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大纲.doc
27页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课程教学大纲《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选修课(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的介绍,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国地区为模板,培养学生归纳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中国自然地理最大的特征就是青藏高原隆起和东西部分异,这一过程决定了所有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因此,本课程必须首先按照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组织与安排,重点从控制上述过程和形成特征的主要自然过程和因素入手,如全球自然地带性过程、季风大气环流过程、西北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概括性的探求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分异耦合形成演化的过程与机制,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中国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域开发对策,同时顺应国际自然地理教育的趋势,在原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总体框架分中国自然环境、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区划与区域地理特征、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土开发整治等四篇。
具体包括中国国土概况及其分异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环境变迁;国土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及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七大自然地区的分区介绍,最后讨论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综合国土整治方案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各种生态脆弱带的演变趋势及其恢复能力,探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与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减灾措施等四)教学时数总计54学时(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归纳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的学科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讲授主要通过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与区域开发方向的介绍建立学生进行区域自然地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而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繁多,结构庞杂的特点,力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六)学时分配基础教学,专题讲座学时篇章节、目第01-02学时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第1章国土概况§1 地理位置与疆域§2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第03学时〃第2章地貌§1 地貌基本特征§2 地貌形成因素第04-06学时〃第3章气候§1 气候特征§2 气候形成因素§3 气温与降水第07-8学时〃第4章陆地水§1 地表水与地下水§2 主要河流第9-10学时〃第5章中国近海§1 海域§2 海底地貌§3 海岸§4 岛屿§5 近海水文第11-12学时〃第6章土壤地理§1 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2 主要土壤类型§3 土壤分布规律第13-14学时〃第7章生物地理§1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2 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第15-16学时〃第8章环境演变§1 第三纪的发展过程§2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3 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第17-18学时第二篇中国的自然资源第9章土地资源§1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2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3 土地质量与潜力第19-20学时〃第10章水资源§1 中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2 水能资源§3 水资源的评估与预测第21-22学时〃第11章气候资源§1 热量资源§2 水分资源§3 太阳能资源与风能资源第23学时〃第12章生物资源§1 植物资源§2 动物资源第24--25学时〃第13章海洋资源§1 海洋生物资源§2 海水化学资源§3 海底矿产资源§4 海洋动力资源§5 海洋空间资源第26-27学时〃第14章矿产资源§1 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2 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3 主要矿藏及其分布第28-30学时第三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第15章自然地理区划§1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2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3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第31-32学时〃第16章东北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内部差异§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33-34学时〃第17章华北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内部差异§3 区域开发与整治第35-36学时〃第18章华中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内部差异第37-38学时〃第19章华南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内部差异§3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39-40学时〃第20章内蒙古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分异特征§3区域开发与整治第41-42学时〃第21章西北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分异特征§3 区域开发与整治第43-46学时〃第22章青藏地区§1 区域特征§2 区域内部差异2.1 东喜马拉雅山南麓2.2 藏东川西山地高原2.3 青东南川西北高原2.4 藏南山地与谷地2.5 藏北高原2.6 昆仑山地2.7 祁连山与阿尔金山2.8 柴达木盆地§3 区域开发与整治第47-48学时第四篇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土整治第23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 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3 防灾减灾§4 建立自然保护区§5 环境污染防治第49-50学时〃第24章国土整治与开发§1 的治理开发§2 跨流域调水工程§3 防护林体系工程第51-54学时专题一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演化随堂更新专题二东亚季风随堂更新专题三沙漠、沙尘暴、沙漠化随堂更新专题四全球变暖与可持续发展随堂更新二、本文第一篇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章 国土概况教学要点:(1)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海岸,西风带影响弱,季风气候显著,但大陆性气候仍然有所体现。
2)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季风显著、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大教学内容:§1 地理位置与疆域1.1地理位置 1.2疆域§2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1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 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2. 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3.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4. 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考核要求:(1)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第二章 地貌教学要点:(1)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物质组成因素、人类活动因素教学内容:§1 地貌的基本特征1.1地貌的基本特征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 山脉众多,起伏显著3.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 地貌形成因素2.1地貌形成因素 1 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2 气候因素 3 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4 人类活动因素考核要求: (1)掌握中国现代地貌的基本特征 (2)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第三章 气候教学要点: (1)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多样 (2)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3)中国水热分布概况教学内容:§1 气候特征1.1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2 气候大陆性强3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2 气候形成因素2.1气候形成因素1 地理位置2 下垫面3 大气环流§3 气温与降水3.1气温 1 气温分布2 气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3.2 降水1 降水量分布2 降水季节分配考核要求: (1)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 (2)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 (3)了解中国现代气候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第四章 陆地水教学要点:(1)河流发育与我国阶梯型地貌和季风气候相联系。
三大河源带:青藏高原东南、二级阶梯边缘隆起带、边境沿海山地丘陵(2)径流地带划分:丰水带(>1600mm)、多水带(800-1600mm),过渡带(400-800mm), 少水带(200-400mm),缺水带(<200mm)(3)随季风进退,径流汛期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各有不同(4)中国五大湖区: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云贵高原湖区(5)中国三大沼泽区::东北沼泽区、青藏高原和新疆山地沼泽区、东部平原和沿海沼泽区 (6)中国是中低纬山岳冰川分布最广的国家按照形成气候背景不同分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两类7)地下水主要划分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四类8)长江、黄河、黑龙江、辽河、海河等水系流程及水文概况教学内容§1 地表水与地下水1.1河川径流1. 水系与流域2. 径流分布1.2 湖泊和沼泽1 湖泊2 沼泽1.3 山岳冰川1.4 地下水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2 岩溶裂隙溶洞水3 基岩裂隙水4 冻土孔隙裂隙水§2 主要河流2.1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2.2 辽河2.3 海河2.4 黄河2.5 淮河2.6 长江2.7 珠江考核要求:(1) 掌握我国现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况(2) 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3) 了解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4) 熟悉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
5) 熟悉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第五章 中国近海教学要点:(1) 中国近海海区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2) 海底地貌由滨海向深海逐渐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3) 中国现代海岸分基岸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三类,岛屿分大陆岛、海洋岛、冲积岛三类(4) 影响中国近海的主要海流系统为黑潮、沿岸流和季风漂流中国近海水团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与海流关系密切,相应的可划分为外海水团、沿岸水团以及过渡性质的黄海水团冷暖洋流改变了水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5)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海流的强弱和水团的变化近海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是:表层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6) 海水的周期性水平变化为潮流,垂直变化为潮汐中国近海潮波系统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潮汐按周期性质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1 海域1.1 渤海1.2 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