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病理(必考以及认为重要部分).doc
11页第四章 植物病毒 概述 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 胞内完成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病毒就 是一个核蛋白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是: 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 组成 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 主提供材料和场所 ·按寄生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病毒(Pl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动 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球形,杆状,线条状 ·量度病毒的单位是 nm ·结构:外边的蛋白质包裹里面的核酸植物病毒的组分 核酸+蛋白质,简称核蛋白 核酸: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组和基因组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 致病性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主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昆虫最重三,非介体传播 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病毒病,新生芽尖无病毒三)病毒的株系 ·株系(strain)是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是,常称其 为“分离物”或“分离株” (isolate)命名:英文字母第一字母缩写。
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即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待定反应的植物·组合使用的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鉴别寄主谱中一般 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 PCR 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物理学等特性 ·病毒的三常规测定: ①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 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高 低 ②钝化温度: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用摄氏温度表示 TIP 最低的病毒是番茄斑萎病毒,只有 45℃;最高的是烟草花叶病 毒,为 97℃,而大多数植物植物,病毒在 55~70℃之间 ③体外存活期:在室温(20~22℃)下,病毒抽取液保持侵染力的最 长时间大多数病毒的存活期在数天到数月 一,烟草花叶病毒属及 TMV 二,黄瓜花叶病毒及 CMV P205 形 状寄主范围传播方式稀释 限点钝化温 度体外 存活 期 烟草花叶 病毒 TMV直 杆 状寄主范围 广,烟草 番茄尤为 严重自然传播,不需要介体 生物,靠植株间接触传 播10- 4~10-790℃左右几个 月黄瓜花叶 病毒 CMV粒 体 球 状寄主范围 广,天然 寄主,67 科 470 种介体传播,需要蚜虫传 毒,但是也可经汁液接 触机械传播,亦有少数 土壤带毒传播10- 3~10-655~70℃1~10 天三,马铃薯 Y 病毒及 PVY(一般了解) 线状,蚜虫传播亦可机械传播,个别种传,产生内含体或不定形内含体,产生 典型风轮状内含体:茄科,禾本科,豆科 类病毒的定义:脱去蛋白质衣壳的核酸,具有侵染能力的 RNA 就叫类病毒。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危害植物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 ·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的病害症状相似,具有侵染过 程和侵染循环:故称线虫病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食道类型 ·垫刃型食道:背食道腺开口位于口针基球附近,而腹食道腺则开口于中 食道腔内 ·滑刃型食道:背,腹食道腺均开口于中食道球腔内 ·线虫的食道类型是线虫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第二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 一龄幼虫卵中发育,出来后为二龄幼虫,只有二龄幼虫才可侵染 ·生活史:线虫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 发育循环第三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主方式(外寄生)和(内寄生) 内寄生:线虫的虫体进入组织内吸食 外寄生: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以头部刺穿到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内 吸食,类似蚜虫的吸食方式 二,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型 1,粒线虫属(Anguina) 2,茎线虫病(Ditylenchus)3,滑刃线虫属(Aphelenchoides) 4,异皮线虫属(Heterodera)5,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第六章 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科,桑寄生科,列当科(田间作物大害) ·寄生性植物的类型: 1,全寄生(列当,菟丝子):导管,筛管全连上。
2,半寄生(槲寄生,桑寄生):连导管,只吸水,有机物自己可以合成 3,根寄生(列当):根连在寄主根上 4,茎寄生(无根藤,菟丝子,槲寄生):缠在大豆茎上第三节 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菟丝子科:菟丝子属(Cuscuta)* 列当科:列当属(Orobanche)*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 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 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 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互相促进互相利用 ·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 第一节 化学因素 ·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1,植物的营养失调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某元素比例失调 多素症:某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微量元素过量 2,环境污染 3,植物的药害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断(非侵染性病害造成的叶斑并不规则)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2)成片发生(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第八章 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
也即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进去)染(破坏)后的发病过程 侵染过程分为 4 个时期: 1,接触期 2,侵入期 3,潜育期 4,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受到寄主影响→接触→侵入→建立具体关系→出现症状第一节 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侵入 过程的一段时间 环境条件对接触期的影响:湿度 温度 光照第二节 侵入期 penetration 一,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二,病原物(真菌孢子)的侵入途径 侵染能力①直接(穿透)侵入>②自然孔口侵入>③伤口侵入 ·侵入所需要时间·侵入所需要接种体的数量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湿度 2,温度 3,光照第三节 潜育期 一,病原物从与寄主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 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一半规律是: 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寄生关系的建立,而建立了寄生关系也不表示一定发病二,寄生物的营养方式 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
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的,有时称作死体营养寄生物 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获得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营养寄生 物 三,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部位 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引起局部感染 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染点向其他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 四,潜育时间 抗病的植株 潜育期长,感病的植株 潜育期短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①寄主种类②发育期③营养条件有关④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第九章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必考)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再度发病的过 程,又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包括 初侵染,再侵染, 传播,越冬和越夏五个环节 侵染过程简称病程: 一个侵染循环包含多个侵染过程 研究病害循环式病害防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植物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的生活史区别: ·病害循环着重从寄主方面考虑 ·生活史则从病原物方面考虑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 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黑粉菌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越冬(北)或越夏(南)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 起最初的侵染。
引起植物生长季引起植物生长季 最初的侵染最初的侵染 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 传播后引起的侵染 引起病害在生长季中的蔓延引起病害在生长季中的蔓延 ·潜育期短的病害,再次侵染可重复发生,造成病害流行 ·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 ·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侵染,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完全防住,如黑穗 可用种子处理防治 ·发生再侵染的病害,防治上除注意初次侵染,还要防再次侵染,而且防治差 异较大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 寄主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越冬和越夏的方式 ·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 ·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 ·以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越冬和越夏场所 ·田间病株:越冬:多年生,得病的植株 越夏:一年生亦可 ·种子:种子带菌、带毒 ·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处理方式:脱毒:利用植物茎尖不带毒,细胞有全能性组织培养之 ·土壤:土壤是一切有害生物的大本营北方越冬菌大部分在土壤中。
·病株残体:病残体,得了病的枯枝烂叶处理方法:清除病残体 ·肥料:农家肥,饲料肥,病菌经过动物消化道后,依然活着 例如:黑粉病,黑穗病 处理方式:高温发酵 (以下必考) 土壤寄居菌(soilinvaders)土壤习居菌(soilinhabitants) 在土壤中病菌残体上的 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 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 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腐霉属(Pythium)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引起萎蔫的镰胞霉属(Fusarium) (以其寄主(黄瓜)扔到地中,黄瓜烂,定得此三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病原物并不一定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原因是土壤有自然灭菌的作用第二节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因素:风,雨,水,昆虫,其它动物 ·人为因素:种苗或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农业机械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不同: ·真菌主要以气流传播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半是以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以生物介体传播 ·寄主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线虫主要以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第十章 植物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 三种关系:共生 共栖 寄生:一种生物依赖另一方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 方称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
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病原物种下的几个分类单元(考)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通常简称小种)专化型或致病变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致病 性的群体许多病原物种下直接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R 表现抗病 HR 高抗 MR 中抗;S 表现感病 HS 高感 MS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