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6页乘 船 课题名称 《窃读记》 姓名单位实验中学 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对象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一、教材分析 《窃读记》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小时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文章以“窃读”为线索,通过两次截然不同的窃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整个“窃读”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现代文的默读方法,并有着一定的情感积累,而本文贴近学习生活,能够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三、教学资源与策略教学资源:教材、导学稿、教参、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情景再现、自主学习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词汇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复杂的窃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历程,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勤于读 书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2. 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的不同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中长大的!”的深刻含义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以下两个故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分享这两个故事,教师补充成语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四、重点词语 1、PPT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齐读1、 PPT课件展示林海音的简介1、PPT课件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学生齐读学生自主回答林海音的相关知识,并在导学稿上勾画重点信息学生齐读并练习书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便于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作者作品,为深入课文做准备掌握字音字形,为默读课文做准备 五、整体感知 1、 PPT出示默读要求(带着问题去思考)2、 学生分组思考相应的问题,并在文章中勾画圈点1、 按要求默读课文(6分钟)2、 分组思考相应问题并圈点勾画出重点词语3、 学生分组回答相应问题通过分组细化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六、深入探究 七、情景再现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延伸 十、作业布置 1、PPT课件出示深入探究的问题: 小英子在两次“窃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遭遇?她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请两组同学分别再现店主和店员对“我”的不同态度1、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课堂小结1、由课文过渡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怎么做?1、PPT课件出示作业学生自主回答教师点评学生表演,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设置贴近课堂主题的学生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便于学生理解作者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梳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七、教学评价 八、教学反思 九、板书设计窃读记 林海音 第一次 第二次 书店老板 书店店员 赶“我”走 对比 为“我”留书 “我”受到了创伤 温暖 惧怕 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