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骨碎补与其伪品中华槲蕨根茎的鉴别【药学专业论文】.doc
4页1骨碎补与其伪品中华槲蕨根茎的鉴别【摘要】 对骨碎补(槲蕨)和中华槲蕨从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 4 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鉴别,发现二者在上述诸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尤其在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上,能够较容易地将两种药材区分 【关键词】 骨碎补;中华槲蕨;鉴别骨碎补为《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收载品种,其原植物为水龙骨科Polypodiacear 植物槲蕨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Sm.的干燥根茎功能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等疾患[1]但是,在近几年的基层监督检验中,经常发现一些药品收购、流通、使用单位用同科植物中华槲蕨 Drynaria baronit (christ) Diels 的根茎冒充骨碎补使用因此,笔者将二者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诸方面进行了比较鉴别,结果发现二者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现详述如下1 材料与试剂、仪器、对照品骨碎补、中华槲蕨原植物标本由我所标本室采集、提供,并经作者鉴定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薄层色谱用硅胶 G 板购于青岛海洋化工厂,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365 长波紫外线分析仪(上海电光仪器厂) 、KT-250W超声波清洗仪(济宁科特超声电子有限公司) 2 原植物形态2.1 槲蕨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 20~40 cm根茎(骨碎补)肉质粗壮,长而横走,有分枝,密被棕黄色钻状披针形鳞叶,有睫毛叶二型,孢子叶较高大,绿色,厚纸质,长椭圆形,长 20~40 cm,宽 10~20 cm;背面无毛,基部渐狭,下延成有翅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互生,长 4~10 cm,宽 1.5~2.5 cm,先端渐尖,边缘具不明显的疏缺刻叶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在叶脉两侧各有2~4 行,每一长方形网眼内 1 枚,无盖营养叶多数,灰棕色,革质,宽卵圆形,长 5~7 cm,宽 3~6 cm;边缘羽状浅裂,叶脉显著,背面有短毛,着生于孢子叶叶柄基部2.2 中华槲蕨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 15~50 cm根茎横走,肉质直而细长,分枝少叶二型,孢子叶阔披针形,深羽裂几达叶轴,裂片条状披针形,长 2~7 cm,宽1 cm 左右,先端钝尖,两面均被短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有 1 行,2无囊群盖营养叶稀少,长圆状披针形,长达 10 cm,羽状深裂,裂片互生,先端钝尖,背面无毛。
2.3 槲蕨(骨碎补)与中华槲蕨原植物形态比较见表 13 药材性状骨碎补与中华槲蕨根茎性状特征比较,见表 2表 1 槲蕨(骨碎补)与中华槲蕨原植物形态比较项目槲蕨中华槲蕨孢子叶长椭圆形,基部渐狭,下延成有翅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孢子囊群分布于裂片主脉两侧,各有 2~4 行阔披针形,深羽裂几达叶轴孢子囊群分布于主脉两侧各有 1 行营养叶较多,宽卵形,边缘羽状浅裂,背面有短毛稀少,长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背面无毛根茎肉质粗壮,扁平长条状,有分枝,密被棕黄色钻状小鳞叶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肉质,平直而细长,分枝少,其上黄棕色小鳞片易脱落质较坚硬,难折断,断面黄色表 2 骨碎补与中华槲蕨根茎性状特征比较项目骨碎补中华槲蕨形状扁平长条状,略弯曲,有分枝扁圆柱形或扁长条形,较平直而细长,分枝少鳞片着生情况密被棕黄色小鳞片,柔软如毛,脱落后残存基部呈鱼鳞状密被黄棕色细小鳞片易全部脱落表面特征淡棕色至黑棕色,两侧及上面具圆形叶柄痕,下面有少量坚硬的须根残基黄色或淡棕色,上面及两侧具坚硬的叶柄残基和类圆形叶柄痕;下面有多数须根残基断面特征扁圆形,红棕色,有 10~20 多个黄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呈环状。
类圆形或扁圆形黄色至黄棕色,有 10 多个黄色点状管束断续排列呈环状质地 质脆易折断质坚硬难折断 4 显微特征34.1 骨碎补横切面横切面为扁圆形表皮细胞 1 列,鳞片着生处的表皮凹入基本组织内有分体中柱 17~25 个,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周韧型,内皮层细胞 1 列,细胞呈切向延长,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横壁不均匀增厚,可见凯氏点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壁呈深波状弯曲,内含多数淀粉粒见图 1、图 2图 1 骨碎补横切面简图(×5)1.鳞片 2.维管束 3.表皮 4.薄壁组织图 2 骨碎补横切面详图(5×10)1.鳞片 2.表皮细胞 3.薄壁组织 4.内皮层 5.维管束4.2 中华槲蕨根茎横切面横切面类圆形或扁圆形表皮细胞 1 列,鳞片着生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基本组织内有分体中柱 12~19 个,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周韧型,内皮层细胞 1列,类长方形,其细胞横壁均匀增厚(凯氏带) 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壁略呈浅波状弯曲,并含淀粉粒见图 3、图 4图 3 中华槲蕨根茎横切面简图(×5)1.鳞片 2.维管束 3.表皮细胞 4.基本组织图 4 中华槲蕨根茎横切面详图(5×10)1.鳞片 2.表皮细胞 3.基本薄壁组织 4.内皮层 5.维管束4.3 骨碎补与中华槲蕨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见表 3。
表 3 骨碎补与中华槲蕨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比较项目骨碎补 中华槲蕨形状扁圆形类圆形或扁圆形内皮层细胞细胞壁呈点状增厚(凯氏点)细胞壁呈带状增厚(凯氏带)表皮及鳞片着生情况鳞片着生处表皮凹入鳞片着生处表皮向外突起维管束数目及排列方式 17~25 个周韧形 12~19个周韧形薄壁组织细胞壁弯曲程度呈深波状弯曲呈浅波状弯曲淀粉粒脐点形状点状、短线状点状、短线状、人字状、星状5 薄层色谱取骨碎补粉末、中华槲蕨根茎粉末各 0.5 g,分别加甲醇 20 mL,超声处理410 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再加甲醇 1 mL,使溶解,分别作为骨碎补供试品溶液和中华槲蕨根茎供试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 mL 含 0.5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依照薄层色谱法试验[2],吸取上述 3种溶液各 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水(1∶12∶3∶3)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骨碎补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黄绿色荧光斑点,而中华槲蕨根茎供试品色谱在此位置上不呈现任何颜色的荧光斑点(见图 5) 。
6 讨论骨碎补与中华槲蕨虽然原植物亲缘关系较近,均为水龙骨科槲蕨属植物但骨碎补含淀粉、葡萄糖、柚皮苷等成分,有效成分为柚皮苷,属双氢黄酮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及骨伤愈合还有活血解痉、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病所的营养供给、促进氨基甙类药物排泄的作用,对防治链霉素的毒副反应有价廉、实用的独特疗效[3]而中华槲蕨根茎中无柚皮苷活性成分经作者多年来的调查,发现在基层药材收购、使用单位经常出现将中华槲蕨的根茎作为骨碎补使用的情况,对患者来说起不到积极的治疗效果,延误病情图 5中华槲蕨根茎与骨碎补薄层色谱图1.中华槲蕨根茎 2.骨碎补 3.柚皮苷对照品通过上述 4 个方面的比较鉴别,能够容易地将二者区分开来,对基层中药材采集、收购和使用单位来说,此法比较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应当大力推广应用,确保广大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 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0.[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 年版一部附录ⅥB)[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1.[3]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