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转的思想倾向.doc
4页《左传》的思想倾向 ——结题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通过网络、书籍、向老师咨询等途径,对《左传》的思想倾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传统的观点把《左传》看作儒家经典,说是儒家学派的政治教科书,《左传》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但过去有人从经学角度考察,认为“左氏不传春秋”,或说“左氏不祖孔子”,攻讦《左传》不附合经意,两汉今文经家即力主此说近人有认为“《左传》作者固兼有儒法兵三家思想”的此外,称《左传》是兵书的亦有人在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左传》思想不是正统的孔孟学派,而更多地倾向于荀子学派,兼容了法、兵家的某些思想成分如果摒弃今文经家的偏见,对“左氏不传春秋”的内容极易理解因为,《左传》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它的政治思想倾向正反映了战国前期魏霸鼎盛、王者未兴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适应变动了的潮流,承认现实变1. 民本思想第一,君权的根本在民 十二年前吴伐楚,入其都城郢,楚几乎亡国这时吴王夫差的兵力看样子比阖庐时更强,所以楚国的大夫们大夫们一见吴出兵就感到震惊这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可是唯独子西看到了问题的深层实质他指出,阖庐之强,全凭爱惜民力,从而得到人民的效力;夫差之“强”,则靠滥用民力,从而在实际上是在为其自身的失败准备了条件,当然对楚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威胁了。
子西看到了一个国君的权力的盛衰存亡最后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说明了君权的真正基础在民 第二,立君的目的在于保民 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以无民,也不可以无君立君为民,民为目的,是重要的;但是无君即无以达到为民之目的,所以君也是重要的这里也有君民之间的张力关系,《左传》作者在这种关系中仍保持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第三,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评以至反抗 说明了子产主张让人民批评执政者的思想,又说明了孔子对于子产思想的赞同子产以为,执政者只有听见人民的批评,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才能利民;而利民才可以避免人民的反感的积累,从而才能避免大的政治动荡这可以说是既利民,又利君而在这君民张力的关系中,子产和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左传》作者坚持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2. 崇礼思想礼是宗法社会的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上自国之大事、外交往来,下至宗庙的定制装饰、进退礼节等等都属于礼的范围《左传》解经也多以“礼也”、“非礼也”为注脚,“礼”字在《左传》中出现的次数比其他任何同时期的古书都要多在隐公十一年中记有左丘明的话:“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丘明把礼提高到国家的躯干,天子奉行的规范,天地之经纬的程度,奉行礼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左丘明在《左传》中要表达的礼并不仅是揖让进退之礼,还有更深的含义公元前547年,昭公到晋国去,从郊外慰劳一直到赠送财礼,自始至终从没有失礼由此晋侯对鲁昭公不懂礼之说感到困惑,女叔齐解释说: 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昭公五年》) 左丘明强调崇德、崇礼、重民,但是也不否定用刑作为辅助作用政以治民,刑以正刑” 2. 崇霸思想 崇霸尚战是《左传》的基本思想之一.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接论述的形式,即直接表达;一是叙事记言的形式,即间接体观后一种形式也就是《左传》那所以诱人的神奇的战争和辞令描写这两种形式都有力地说明,崇霸尚战虽非《左传》的唯一思想内容,但确系构成《左传》文章精采特色的重要思想根源 通过对《左传》的研究,使我们更充分的了解当时的历史,及文化特点和思想倾向,有利于我们后面课文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圆满的完成了课题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