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肢体语言.doc
4页教师的肢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眼语”、“脸语”、“手语”、“身段语”等下面就这几种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眼语课堂教学中,目光的运用时教师最常用、最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即用眼睛“说话”教师要利用目光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和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上课过程中,当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时,如果教师大声呵斥,叫其站立或者指名批评,这样不仅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如果教师突然中断言语传授片刻,用眼睛警告地注视一下,那个学生的注意就会指向于讲课的内容,达到使学生注意听讲又不影响别人听课的目的又如讲课时,有的教师伏案低头传授,目光不注视学生;有的教师目光只专注或频频对视一个或几个学生,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而教师应把目光扫视全班同学,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学生的视线,有计划地不漏过每一个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通过师生目光不断地短暂对视,传达出教室亲切、慈祥、友好的信息再如,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教师不应把目光老盯在该学生的脸上,避免造成学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压力此外教师目光还能起到缩短师生距离的作用。
他的目光还要经常与教室最后一排学生对视,给学生一种“老师就在身边”的感觉,使之振作精神,全神贯注的听课总之,灵活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便能通过师生的眼睛透视,表达了各自内心的思想感情或其他体验及获得各种信息 二、脸语脸是心灵的镜子,“情绪的投射”因为面部表情是人内在感情的流露,所以教师要保持美的面部表情,必须以良好的专业情感为前提,对本职无比热爱,充满信心,“爱生如子”教师课堂教学的脸语要以端庄中的微笑为主体,因为微笑含有多种美的因素——光彩照人,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这样的脸语,使学生情绪坦然,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对学习充满极大的热情有的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怕”自己,一进课堂就阴沉着脸,以为这样学生就“害怕”了,或者把生活或工作中的不顺心带进课堂,其实这样只会让学生上课的情绪更加低落,甚至厌恶上这个课 三、手语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手势具有表露感情,加强语言力度和组织管理教学等功能不过手势的运用要“恰当”,而“恰当”则要做到简明、协调、和有节制简明,就是手势要符合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能够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其美的价值协调,就是手势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协调一致,从而突出审美重点。
节制,就是手势要简洁、及时、明了、坚定手势的频率、幅度要把握分寸,以利于师生心灵沟通为度手势过多、过繁、幅度过大、游离于身体和讲台之外,不但不能突出“审美重点”,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至于手势用在什么地方能够体现它的恰当,我想一般在下列几种情况下需发挥手势的作用:1,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2,为了表露感情、发表见解时;3,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时;4,在学生学习时出现差错时;5,进行组织教学时等另外,在用手语进行教学时还要做到几个不要:1,不要用手指人我们在课堂上听课,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指着学生殊不知这样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的表现,其实老师在“请”字脱口的同时,可以配合手掌向上抬的动作,这样是表示回答活动开始和带有激励性地要求学生回答这一抬的动作,你若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立即起立,充满信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2,不要用手揉眼睛、拭鼻子等有时在听常态课时,在不经意间,老师会用手揉揉眼睛、有时还用手拭鼻子,这样也是极为不可取的,想想,上课时,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老师的身上,老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而且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是神圣的如果这时候,老师有了什么不雅观的动作,学生看在眼里分散了注意力,并且会有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模仿,这对于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起了反面作用。
3,不要用手敲打桌子有时候经过一个课堂,会听到老师用手敲打桌子的声音,声音“震耳欲聋”究其原因,原来是课堂内太吵了,声音已经盖过了老师的声音,老师没法,只能借助手来敲打桌子了其实,在课堂纪律难以掌控的时候,教师不妨突然停下来,来一个“冷处理”,或者以榜样激励、比较的办法,来教育学生等等,并不是必须要用手来敲打桌子的,这是“无能”的表现 四、身段语现在的学校都以年经教师居多,许多年轻教师的衣着喜欢追求个性化,讲究“亮眼”,但是教师的衣着仍然应该以整洁、朴素、得体、符合自己的职业、年龄、性别、气质为原则,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身体动作应该稳重大方、轻松自如、一仰一俯、一摇一摆都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千万不要呆若木鸡,更不能矫揉造作近体学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码,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保持的距离有某种关系赫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区(0—18英寸)、熟人区(18英寸—4英寸)、社交区(4—12英尺)和演讲区(12英尺以上)四个区域课堂教学总的来讲,应属于演讲区,教师讲课还是应以讲台为中心,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增强组织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语言的力度当然,必要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接近某些学生。
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走近摸摸孩子的头;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弯腰倾向于学生,是表示诚意和耐心,可以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和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人际距离表明人际关系疏密,教师接近学生的机会要力求均等,并侧重于后进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不能频繁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需要“流动”,但这并不单指审美客体的形体变化,更蕴涵了主客体之间的“心灵流动”走动过于频繁,非但起不到美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师生之间的“心灵流动” 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眼语、脸语、手语、身段语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分别阐述的,其实它们之间以及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是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可分割在运用中不是孤立的,需要老师优化组合,整合一体,互为补充,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美感效应”,真正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