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名老中医周炳文临床经验.doc

34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105582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6.50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周炳文脾胃学说的发挥者周炳文周经彬 周绎彬 周洪彬 整理 编者按 周炳文,主任医师,生于三代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 60年他在祖传医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学术理论渊于仲景、景岳与东垣,师仲景用药而不偏于重峻,以《伤 寒论》方治疗多种病证受景岳“治五脏以安脾胃”之说和东垣“内伤 脾胃,百病由生”的启发而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脏”的理论,指出调理脾 胃以治诸脏,重在调而不在补的“运脾转枢”论点认为脾胃以运动不 息为正常,壅滞不畅为病象即使对疑难杂病的诊治,也每以畅达枢 机,鼓舞中州气化为要务其“运脾转枢”实为多向调节之法,一法之 中寓有多法,临床中往往虚从太阴,实从阳明论治临证独具特色,善 于活用成方,扩大了古方的治疗范围;他基于阴阳相济,生化无穷之义,临证中温阳必兼顾 阴, 补阴必佐益火;在药物运用上,周氏善于寒温并用,认为寒温并用,可各走所需,相反相成, 相得 益彰名案评析中所选案例均属疑、难、奇案,文辞简明,论述有据,证治得当,令读者心 悦诚 服,受益匪浅!医论医话中对哮喘辨治、出血性肠炎类证论治,疫毒暴痢及小儿疳积的常与 变 等论述、案例及按语,周到详尽,有如在其足下聆听,得其治则精髓!所举验方六则,亦为 周氏 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简、便、效、廉,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 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杂病论》序 周炳文,别号熙庭,男,主任医师,党员,江西省吉安县万福乡人1916年夏历元 月初 八日,生于三代中医世家从幼立志继承家学、攻读经馆8载,年16即随父学医,克苦钻 研,由 浅入深,以《珍珠囊药性赋》 、 《医学三字经》为启蒙;继读《神农本草经》 、 《伤寒论》 、 《金 匮要略》 、 《内》 、 《难》二经、 《温病条辨》等典籍在博览群书,旁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陪同临床, 边读边侍诊,学辨证按脉用药诀窍,尽得其传5年学成,即担任吉安道会送诊医师嗣后自 设诊所, 求诊者日众,直至1952年组织联合诊所,两年后由卫生行政部门邀调吉安地区人民医院 工作第三卷407####周氏历经原省政府命题考试、考试院考选部考核颁发医师证书,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卫 生部换发证书,1979年首批省统考晋高级职称先后担任市中医公会理监事,卫生协会 常委, 中医进修班副主任,江西省开业医事人员审考委员会委员,省中医学会理事,吉安地区医院 中 医科主任,吉安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江西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在全省振兴中医大会上 被 评为“全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 ,省政府颁发奖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 退休 后尚在祖国宝贵医苑中辛勤耕耘,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对象,虽年近耄耋仍为中 医 事业自强不息周氏认为疗效是中医生命,素重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侍诊中,耳濡目染,见其辨证明 确, 治法得当,用药丝丝入扣,不少危重病症每收桴鼓之效他在祖传医术基础上不断创新,积 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些疑难杂病的辨治,圆机活法,确有独到之处对仲景学说素有研究, 师 仲景用药而不偏于重峻,运用伤寒论方泛治多种杂病,每收良效他师古而不泥,牢记各家 之 长;崇尚景岳、东垣著作,临床注重阴阳变化、气血盛衰和脾胃强弱,取法重在调而不在补; 盖运 行气血调理脾胃,即可纠正阴阳的偏胜基于气血滋生于后天,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 治 脾胃以安五脏之机理,对各脏腑各系统慢性久病者,多从脾胃入手,望色察舌候脉审证,潜 心揣 摩,有其独特辨证思路和治疗规律在治程中的证候变化,又善于掌握病机转归,随证应变周氏诊务繁忙之余,勤于总结经验,在各种刊物、书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大都理论结 合实 践资料如《运用二纲六变辨证分型》及《论治肾炎水肿》 、 《61例病毒脑炎分型论治》 、 《以法统 证对肠梗阻治验与探讨》 、 《治疗肾盂肾炎经验体会》等皆是以“证”为核心的长篇报道。

