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族醫藥簡史.doc
5页傣族醫藥簡史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傳染病流行,尤以瘧疾為甚,廣大傣族人民缺醫少藥,十分痛苦目前醫院、衛生防疫站、瘧疾防治所以及婦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鄉有衛生院(所),許多村有醫療站,早已扑滅了鼠疫,控制了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芒市過去是聞名的瘧疾區,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于病魔的侵襲,到1949年只剩1800余人,而現在已成為近3万人口的新興工業城鎮 傣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特殊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為了生存下來,發展和繁衍后代,造福于子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与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醫藥遺產這些醫藥遺產是我國傣族人民在与有神論、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不斷斗爭中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具有傳統的民族特色的醫藥知識据《貝葉經》記載的史料說: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醫藥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土資源》第一節推斷的時間來看:“當補腊薩哈”(橄欖時期),相當于公元前536年(距今2520年以前)傣族便有了民藥据我國《逸周書‧王會解》的記載,傣族醫藥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与印度醫藥學的發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從現在發掘的《夏牙三哈雅》一書產生的年代來看,佛主釋加牟尼〔佛歷339~420年(公元前964~前884)〕的同齡人,貼身警衛、秘書,也是釋加牟尼的徒弟,在釋加牟尼身邊主管醫藥及其經書的阿侖達听,為了歸納整理一套有關傣醫藥方面的醫藥學專著,曾數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請求,在得到釋加牟尼的許可后,阿侖達听根据納腊達和戛古先塔(傳說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歷代相傳下來的經書《納腊達俄》《納腊達叫》《納西達迭》《納西達費》《迭哈西腊》以及《三比打嘎》(論經學說)的《蘇點打》《文乃》《阿皮塔麻儿干比》等經書中記載的醫藥知識,摘錄整理編成《戛牙三哈雅》一書成書后,阿侖達听在一次盛會上再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致敬,并宣布說:“我們神圣、英明、偉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師,文武學識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們及佛教講一下遠古的歷史所記載的納腊達,經書中雖有所記述的醫藥知識,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講述清楚今天我要把人體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細地向所有的人們及佛教(指當時在場的人)講清楚……”据推測阿侖達听大約于佛歷380年(公元前924年)寫完這套有關傣醫藥的第一部專著 在傣族醫藥形成和發展史上,傣族醫學文獻中記錄的內容十分廣泛,各种經典描述有同有异,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經過千百万年的艱苦實踐一一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斗爭,認識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關系;通過“神農嘗百草”的活動,懂得了對各种動植物服食的經驗,并根据其复雜的味道,逐漸產生了理性認識,并給予分類命名;為了适應惡劣的气候環境,遠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季節、气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預防疾病的動、植物的葉、皮用來做衣御寒,煎煮當茶飲,從而產生了保健知識,這一演變過程深深地植根于民眾之中。
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醫藥學的理論知識三是吸收并發展了古印度醫學理論知識,通過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傳播媒介傳入傣族社會這三個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傣醫藥傣族文獻均不署作者姓名,這是信奉佛教,崇拜佛祖之故其文獻的版本沿革分為“貝葉經”和“紅版經”兩种,在這兩种版本出現之前,多將文字刻于竹片上,后來由于造紙術生產問世改變了這种原始記錄方法 文獻种類大致分3大類型,第一類為南傳“三藏經”,即“經藏”,“律藏”,“論藏”(統稱佛經)第二類為“實用經”,這一部分不屬佛教經典范疇,多為民間學者所著,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天文、歷算、地理、文學、藝術、詩歌、諺語、民間故事、宗教故事、社會事物、倫理道德、醫藥常識等等第三類為“科幻經”,主要記述醫學理論、農田水利、其他科技語文等傣醫藥常識在“佛經”、“實用經”、“科幻經”中都有記述,它充分體現了傣族文明的象征 