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宗教复兴的社会基础研究.docx
50页农村宗教复兴的社会基础研究作者:代姗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民间信仰环境变得宽松,农村 中的宗教信仰活动渐渐开始复苏,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得以迅速传播并活跃发展起来本文的调查地田庄,自世纪 80年代以来,宗教开始在村庄中复兴,及至90年代后逐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田庄目前的信仰结构主要由本土宗教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组成,本土宗教信仰占据 着田庄信仰空间的主体位置,而基督教向村庄生活的渗入却并不深这一现象引 起了笔者的兴趣和关注:最近20多年来,田庄的宗教为什么会得到复兴?在基 督教向全国农村大势入侵的强势压力下,田庄本土宗教的主体性地位为什么得到 了保持?田庄社会和本土宗教到底对基督教产生了什么样的“抗体”呢?这些是 本文希望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在全国宗教复兴的大背景 下,研究宗教在具体村庄环境中复兴的社会基础,能帮助我们从村庄社会内部的 视角深入了解农村宗教复兴的原因,这对农村宗教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 实意义笔者通过在鲁西田庄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并辅以相关的地方志全面了 解和掌握了田庄宗教信仰的概况及其构成、特征。
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当时的 农村社会形势,从乡村社会的内部视角入手,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宗教兴起的社会 基础,以及国家宗教政策调整后,田庄本土宗教得以复兴而基督教发展受阻的原 因本文认为,基层政权改革后村组力量的减弱、小农在市场化浪潮中具有 较强的不安全感、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公共精神文化生活的缺 失,这些社会形势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田庄宗教的兴起提供了空间和 条件在有利于宗教复兴和发展的整体社会背景下,为何田庄的本土宗教得以复 兴,而基督教在田庄的发展和传播却困难重重?本文认为这是因为田庄本土宗教 体系保存较完整,多元化的神灵体系尚能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村民没有向外 来宗教信仰寻求帮助的必要而田庄较强的文化主体性、村庄公共权威信仰本土 宗教、农民实用性的生活诉求以及国家对邪教的打压都抵御和阻碍了基督教在村 庄中的蔓延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进一步思考得出结论:本土宗教的重要性不仅仅 在于它对农民个体人生意义的生产和对村庄共同体意识的维系,更在于它对农村 文化主体性的承载所以,在基督教强势入侵农村社会,并瓦解着农村社会的文 化主体性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本土宗教的重要作用,以维护和重建农村的文化主 体性,形成属于农民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意义系统,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 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宗教信仰信仰特征社会基础1绪论1.1问题的提出中国本土宗教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 土宗教已经渗入到中国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仪式和活动成为农民生活 中最为普遍的现彖,可以说中国的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已成为承载村庄共同记忆 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维度虽然宗教信仰在建国后的30多年内整体处于蛰伏状态, 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民间信仰环境变得宽松,农村中的 宗教信仰活动渐渐开始复苏,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在中 国广大农村地区得以迅速传播并活跃发展起来但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各种宗教 势力的发展速率有很大的不同,在有些农村地区,本土宗教仍然有坚固的信仰根 基,在宽松的民间信仰环境下迅速复兴,成为当地宗教信仰的主体;而在有些农 村地区,外来宗教却获得了强势的发展,并有逐渐取代本土宗教之势,甚至已经 取代了本土宗教改革开放后,宗教何以在农村地区获得传播和发展的空间?各 种宗教形式又何以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率?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如 何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对此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本文的调查对象田庄,是山东省聊城某村,是一个汉族居民集居地。
上 世纪80年代以来,田庄的宗教开始复兴,及至90年代后逐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田庄目前的信仰结构主要由本土宗教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组成,本土宗教信仰占据 着田庄信仰空间的主体位置,而基督教向村庄生活的渗入却并不深这一现象引 起了笔者的兴趣和关注:最近20多年来,田庄的宗教为什么会得到复兴?在基 督教向全国农村大势入侵的强势压力下,田庄本土宗教的主体性地位为什么得到 了保持?田庄社会和本土宗教到底对基督教产生了什么样的“抗体”呢?这其中 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故此,本文试图从乡村社会的内部视角入手, 突出调查地的地域特色,努力呈现村庄丰富的宗教生态图景的同时,探究它们共 生的社会基础笔者将从国家宏观的政策环境和村庄基础设施方面探讨田庄宗教 何以能够复兴,再从村庄的家庭结构、祖先崇拜的根基、基层政权等内部角度, 展开对田庄本土宗教得以复兴,而基督教发展却受阻的深层次原因的考察而这 些方面也是笔者研究相较于以往研究成果的充实和完善的一次努力,当然,限于 笔者的学术水平,这样的工作只能是初步的和低层次的,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有助于对农村宗教的研究更上一层楼1.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辅以文献法来收集相关资料。
本文的研究主 要有三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文的写作在收集资料阶段,笔者从 2009年1月至2月,在鲁西田庄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和观察 村庄中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以及对村民的访谈来了解田庄宗教信仰概况在进行 个案访谈的过程中,为了尽量给访谈对象创造一个自然谈话氛围,在访谈时笔者 并没有当场记录笔记,也没有使用录音笔等设备,而是访谈结束后及时凭记忆尽 量还原每次访谈的内容,目的在于尽量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获取最客观的资料笔 者还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村庄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中,客观获取村庄宗教 概况的一手资料除了田野调查法外,本文还辅以文献法来收集相关资料,通过 《鲁县县志》来了解被调查地一一田庄的自然、历史、风俗、文化等基本概况在做相关研究综述时,收集和阅读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通过 这一阶段,笔者对国内相关研究有了整体的了解,这对本文后期的写作有很高的 价值意义在论文写作阶段,笔者尽量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文字最大可能 地还原村庄的真实面貌,在结论分析部分也站在价值中立的层面,希望能对各种 宗教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本文研究的目的不是做一份完整的宗教民族志,而在于从村庄社会内部 的视角来剖析宗教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所以本文研究对象是宗教的实践过程 和宗教活动的参与群体,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放回到当时的社会形势 和村庄背景中去考察。
