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生产运动的发展过程.docx
4页大生产运动的发展过程发展经济是解决陕甘宁边区经济财政困难的最根本途径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国民政府的军饷,以 及中共在国内外筹集的捐款维持大生产运动初步发展阶段:时间从1938年 12 月到1940 年1938 年,留守兵团的一部分部队在战斗和训练之余,从事农副业生产,种菜、养猪、 打柴、做鞋袜等,从而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毛泽东当时对这一做法予以肯定,要求推广到留 守兵团的所有部队从1938年 12月到1939年上半年,毛泽东在一些会议和公开场合中, 曾多次反复阐述了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来克服物质困难的道理他说:武汉、广洲失陷以后,敌人还要继续进攻我们现在还有一点钱,还有小米饭, 但以后会有那样一天,没有钱,粮食困难,那怎么办呢?第一个办法是饿死,第二个办法是 解散回家,这两个办法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第三个方案,就是靠我们自己动手”,“党 政军民学大家一齐动手,衣食住都由自己来解决”(毛泽东:在抗大干部晚会上的报告.1938 年 12 月 12 日)1939年 1月初,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讲话时,提出了“发 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开展必要的生 产。
此次参议会还通过了高克林等提议的“工作人员参加生产运动案”,交付边区政府实行1939年 1月26日中央书记处再次讨论边区生产问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 会负责领导边区的生产工作1939年 2月2日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办公厅主任李富春,代表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生 产动员大会上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阐明了开展生产运动的目的和意义, 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具体计划,号召全体军民,努力生产,克服困难之后,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边区党政军民学开展一个“伟大的经济战线上的斗争”, 以此来解决边区全体人民的生活问题,并且“用实际行动作为全国的榜样”1939年 4月10日,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 产勉励条例》,具体规定了对群众生产加强组织领导的有力措施1939年 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号召:“一切可能地方,一 切可能时机,一切可能种类,必须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社运动, 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 日战争边区今年的生产运动是认真进行了的须继续总结经验,达到解决困难之目的。
并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方针《反投降提纲》)他又指出:开展生产运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一个根据是人类几十万年 来都是自己搞饭吃,全中国的农民都是用自己的手来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 不能靠自己的双手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呢?况且,就部队来说,全体都是劳动者,年富力强, 怎么还会有饿饭的事情呢?第二个根据是留守兵团的农副业生产取得了成绩,既然部分的生 产运动有成绩,为什么普遍的就不能搞呢?第三个根据是边区地广人稀荒地很多,只要降一 点雨下来,就可以耕种他对抗大的干部说:“我们种田、生产粮食,是农民;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办 合作社是商人;读书、研究学问,是学生;懂军事、会打仗,是军人这就叫做农工商学兵 一齐联合起来1939年 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抗战以来边区经济工作的经验, 通过了《关于继续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号召边区人民,“继续发展边区经 济,使边区全体人民丰衣足食,使边区能在抗战建国的艰苦过程中奠定克服困难与自给自足 的基础”1940年 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 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这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始。
当时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各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都发生极大困难, 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而在 1939年至 1940 年,国民党顽固派又派遣重兵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封锁、军事 蚕食、经济封锁;1940年,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贸易实行统管,1941年1 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 政府完全停发军饷,并禁止外界汇款汇往边区(见前述)而自 1940年开始到1942 年,陕甘宁边区及附近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使边区的经 济困难更加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陕甘宁边区1940 年遭受水、旱、风、雹的侵袭,受灾面 积 4298,312 亩,损失粮食235,850石(每石300斤),受灾人口515,145 人;1941年, 受灾面积603,558 亩,损失粮食47,035 石,受灾人口90,470 人;1942年,受灾面积856, 185 亩,损失粮食79,720石,受灾人口352,922 人[边区政府民政厅:《陕甘宁边区社 会救济使用概述》中“1939年至 1942年灾情损失统计表”]尤其以1940 年的灾情最为严 重,致使当年的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群众生活艰难至极,边区的粮食供应陷入极大的紧张 和恐慌。
由于抗战开始后,党内外普遍存在着重军事轻经济的思想,加上种种内外原因,导致 当时推动生产运动的成效和影响并不大但边区的生产运动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是农 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39、1940 年,全边区开荒170余万亩,粮食产量和牛、驴、羊数 量都有较大增长1940 年,部队已可自己解决一个半月的口粮,并解决了部分装备补充 机关学校也投入生产运动从中央和边区领导人到勤务员和青年学生,全体动员上山种地 与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边区的工业建设也迈出了最初的步伐在 1938 年 12 月到 1940 年这个阶段,一方面是边区自身开展了生产运动,另一方面边 区也还有一定的外援,即国民党政府尚给八路军发放一定数额的军饷和国内外募集的捐款艰难时期1941年到 1942年,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残酷“扫荡”与国民顽固派的经济封 锁,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使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毛泽东回顾这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 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 极了”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党和毛泽东主席号召边区军民更加努力地开展生产运动,以使 边区的财政经济由半自给转到完全自给。
