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路向研究.docx
23页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路向研究 智浩 金永利 芦丹〔内容提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承载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城市发展的旗帜和风向标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承载着东北振兴的国家战略使命本文立足于沈阳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实际,结合联动性、协同性、辐射性、集散性等特性,通过沈阳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系列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提出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基础与优势、短板与困境、战略逻辑与路向,促进东北区域城市群经济圈协调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全国版图的城市群经济圈联动、协同、辐射、集散格局〔Key〕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群经济圈 文化产业生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国家实施的重大国家城市战略,处于全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承载着国家政治目标和战略任务,起到引领、辐射、集散周边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簡称“一枢纽四中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大都市文化产业生态、打造数智融合创新高地、构筑城市群经济圈协同格局,是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经济圈联动、协同、辐射、集散格局的重要发展路向一、沈阳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基础与优势(一)厚重悠久的辽河历史文化底蕴沈阳市,辽宁省省会,历史上曾称为盛京、奉天沈阳有着2300余年的建城历史,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沈阳市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育了丰富的红色基因与工业文化,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沈阳市在地理区位上,坐落于辽宁省版图的中部区域,东北地区南部,是辽中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国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基地沈阳市,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唯一的新一线城市在地理区位的外延方面,沈阳市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要地,是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通往关东的综合枢纽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东北连接欧亚大陆桥并通向东北亚其他国家的重要通道,地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三)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沈阳是东北地区最有综合竞争力的新一线城市。
近年来,沈阳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在实施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龙头的良好发展态势,沈阳自由贸易试验区集聚国内外高端产业和创新要素,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产业布局基本完整与此同时,沈阳作为辽中南城市群核心城市,连接东北腹地与对外港口,拥有一定得天独厚的产业外延性发展优势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2010年,国务院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确立沈阳市为全国九大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17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将沈阳市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战略定位再次明晰,为沈阳进一步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总体来讲,沈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具有带动辽宁全省、辐射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交通战略优势五)国家系列政策支持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明确沈阳为区域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明确沈阳为中国制造国家级示范区201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沈阳、大连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批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国家发改委发布《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国家发改委批准沈阳为国家大数据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
201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立建设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二、沈阳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与困境(一)经济总体实力与规模不够强,文化产业拉动社会经济作用偏弱1.GDP总量及增速比较经济总量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2020年,沈阳GDP为6,571.60亿元,而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看,上海、北京两座城市GDP总量均在3万亿以上;广州、重庆两座城市GDP总量均在2万亿以;成都、武汉、天津、郑州、西安五座城市GDP总量均在1万亿以上在GDP增速方面,2020年,沈阳GDP增速为0.80%,而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看,西安GDP增速为5.2%,成都GDP增速为4.0%,重庆GDP增速为3.9%,郑州GDP增速为3.0%,除武汉因疫情严重,GDP增速为-4.70%,其余城市GDP增速均介于1%~3%综合分析,沈阳在GDP总量及增速上,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皆存在不小的差距沈阳GDP总量尚未突破1万亿,虽然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至今,沈阳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稳步恢复,展现出沈阳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定韧性,但GDP增速出现一定放缓迹象,沈阳经济总体实力与规模不够强。
如图1所示2.人均GDP及增速比较2020年,沈阳人均GDP为72,454元;同期,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五座城市人均GDP均在10万元以上;郑州、成都、重庆、西安、沈阳五座城市人均GDP均在10万元以下在人均GDP增速方面,天津、重庆、北京三座城市人均GDP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增长,其他城市人均GDP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分析,沈阳在人均GDP及增速上,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尚存在一定差距,如图2所示3.沈阳近十年GDP及增速比较2011年,沈阳GDP为5,914.90亿元,2020年为6,571.60亿元,十年间,沈阳GDP净增加额为656.7亿元,GDP增速(按可比价%)0.80%沈阳经济总体实力与规模尚不够强从2011-2020年沈阳GDP及增速比较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6年,GDP增速持续下滑,2016年,触底反弹,但经历了两年短暂的上升后,2019年和2020年增速再次下滑,如图3所示4.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6年,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低于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4个百分点;2017年,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低于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個百分点;2018年,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低于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8个百分点;2019年,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低于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8个百分点;预计至2023年,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如图4所示。
综合分析,沈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文化产业份额不足,文化市场规模偏小,制约着沈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平均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沈阳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对沈阳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总体偏弱二)产业结构失衡,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相对偏低1.产业结构比较在产业结构方面,2020年,沈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6∶32.9∶62.5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80%以上的仅北京一座城市,北京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83.9%;上海、广州两座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在70%以上,上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73.1%,广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72.5%;成都、天津、西安、沈阳、武汉五座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在60%以上,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5.7%,天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4.4%,西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3.7%,沈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2.5%,武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1.8%;郑州、重庆两座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郑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9.0%,重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2.8%,如图5所示2.沈阳近十年产业结构比较近年来,沈阳在产业结构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
2011年至2020年,沈阳产业结构由 4.72:51.19:44.10演变为4.6:32.9:62.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79.1亿元小幅增加至30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3027.6亿元降低至216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608.2亿元增加至4107.6亿元,如图6所示在产业结构方面,沈阳受历史粗放扩张发展阶段的影响,传统重工业占比相对较高,企业技术水平、盈利能力不强截至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尚不足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沈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尚不足30%,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相对偏低2020年,沈阳高新技术企业家数总数为1800余家,省级“独角兽”企业仅4家总体来讲,高新技术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大优化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以推进三)常住人口规模稳中有升,高端科技与数智文化高端人才短缺1.常住人口比较2019年,沈阳常住人口为832.20万人;2020年,沈阳常住人口为907.01万人而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看,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四座城市常住人口均在2000万以上;广州、天津、西安、郑州、武汉五座城市常住人口均在1000万以上,如表7所示。
对标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土地面积与常住人口指标,截至2020年,沈阳5,116平方公里市区土地面积上,常住人口为907.01万人从沈阳城市未来经济发展与地域规模适度性角度,沈阳常住人口规模偏少,人口密度偏低2.常住人口增速比较2019年,除北京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增速出现较大变化天津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其中:西安、成都、广州、郑州四座城市常住人口增速均在20%以上;武汉、沈阳两座城市常住人口增速介于9%~10%;重庆、上海、北京三座城市常住人口增速均在1%以上,如图8所示3.跨省流入常住人口比较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沈阳跨省流入常住人口238.68万人,占比2020年常住人口为26.32%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在跨省流入常住人口方面,上海跨省流入常住人口达1,047.97万人,占比2020年常住人口为42.10%;广州跨省流入常住人口937.88万人,占比2020年常住人口为50.22%;北京、武汉、沈阳、天津四座城市跨省流入常住人口占比达20%以上;西安跨省流入常住人口占比达10%;成都、重庆两座城市跨省流入常住人口占比在10%以下,如图9所示。
综合来看,未来几年,全国人口竞争格局态势将会愈加激烈,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需要重点解决人口增速问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科学合理提高人口增速、保持人口规模将是一个挑战与此同时,近年来,沈阳大数据产业与文化产业处于初步融合发展阶段,沈阳大数据与文化产业融合尚不够深入,数智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缺乏四)贸易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弱,外贸辐射带动面不够广1.经济外向度比较在城市经济外向度方面,可以采用城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指标进行衡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外向度2020年,仅上海一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