      八 秩高 龄的今天,仍精神矍铄,拟总结其60年《临床经验集》 ,为中医事业再作贡献!学术精华 一、论脾胃之功有独到见解 脾胃两经以膜相连,互为表里,相互交通,密切联系;脾为阴土,其性湿,而主升;胃为阳 土, 其性燥而主降燥与湿,升与降,相反相成,相互作用,而下受命火之蒸,饮食乃能化,水 谷得以 行,津液赖以上升,以维持代谢的平衡脾主运,脾健则津液四布营养充足,若脾气虚运化不足,则诸脏顿失所养,脏腑经络皆 无以受气而俱病,故脾胃病变常可涉及其它脏腑,病愈久涉及的脏腑愈多经曰:“脾脉者土也, 孤 脏灌四旁者也 ”脾胃居于中土,驾驭上下,旺于四季,散精四旁以营诸脏;如阳虚命门火 衰脾运 不足,不能助胃消磨水谷输布精微以养心生血;若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 致肝 血不足,则肝气郁滞;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可使肺气失养,卫气不能卫外;脾胃虚弱则土不 制水, 上泛为痰饮,下滥为水肿,使“五脏之精” (蛋白尿)不藏而泄漏不已,变为虚损(肾功能 衰竭) ,此 皆起于脾土衰弱影响他脏之疾也所以周氏有“治脾胃以安五脏”之经验但他脏之病,经 久 不愈,亦无不损及于脾,故治他脏之病,亦必有助于脾胃功能之恢复,因而景岳有“治五脏 以安 脾胃” ,说明脾胃与四脏的生理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而病变时又可相互影响,相互 传变第三卷408####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内伤杂病中,无有不涉及脾胃先贤朱丹溪,虽倡“阳常有余、阴 常不 足” ,但其治病皆从脾胃入手,主张“诸症先观胃气” ;叶桂也赞同“先后二气交作亦以后天 为急, 当治其中” ,而提出“补肾不如补脾”的论点;吴鞠通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启发, 认为“脾 胃的盛衰,可预卜五脏疾病结果的善恶 ”周氏根据脾胃之功而提出调理脾胃以治诸脏,重 在调 而不在补的“运脾转枢”论点,是他数十年长期临床的经验体会二、对“运脾转枢”的功用和意义的发挥 周氏运用“运脾转枢”论点,是以脾为中心的多向调节之法、综合治理之义他从脾主升 运、属阴土,胃主和降、属阳土,相反相成运动不息的特殊功能,而以运为主的治法盖脾 主升 清,胃司和降、是整个生理代谢的枢纽,若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不升则清气下陷,不降 则浊气 上逆,故升降之间,必有机配合,不可偏废如果其中一脏,或某一环节障碍,都可破坏整 个升 降枢机运动而产生病变基于脾胃居中土枢机之位, “主磨食” ,下受命门之火蒸化水谷,上输谷食之精“游溢精 气” 灌溉诸脏磨者动也,故以运动为天职,宜走不宜守其致病之因,多由饥饱劳倦、饮食失 宜; 或情志内伤;或六淫外感,致使气馁或气滞,虚实皆可气机不畅、升降紊乱, “清浊相干” ,而食谷 不化,直接乱于胃肠,间接“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

      “运脾转枢”就是以脾胃的“运 动不 息”为正常,壅滞不畅为病象, “贵在流通”的论点周氏临床凡病不论新久必先观胃气, 尤其疑 难杂病,多注重脾胃,每以畅达枢机,鼓舞中州气化为要务 “运脾转枢”是多向调节之法, 一法 之中多法存在,凡有助于脾胃运动的治法均属其中,包括寒、温、补、泻如寒者温之使运; 热者 清之使运;湿困者燥之使运;食积者消之使运;胃气上逆者,导气降逆使运;脾气下陷者, 益气升 陷使运总之,治法各异,而运脾则一也三、尤重“运脾转枢”的临床运用 周氏认为凡治内伤杂病,首当固护脾胃脾胃未伤,诸证无妨,胃气一败,有病难施 “运 脾转枢”是从脾胃职司运化,贵在流通之意的疗法,其证之多,牵涉之广,不可胜计,仅就 虚实两 类,爰举数病辨治如下:(一)虚则从太阴论治 1虚喘:周氏对虚喘每从脾运为主治疗:外感之喘属肺,内伤之喘属肾,但无有不起于脾 气虚衰,运化无力,而停水积饮,聚湿生痰,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 ,痰浊壅阻气道,逆 而为喘, 短气喘促,出多入少不可平卧多以理脾益气,温运中州为主,兼顾肺肾,以壮生痰之源, 痰净 喘平精气自复,而又存乎培土生金之义例如李某,男,74岁,患久咳痰盛成喘,以慢支 并感 染、肺气肿、肺心病、主动脉关闭不全、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住院月余效果不明而邀诊。

