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辐射的接触危害与卫生防护参考模板范本.docx
4页电磁辐射的接触危害与卫生防护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辐射传播,它具有波的一切特性,其波长(λ)、频率(f)、传播速度c之间的关系为λ=c/f 电磁辐射在介质中的波动频率,以“赫”( HZ)表示,常采用千赫(K HZ)、兆赫(M HZ)、吉赫(G HZ),其相互关系为:1K HZ=1000HZ,1M HZ=1000K HZ, 1G HZ=1000 M HZ 波长短,频率高,辐射能量大的电磁辐射,生物作用强;反之生物作用弱 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电磁辐射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严重损伤,这类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α射线、β射线、质子、中子射线等属于电离辐射中的粒子辐射 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下时,电磁辐射不足以使生物机体发生电离作用,这类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及激光等紫外线的量子能量介于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之间 (一)非电离辐射 1.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的电磁辐射,也称为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范围在1mm~3k。
射频辐射的辐射区域可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其分界线是距离辐射源2D2/λ各点的连线(D为辐射源口径,λ为波长)近区场以λ/2π为界又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距离小于λ/2π的区域为感应场;大于λ/2π的区域为辐射场在感应近区场,电场和磁场强度不成一定比例关系,所以分别测定电场强度(V/m)和磁场强度(A/m) (1)高频电磁场:我国的民用交流电频率为50赫兹,在其导线的周围存在有交变的电场和磁场当交流电的频率经高频震荡电路提高到10K HZ以上时,电场和磁场就能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传播,称为电磁波从100K HZ到300K HZ的频段范围称为高频电磁场其接触机会主要见于: ①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扎工艺、钢管焊接,使用频率在300K HZ~3M HZ ②高频介质加热:塑料加热、高频胶合、木材与电木粉加热、粮食干燥与种子处理,纸张、布匹、皮革、棉纱和木材烘干,橡胶的硫化等,使用的频率在1M HZ~100M HZ ③对健康的影响:高经度暴露可致急性伤害,但仅见于事故性照射 ④主要防护措施: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布局。
(2)微波:当高频震荡电流的频率达到300M HZ以上时,作业人员处于辐射场区内此区的特征是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空间辐射,人们感受的是辐射波能的作用通常把波长在1 m~1 ㎜的电磁波称为微波微波的强度通常用功率密度表示,其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或微瓦/平方厘米 ①接触机会:微波广泛应用于导航、测距、探测雷达和卫星通讯;在工、农业主要用微波加热干燥粮食、木材及其他轻工业产品;医学上的微波理疗使用也较普遍家用微波生物炉的普及,使接触机会增多,由于功率小,只要屏蔽质量合格,通常不引起危害 微波的波长短、频率高、量子能量大,其生物效应大于高频电磁场微波按波长的不同分为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厘米波段应用最多 ③主要防护措施: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的个人防护 2.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辐射即红外线,亦称热辐射按照波长可将红外线分为长波红外线(远红外线)、中波红外线及短波红外线(近红外线)长波红外线波长为3μm ~1㎜,能被皮肤吸收;只产生热的感觉,中波红外线1400nm~3μm,能被角膜及皮肤吸收;短波红外线波长为760nm~1400nm被组织吸收可引起灼伤。
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愈高,辐射强度愈大,辐射波长愈短例如,某物体温度为1000℃时,波长短于1.5μm的红外线为5%;当温度升至2000℃时,则波长短于1.5μm的红外线为增加至40% (1)接触机会:自然界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最强在生产环境中,主要的红外线辐射源包括熔炉、熔融状态的金属和玻璃、强红外线光源以及烘烤和加热设备 (2)主要防护措施:主要是个人防护,使用或穿戴用反射性铝制遮盖物和铝箔制防护服;佩戴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眼睛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