1. 3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学界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注点包 括各类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宗教传播机制、文化冲突和融合等,聚焦于宗教 兴起尤其是农村宗教兴起的原因分析的也不在少数,并且涉及宗教学、民俗学、 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改革开放后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使基督 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合法性认证,同时 执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启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政策转向,这些成为众多学者作为考察改革开放后宗教 问题的宏大背景[1]2) 经济层面上,刘忠卫2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交换的偶 然性、变动性大,流通过程复杂,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成为支配人们活动 的异己力量经济活动竞争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残酷无情使个体产生孤独无 力,飘然无依感这时人们便希望求得一个万能上帝的帮助,使自己在竞争中能 稳操胜券,保证成功陈苏宁3则区分了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体:要么是因为比较 贫困,想借助教会组织力量,教友的援助更好的生活,要么是已经发家致富,想 祈求神灵保佑其继续财运亨通,人财两旺。
陈国清4也表达了与之相似的观点 陈占江5还认为:经济社会分化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悬殊、相对剥夺感的弥散、 现实生活的困顿等往往给人的心灵秩序造成冲击,加剧了心灵秩序的混乱和失 衡晁国庆6则谈到了经济领域的失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交换的偶然 性、变动性增加,流动过程复杂,市场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异己力量;经济生活 领域里的欺诈、诋毁、贬低、引诱、胁迫、虚假广告、贿赂等不正当行为使人们 情绪失衡还有学者注意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宗教问题的关系,比如欧阳恩良 [2]在谈到邪教在农村蔓延的原因时提到,农民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农村社会 保障体系的欠缺,是邪教在广大农村扎根与发展不可忽视的物质因素王海兵[3] 也认为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在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等 方面缺少依托,面对各种意外变故,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天或冥冥中的神灵3) 政治层面上,陈苏宁[4]详细地分析到:一是对自身政治权利的迷 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农民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 识,对个人政治权利的要求也在上升,然而我国人民民主素质普遍不高,有的还 甚至未能明确自身的权利,其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尊卑观念是他们不能通 过正常的渠道行使民主权利,谋求其政治利益,……投身宗教,希望从教会中寻 求解脫或弥补。
二是受恶劣的干群关系的影响除部分干部自身的不良表现外, 乡镇政权体制不顺造成的乡镇政权组织权力弱化,村级组织原先依据财产所有权 而行使权威与能量的大大削弱以及国家一些政策上的失误,都使农村工作难度加 大……在干群矛盾比较突出的农村,乡镇政权与村组织丧失了对农民的影响力, 并进而造成少数农民意识中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旧意识残余的复活戴敏等[5] 则注意到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助长了宗教活动的 发展:一是“庙会搭台经济唱戏”,一些地方为扩大招商,吸引投资,搞所谓 的“庙会招商节”有的将原来的小庙扩建成大庙,由政府投资或由企业赞助, 把寺庙内外装饰一新,增添佛像有的新建寺庙,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不亚于楼 堂馆所二是“为兴旅游,寺庙先行”这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普遍, 这些地方不是把资金投在办交通、搞通讯上,而是投向寺庙,以此来改善旅游条 件她们并认为这其实造成了宗教发展的畸形和混乱高丙中[6]也提到国家通 过对民间仪式的征用实现在场的对民间社会的型塑与治理,而民间仪式则借助这 样的机会实现了复兴郭培清[7]、弓優[8]等则联系到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宗教对 中国现政权进行渗透颠覆来分析地下宗教组织等迅速兴起的原因。
4) 文化层面上,濮文起[9]在谈到民间宗教复兴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 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然衍生:民间宗教是一种从封建社会土壤中产生、并经封 建社会培育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既然已经产生,并曾长期在民 间社会流传,影响与形塑了下层民众的思想与行为,那么,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几场急风暴雨式的革命,固然会对它的外在组织形式和 某些活动规模起到取缔与遏止的作用,但是积淀在人们心中的信仰观念,是绝不 会轻易消失殆尽的高兆明[10]从相反的层面认为是传统价值精神、规范系统的 失落瓦解所导致的信仰危机,迫使一部分人转向超验寻求存在意义及其规范他 还提到文化生活单调匮乏,教育不发达造成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从而导致了人 们寻找精神家园的寄托和归属贺彦凤7则直指现代社会的根本缺陷,认为长 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科技理性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人与社会、人之本质及人之情 感需要的研究在社会建设方面一边倒,只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以为科技可以 解决人的所有问题,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实,人之为人,乃在于物质和精 神的统一就人与他物相区别这一点而言,精神反而是决定性的因素,虽然它以 物质因素为基础,但却能超越物质,赋予人的生命以更大的意义。
5) 社会层面上,高兆明认为生活方式的松散和社会秩序的失衡一方 面使村民在失去了捆绑的大集体后,仿佛觉得不再有“大家”或“国家”这个依 靠了,感到内心无助,转而将“神”作为归。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