      证 见:痰多咳甚喘息,胸憋呕恶,通身水肿按呈凹陷,小便日少夜多5~6次,纳呆便溏,眩 晕难以 起坐,舌淡胖苔粘腻,脉细至数不清,因气息短促整天吸氧周氏以肺心肾俱衰,而关键在 于中 土衰败,脾失健运,上不能输布精微化为痰饮,下不能输注于肾变为水浊此刻“补肾不如 补第三卷409####脾” ,当理脾益气运转中枢为主,兼顾心肾以养肺金遂与三脏养肺汤(周氏验方) ,即六君 子汤 加五味、麦冬、当归、熟地所组成具有理脾化痰,益气养心,补肾纳气,培土生金之功 服后痰 减喘平,水肿随之消退;复诊数次,或加枣皮、补骨脂强肾;或加远志、款冬化稠痰;或合 芪苡合剂(周氏验方)即北芪、苡仁、桑皮、泽泻,益气运脾利尿渗湿,但三脏养肺汤始终未变, 共服60 余剂,疗效步步巩固,动作并无喘象,体力恢复而出院2肿证:周氏治疗水肿,首分阴水阳水,次按表、热、实、里、寒、虚,次第辨证, 则急慢亦在 其中但水肿的形成,主要是肺、脾、肾失调,三焦膀胱气化不利,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脾 肾阳 虚,命门火衰,脾不制水,又是肿证的基本因素景岳说:“凡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周氏尝谓: 水液虽归 肾,而受制于脾土,欲水不泛滥,必温运脾阳,宣畅中州气化,气行则水行,肿无有不消者 例如 周某,男,58岁,门诊患慢性肾炎8年,曾以肾功能不全住院数次,其水肿始终未消清 近月 肿势加剧,小腿肿尤甚,按陷不起,小便短少,脘腹胀满,唯食欲尚健,故能带病延年饭 后较 胀,便溏日数次,面浮黄晦滞,神思迟钝,舌粗淡腻,脉濡细尿蛋白+++~++++ 而按 中阳衰微、枢机不振、脾肾俱虚、里虚寒阴水之证论治,投实脾饮加味:茯苓、白术、附子、 炮干 姜、草豆蔻、大腹皮、木瓜、厚朴、木香、猪苓、泽泻、姜、枣,温运脾阳,行气利水,4 剂即显效复 诊仍守原方,20余剂肿全消,食增,腹不胀;尿蛋白减为+~++继用芪苡合剂:黄芪 30克、 苡仁30克、桑皮14克、泽泻15克合五味异功散,肿无反复,尿蛋白稳定在一个+以内, 体力渐 复周氏昔治一肾病综合征:艾某,男,25岁,起病半年,高度水肿不消,腹高如鼓,皮 薄欲裂, 卧床须人翻身,呼吸短促,尿短少清彻,脉细舌淡胖,尿蛋白++++,一派脾肾阳虚不得 气化 之证,故用济生肾气汤加参、术、芪,温肾理脾以利水,数剂尿少如故,证无进退;复诊原 方加厚 朴10克、木香8克,行气醒脾运转中枢,果气行则水行,服后小便立增,腹水迅速消退, 守方服 20余剂,全身水肿完全消清,蛋白尿随之减而消失,体渐复,次年结婚,从未复发。

      此案 为何初服无效,盖脾运为水邪所困,枢机不及运转,三焦气化障碍,复诊加厚朴、木香,醒脾 行气,推动 中焦气机,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发挥了温肾利水药之功效从治水肿之证体会:凡肾病肾炎 水 肿,阳水表水易消,阴水里水较难退,而清除蛋白尿尤难也不少肿消患者,尿蛋白持续存 在, 尤其用过激素者更感棘手要知消除蛋白尿是根治肾炎,防止肾衰,恢复体力重要措施西医 凭激素控制而副作用多且易反复,终至肾功能衰竭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化之源,以升清降 浊;肾为封藏之本,开窍于二阴蛋白质生于脾,藏于肾,脾虚失运则清浊混淆;肾虚则封 藏失 职,启闭无权 “肾主蛰藏” ,肾气足则精气内守,肾气虚则收摄无权,而精气外泄;“肾合 精,重 于脾” 如脾虚不健运,则肾精亦必不固而外泄根据这些理论,结合实践体会,蛋白尿有 虚实 之分,虚有偏脾虚和偏肾虚;实则有湿热下注和气滞瘀阻湿热所迫者,则小便急胀、短黄, 灼 热,便结,腰际胀痛,苔腻,脉数,多见于肾炎初起,或慢性急发当从标治邪,可用小分 清饮加 栀子、木通、前仁、枳壳之类清热利湿为主;或用茅根、芦根、蛇舌草、冬葵子、花粉、桑 皮等味清 涤肺肾水毒,以运脾化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