3) 情感效能作用,好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给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4) 铺垫拓展作用,好的导入可以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可以自然流畅的过渡到教学内容中去高中物理库仑定律一、考题回顾【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理解库仑定律的内容,掌握库仑定律的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由表象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物理兴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2. 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共分为三点,分别是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高中物理抛体运动规律一、考题回顾【答辩题目解析】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参考答案】探究式教学又叫发现法、研究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 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概念, 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
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第三批一、考题回顾高中物理变压器二、考题解析环节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知道了高压输电线上的电压高达几十万伏,要把那么高的电压变成我们需要的220V的电压就需要用到变压器,现在大家来回顾一下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提问:那变压器电压和匝数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入本堂课的内容环节二:新课讲授1. 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原线圈和副线圈匝数差有关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参考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指导,注意学生实验的安全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结论,然后尝试用数学表达式进行表示2. 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结合实验结论讲解电压与匝数间的关系:教师讲解理想变压器的概念,同时明确实际的变压器满负荷工作效率能到达90% ,因此在计算实际变压器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时上述公式也适用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变压器有升压的作用,什么条件下降压? 学生结合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得到升压变压器的条件是原线圈匝数比副线圈匝数多的时候升压,反之则降压。
3. 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街头变压器、 变电站的大型变压器和半导体收音机中的小型变压器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变压器中电流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教师引导:电压是由输入电压和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决定,那么电流由什么决定呢? 【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 在远距离输电中,为什么要用高压输电? 【参考答案】因为输电线上的功率损耗正比于电流的平方( 焦耳定律Q=I2Rt) ,所以在远距离输电时就要利用大型电力变压器升高电压以减小电流,使导线减小发热,在同输电功率的情况下,这样高压输电就能减少输电时的电流从而降低因电流产生的热损耗和降低远距离输电的材料成本2. 教学目标包含哪几个维度?第二个维度你是怎么拟定的?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这节课的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我是这么设计的:经历探究变压器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的过程,提高实验设计及分析论证的能力高中物理欧姆定律一、考题回顾试讲题目1. 题目:欧姆定律2. 内容:3. 基本要求:(1) 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有实验要有教师演示、教学环节中要有学生互动2) 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 试讲过程中要有过程性评价答辩题目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通过复习导入方式,复习初中学习过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初中所探究的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环节二:新课讲授1. 演示实验(1) 明确实验原理:给出演示实验的电路图,明确实验是测量导体A的电流与电压,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导体两端电压,进行多次测量, 并记录数据; 换另一个导体B替换,再次进行测量,测量多组数据2) 明确实验的原理以及步骤后,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两个导体的 U-I 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导体A、B图像,如下图: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本堂课内容,完成课后习题并预习下节课内容板书设计】略高中物理电阻定律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 1:导入新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电阻相关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其定性关系是什么? 共同总结得出: 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 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本节课用实验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 ) 环节 2:新课讲授取 a、b、c、d 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中只有一个因素不,:b 与 a长度不同 ;c 与 a 横截面积不同 ;d 与 a 材料不同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电路图,设计思路:(1) 把 a、b、 c、d 四条导线串联接在同一电路中,分别用电压表测量每根导线两端的电压,因为电流相同, 所以每段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即为每根导线的电阻之比2) 测出每根导线的电压之后,比较 a、b 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长度之比; 比较 a、c 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横截面积之比; 比较 a、d 电阻是否相等3) 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位置进行测量通过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 电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表明导线的电阻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从而得出电阻定律1) 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 成正比, 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 导体电组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这就是电阻定律答辩题目解析】1. 请简述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 (1) 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2)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该课堂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不再那么严肃,那么单调,而是快乐的、活泼的,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教,在快乐中学。
第四批高中物理分子热运动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第一个实验通过观察易蒸发的溴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情况,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环节二:新课讲授1. 扩散现象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学生回答:“茶叶蛋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鸡蛋里面才会呈现出酱油的颜色,以及金片与铅片压在一起,金会扩散到铅中,铅也会扩散到金中由此可以证明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作物规则运动2. 布朗运动通过 19 世纪初观察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这样的现象,植物学家布朗所研究的运动, 从而引出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由教师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结合布朗所做的实验,与学生共同总结出足够小的微粒会发生这样的运动,并且微粒越小运动就越明显从而引出布朗运动的概念讲解教师进行提问: “布朗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吗?”学生回答:“从微观的角度,液体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撞击,体现出不平衡性,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最后可以对学生追问: “布朗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与扩散现象有哪些区别?”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悬浮微粒的无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