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诺贝尔第一次与流行握手.doc
7页百年诺贝尔第一次与流行握手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 2016 年 10 月 13 日下午 1 时,诺贝尔奖官网公布了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美 国民谣艺术家鲍勃 ?迪伦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唱了 《答案在风中飘扬》的美国摇滚乐手鲍勃 ?迪伦虽然人们一直将这位伟大的摇滚乐手称为诗人、文学家,但这一次, 诺贝尔文学奖终于给了他一个“官方肯定” 1.鲍勃 ?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巨大争议: 把诺贝尔 文学奖授予一位民谣歌手是否合适?歌词跟文学创作(或者 说诗歌)的界线在哪里?在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方面,鲍 勃?迪伦与那些久负盛名的世界级作家能否比肩而立?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实际上,对诺奖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 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和英国前首相 温斯顿 ?丘吉尔, 2015 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 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 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 我们还 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 ?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 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 特、伍尔夫,包括鲁迅、 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 “擦 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 者心中闪耀着光芒。
作为“硬奖项”的科学类诺贝尔奖都具有亲民、接地气 的一面,作为“较软”奖项的文学奖,在重视文学成就的同 时,当然更会考虑作家和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于时代 进步的价值和意义 恰恰是在这些方面, 鲍勃 ?迪伦的成就, 是其他提名作家难以企及的鲍勃 ?迪伦获奖,可以视为诺 贝尔奖对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认和加冕解读: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看,争议引发的是关于“流 行文化与高雅精英文化” “歌词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界定”等 观点的碰撞,并且由此反射出鲍勃 ?迪伦的成就以及他的音 乐、词曲所引发最大程度的社会参与,这可能正是鲍勃迪伦 获得本届诺奖的重大意义2.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写在鲍勃 ?迪伦获诺贝尔文 学奖之后:好歌也是一首好诗,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诵歌唱 的但这次诺奖的意义不仅在此 瑞典文学院的那些大佬们, 已经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深刻变化,大众和精英的日常文化消 费品,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印刷文本,阅读早已碎片化、娱乐 化、多样化了大众与精英的阅读模式已越来越同一化,各种文本的界 限日益模糊,文学或文化经典也已被消解或转化成雅俗共赏的多种“迭代”产品:流行歌曲、动漫游戏、影视形象,甚至推特、脸谱、谷歌、百度、、微博、公众号、直播…… 互联网不断将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个体创意或想象,通 过移动终端联结成公众文化消费产品,最终消解了传统以书 写文本为中心的知识构建系统。
思想、文化、创意、美感、生活及生命的意义都可以用 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极具个性的方式呈现和联结,边缘随 时可变成中心,特殊转眼成为主流解读:就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所评论的: “诺奖 给了歌唱, 给了灵魂, 给了流行这个时代是轻的、 微的、 率真和活泼的, 这是时代的选择 所以阅读碎片化、 娱乐化、 多样化引发了大众与精英阅读模式的同一化现象的产生,那 么这应该是社会进步推动的“文化趋势” ,这样的趋势决定 了我们应该倡导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世 界文化潮流现象――再掀读书热 (来源:中国青年网)美国当代民谣艺术家、文学家鲍 勃?迪伦获得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这样评价他, “在 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鲍勃 ?迪伦获 奖的消息一公布,瞬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近年,随着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中国总会掀起一波读 书热,中国的商家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也是真的是爆冷夺 魁,鲍勃 ?迪伦获奖的消息刚出没多久,多家网站相关书籍 就已上升至销售榜首并且已售罄,目前只可接受预订 2012 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 ?W 奖的消息公布后, “莫言热” 迅速席卷全国。
书店紧急备货却仍然供不应求,莫言的作品 在各大网络书城遭到热捧,甚至被一抢而空,一时间“洛阳 纸贵”莫言本人却很淡定,他说: “我就希望大家把对我的 热爱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 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 上在“莫言热”慢慢退烧之后,人们开始趋于理性地去 思考读书这件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全 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显示, 2015 年成年国民纸质与电子图 书人均阅读量有所提升,综合阅读量增至 7.78 本适用话题:理性看待读书名人热与读书热,正视文学创作运用点拨: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很多读者往 往被一时之“热”裹挟,只关注“读了哪位名家的书” “是 不是名著”等,忽视了读书本身的意义,从而出现了“伪读 书热”作家莫言对于“莫言热引起的读书热”现象理性的态度 及言论可作为“名人热与读书热” “理性看待读书” “正视文 学创作”等议论文的开头引出论点或作为论据使用评议――不老的诗意(来源:人民日报)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 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 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 ?迪伦迅速占领 订阅号、刷屏朋友圈,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我们的时 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 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 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 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与其说诺奖颁 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 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适用话题: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诗和远方,奖 项的意义,过程与结果运用点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 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在那首脍炙人 口的成名曲 《答案在风中飘扬》 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 “一 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 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诗歌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 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本素材可运用于 “获奖不是唯一目的” “经典与大众”“诗 和远方”等作文中,呼吁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懂 得欣赏及发现学习乐趣,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诗歌、戏剧、小 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 将“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的生活哲理运用于实 际生活。
深挖――传递正能量(来源:东方网)把诺奖颁给鲍勃 ?迪伦,并没有降低 文学的价值和追求,相反,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扩大成一种 “大文学”,文学的外延扩大了鲍勃 ?迪伦获诺奖,人们看 到的是他作为著名民谣、摇滚音乐人的价值,但诺奖评委看 到的却是他的文学成就有人这么评价鲍勃 ?迪伦: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事实上,鲍勃 ?迪伦的文学成就在美国是得到公认的, 1990 年他获得法兰西文学院的 “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2008 年第 92 届普利策文学奖上获得“特别荣誉奖” 此番获奖, 诺贝尔官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鲍勃 ?迪伦“用美国传统歌 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这几乎是其他文学家没有做到的 就如同 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她 是记者,却用新闻视角书写了宏大的文学画卷适用话题:边缘文学与传统文学 运用点拨:传统文学不是不好,但文学大众化的努力更 值得点赞诺贝尔文学奖不只是表彰小说、散文、诗歌创作 中的佼佼者,也表彰影视文学、音乐文学等边缘文学中的佼 佼者,说不定哪年就颁给了曲艺文学作者是文学就有获得 诺奖的资格,让有文学潜力者获奖,更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 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