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主体间性的规定及其问.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952893
  • 上传时间:2018-05-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主体间性的规定及其问题域试析主体间性的规定及其问题域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实践方式,人的活动空间与交往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主体间性问题正是源自于这个时代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成为本世纪西方人文哲学的聚焦点主体间性问题的现实依据和内涵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互主体性三个概念是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哲学是思想中的实践,真正的哲学凝结了实践的时代精神,同时又能够在理论思维中反思与超越它的实践基础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主体一、主体间性问题的现实依据和内涵我国学术界通常使用的“主体间性”概念,源出于英文“intersubjectivity”这一现代西方哲学用语intersubjectivity 作为哲学用语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西方哲学中日渐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范畴,依其不同语境和上下文可以译为或理解为主体间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观)通用性、主体间本位、共(多)主体性、互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概念及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相互作用的问题,事实上,也就是说研究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以及对于外部客观世界达成一致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

      主体间性问题的明确提出是从胡塞尔那里开始的,虽然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之中,但是直到胡塞尔那里,这一问题才作为一个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基本问题被提了出来并日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之中的“显学” “主体间性”的英文原词 intersubjectivity 作为哲学用语来自于德语词intersubjektivit t,而 intersubjektivit t 在哲学上则为胡塞尔第一次使用,并被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正式提出但是,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概念及理论是先验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他的先验自我主义的唯我论哲学困境,虽然具有开创性和很大的启发性并掀起了一股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在交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但是它并不具有客观的现实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才是真正解决主体间性问题的科学途径20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手段的发展,力图理解和解决威胁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种种危机的根源的努力等诸多因素都使对话和交往成为当今世界的中心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个更本质和更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并达成一致,这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主体间性问题。

      与主客关系问题相比,在这个交往与对话、开放与交流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无疑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主体间性问题具有更大的优先性主体间性问题的内涵在主体间性问题概念渊源部分我们已经有所论及,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基本的涵义是: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说明现实的人的存在结构,主体的本质,属人世界的构成以及知识和生活世界的客观基础从笛卡尔以来认识论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主体是怎样认识客体的,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是如何达成的,用另一种方式说就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同一的在认识论之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沟通方式一直并未受到重视,也就是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思维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未得到认真的对待和深入的研究,不同个体的思维被当作同一个思维,不同个体的自我被当作同一个自我,不同个体的主体性被当作同一个主体性,而这也就是主体间性问题被提出的根本原因二、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问题的凸显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我们知道,自笛卡尔哲学以来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弘扬人的主体性,把理性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也把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无限放大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困难就是根源于这种无限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认识论哲学)对主体性的突出强调导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完全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互主体性,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们共在其中的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性构成性质,把一切认识对象都当作与主体对立的客体来对待,包括同是作为主体的他人在内,这样一来就易于产生两个后果相当严重的弊端:其一,过分强调客体的客观必然性,忽视主体的存在意义,而这种客观主义的立场在认识论上必然是走向独断论;其二,过分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强调人对自然及其他认知对象进行征服和占有的技术理性主义或科学主义立场,而这种片面强调主体,忽视客体的客观存在的立场,在认识论上必然走向唯我论因此,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是主体性哲学(认识论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主体间性并不是对主体性的一种否定主体性与作为一般人的属性的自然性、社会性一起构成主体属性除了主体性,人作为主体同时还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等其他属性,主体性只是主体所具有的全部属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建立在其他属性基础之上且又高于其他属性的主体根本属性罢了。

      这也就是说,主体性并不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部属性,而只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而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这是马克思基于其实践观做出的结论,这种实践观打破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了人的真正本质作为主体的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不可能摆脱他的社会性而仍然作为主体而存在,人作为主体仍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人的主体性植根于其社会性,并以其社会性为前提和基础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因而主体性是在“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属性,社会性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但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之中,主体性更能显示出人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因而说主体性是基于自然性和社会性同时却又高于这两种属性的主体根本属性而主体间性则是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同时也是基于社会交往实践的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主体性因此,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密切相关,并不是对主体性的一种否定形式实际上,它们虽然来源于不同的关系认知模式即主体性来源于“主体—客体”关系模式,主体间性来源于“主体—主体”关系模式,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根基,那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属性事实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后者就寓于前者之中,因为主体间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之间,或互主体性;主体性也只有通过主体间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一旦不再把主体性等同于笛卡尔式单纯的“我思” ,现实能动的主体性概念就必然引出主体间性问题。

      也就是说,主体间性是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延伸,而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构成从以上考察我们已经能够明白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主体在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交互主体性这种交互主体性指的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交往活动时所展示出来的互为主体模式所具有的那种性质交互主体性的表述包含了“主体性”的基本涵义,同时又强调了其“交互”的特征,即主体与主体在交往之中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并在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共同构成周围意义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把交互性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主体性,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换言之,对于单个人来说,存在着主体性的问题,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存在着交互主体性问题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主体首先以自身为目的,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起作用在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是相互需要的,他们既相互是目的又相互是手段,而不纯粹是手段所以真正的主体性必须以交互主体性为基础,或者内在地包含在交互主体性之中人生活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之中,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

      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主体性,这是一种“构成主体性普遍网络的交互主体性” [1](p.27)三、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价值主体间性问题是二十世纪哲学中被广泛而热烈地讨论的话题,它不但是语言哲学所不能回避的,而且更是胡塞尔现象学以来林林总总的人文思潮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人文学者的终极关切和人文情怀在康德和费希特等主体性哲学范式中,除了主体之外,还提到了另一种主体即是先验的主体先验主体表现了各种经验个体之间的内在同一性 “先验主体”范畴实际上力图从哲学层面上概括出知识与活动在形式上、内容和规则方面的超个体的、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相互作用着的一定的主体所必须遵循的,它们使主体之间达成高度的一致现代哲学已经用“主体间性”范畴代替了“先验主体”范畴,因为主体间性范畴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和更准确地表达原来”先验主体”范畴所力图把握的东西 “主体间性”表征主体之间在认知活动中的某种一致性以及为各种认识主体所固有的作为类的标志的东西主体间性问题研究之所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对这一问题的阐明和解决最终决定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把握,为解答人类生活和人类未来至关重要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提供一致的准则和基础。

      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一切神圣和崇高之后,现代人应当如何重建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它的基础何在,或者换句话说,普世伦理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主体间性问题的凸显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反省和解答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参考文献[1][美]弗莱德·r·多尔迈著,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王建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