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由此进一步发展起来困难形势也迫使机关、学校不得不下决心自己动手,从发展农工商中求得财政供应的 自给,生产劳动的任务极其艰巨为了自己动手,共渡难关,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 些特殊措施和重要步骤,比如整顿领导生产业务的组织,成立中央直属财务处,后勤经济处, 边区财经处等,加强对生产自给的组织领导同时,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种类,从前一阶 段的以农业为住,转到以工商业为主虽然缺乏经验,经过艰难的探索历程,也取得了相当 大的成绩1941 年,后勤机关学校种菜地1,801 亩,收获各种蔬菜87.9万斤,做到自给 蔬菜4个月中央直属机关种菜地2,329亩,收获各种蔬菜71.5万斤,自给5 个月边区 中央局140 人,种菜收获2.8 万斤,自给打到9 个月.1942 年,中直、军直和边区各机关学 校的商业收入占自给总收入的68%边区政府秘书处与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 厅合办两 个农场,共派0个管理人员与 2户移民伙种,共收入约25 万元中央各机关学校,配备种 菜人员40 名,在 388 亩川地1941 亩山地上种菜,收获各种蔬菜74.5 万斤,平均自给蔬菜 5 个月全边区各机关学校的蔬菜自给在600 万元以上。
此外,饲养家畜解决肉食也取得相 当的成绩1941年上半年后勤各机关喂猪得肉56,814 斤,照当时市价值170,440元, 平均每人每月多吃了1 斤肉,全年约植35万元中央直属各机关学校,1942年至10 月止,平均每月养猪265 头,10个月共赚23,330 余斤大秤的猪肉合边钞70 万元全 边区机关学校饲养牲畜一项生产,照此计算,总价值当在400 万元以上”[《陕甘宁边区 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版]总之,这一阶段边区机 关学校的工商业经营是有成绩的,1941 年生产自给1,500 万元,1942 年约达5,000 万元 不仅供应了日常经费的大半,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财政困难,而且奠定了进一步发展自给经济 的基础1941 年、1942 年,军队、机关、学校的自给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公营经济获得较 快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大生产运动军队、 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创造解放区抗日民主政 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 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
敌后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 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同甘共苦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得到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 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其中,359 旅开发南泥湾的成绩尤为突出,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当时,自 1939年秋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 第 359 旅驻防于绥德,边区的粮食本来就很已经紧张,作战部队的到来使吃饭的问题更加突 出出来1940年 5月,朱德总司令奉命从晋东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也看到“财政经济建设虽 有某些成绩,实在入不敷出,以致几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 在军委机关,朱德看到许多干部都因长期营养不良而面色苍白朱德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的政策,“以减轻人民的 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为此,朱德亲自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浩,第359 旅 718 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 干部多人,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1941年3 月至1942年,359旅在王震旅长、王恩茂政 委率领下,分四批开进南泥湾。
1941年 3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率先开进了南泥湾不久,其他各团及三五九旅旅部 也进驻了垦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直属单位随后也来到南泥湾参加垦荒一时间,在南 泥湾掀起了一个开荒生产的热潮经过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辛勤地劳动,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1941 年,他们开 荒 11200 亩,收获细粮 1200 石,粮食自给率达到 78.5% 1942 年,三五九旅耕种面积达到 26800 亩,收获细粮 3050 石1942年 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书面报告,对1938 年以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党领 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从而进一步 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毛泽东的这篇报告及1943年10月 1日为中共中央所作的党 内指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和1943年11月 29日在中共中央招待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组织起来》等文,共同构成了当时领导根据地大生产运 动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编年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1266页)进展时期1943年初,党中央提出了“丰衣足食”的口号。
2月9日,毛主席在一份电报中说: “边区在渡过财政难关的基础上,今年决定大力发展农工盐畜生产,提出丰衣足食口号,如 不旱,大有办法,人民经济亦大有发展,可达到丰衣足食”这是党中央对边区生产运动的 一个新的部署1943年5月1日,朱总司令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