醫藥常識最多的部分文獻: 《羅格牙坦》,為巴利語音譯,傣語稱《坦乃羅》(作者和成書年代不清),記述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語音學;二是文學藝林;三是醫學、藥物學、气功等,較集中地闡述了人与自然、季節、气候的相互關系等書中記述說:千百万年前,原始傣族先民通過吃草根樹皮和野生植物的葉、花、果、籽作為充飢時糧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各种植物种類的不同,果實味道的差异,食用后給身體帶來的不同作用(產生各种生理現象上的變化),從而獲得了藥物學的知識,為后世醫家深入探索傣醫學的起源与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史學价值。
《阿皮踏麻基干比》,屬于佛教經典“論藏”部分,共7冊,原版本起源時間無法考証,但有學者認為它是2000多年以前的產物,現在流傳民間的許多手稿本皆源于這部史籍中書中零散地記述了人體病理、生理、自然与人、人与疾病的關系等 《戛牙三哈雅》共分5集,1~2集闡述了人體生理解剖;人體受精与胚胎的形成;人和自然的生存關系,人體《坎塔擋細》即:五個方面的內容,亦為”“五蘊”(色、受、行、想、識)和人體的四要素“塔、都、擋,、細”(風、火、水、土)的平衡与盛衰等并闡述了人體內32類體屬及其細胞、臟腑等1500种物質成分及其組織結构;寄生虫;人體生命的起源、循環、新陳代謝等等用《坎塔檔細》和“四塔”〔爹卓塔(火),佤約塔(風),阿波塔(水),巴塔維塔(土)〕的理論形象地解釋了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論述了人的居住環境与病因,并將一年12個月分為“腊魯檔三”(熱季、冷季、雨季)三個季節,認識到不同季節的發病和特點,提出了合理的用藥方法3~5集主要敘述了烏達戛佤、阿杰烏二人到“天邊”取經的經過釋加牟尼去世之后,傣族又經歷了阿扎撒塔魯王朝560年(公元前544年)、提里加夫王朝622年(公元16年)、阿奴王朝1349年(公元638年)。
至今已有2951年的悠久歷史 《帷蘇提瑪嘎》,是一本講解傣醫人體生理解剖學比較全面的古文獻,由南傳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公元前2世紀由覺音編著為巴利語梵文經典,后為葉均譯為《清淨道論》主要講述“塔都檔細”,即“巴他維塔者”(巳利語),傣語稱之為“塔拎”,意即“土”;“啊波塔都”(巴利語),傣語稱之為“塔喃”,意即“水”;“爹卓塔都”(巴利語),傣語稱“塔菲”,意即“火”;“佤約塔都”(巴利語),傣語稱“塔攏”,意即“風”本書從病理生理變化的角度較系統地論述了人體內“土、水、火、風”的動態平衡關系,認為它是促進和构成人體不可缺少的四种物質元素,又謂“四大生机”現稱“四塔”此外,還專題記述了人類生命的起源和人體的基本結构“夯塔檔哈”,即“魯巴夯塔”──形體蘊;“穩然納夯”──心蘊;“維達納夯”──受覺蘊;“先牙納夯塔”──知覺蘊;“山哈腊夯塔”──組織蘊,現稱“五蘊”傣醫五蘊与佛經中記述的五蘊(色、受、行、想、識)大同小异,各自都從理論上說明了构成人體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明确指出了“人類生命體的形成是由“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触、男根、女根(實為不同的染色體),命根(維持生命存續的各种物質元素),心所依處(精神意識),身表(指在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下所表現的“動能”現象)、語表(語言)、色柔軟性(軟體器官)、色積集(指形成胚胎的一切物質元素)、色相續(再生、發育成長延續),色老性(衰老、退化)、色無常性(生理机能的异常變化),以及肝、膽、脾、肺、腎、心、發、爪、齒、汗毛、皮、骨、肉、腱、大小腸、胃、尿、虫類(含細胞)、土、水、火、風等89种物質要素构成的。
認為人體約有500万根頭發,900万根毫毛,20枚指(趾)甲,28~32顆牙,900塊肌肉,900根筋(腱),300塊骨頭闡述了心、肝、肺、脾、腎等重要生命臟器的生理机能活動和病理變化,人體內10大類,80個支系的1500种“哈滾暖”,傣語即“小虫”(相當于現代所講的虫卵和細胞)等 隨著年代的推進,還有一些解釋人體結构的文獻,如《瑪弩薩羅》《嘎牙維腊底》等 《巴腊麻他坦》屬實用經部分,全書共17冊,4~5冊詳細分解敘述了體內“塔拎”(土-机體的20种組織器官);“塔喃”(水的12种成份);“塔菲”(4把火的生理机能);“塔攏”(6股風的作用),土、水、火、風相互之間此消彼長,此盛彼消,此生彼滅的共栖關系等 《剛比迪薩嫡巴尼》(診斷書)、《剛比迪薩沙可菊哈》(看舌診斷書)、《剛比迪薩沙可》(幼儿摸診書)這三部著作從不同側面論述了傣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其中《剛比迪薩嫡巴尼》云:導致人類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四,1.“嘎麻”(先天所致);2.“基達”(情志所致);3.“烏嘟”(自然、季節、環境變化所致);4.“啊哈腊”(飲食內傷所致) 《剛比迪薩沙可菊哈》一書中講述了有似中醫看舌象診病的提法。
《剛比迪薩沙可》記錄了診斷須知的13法,“四塔”和“五蘊”与病因病机的關系,充分體現并突出了傣醫診病的特點 《擋哈雅龍》,是傣醫藥史料中最著名的一部綜合性巨著,是1323年民間的一個學者帕雅龍真哈(土司的一個武官)轉抄的西雙版納傣文音譯注釋本,原始版本現流失國外該書中記錄的內容十分丰富,敘述了人體的膚色与血色;多种疾病變化的治療原則;病因及處方;人和自然与致病的關系;論“四塔”相生相克与處方;藥性与膚色;年齡与藥力藥味;處方及其他等方面的內溶另外還系統地闡述了近100种“風証”(病)、介紹了原始宗教時期最早的复方“滾嘎先思”(价值万銀方),“雅叫哈頓”(五寶藥散),“雅叫帕中補”(亞州寶丸)等數百個方這些寶貴的醫藥知識編寫內容大都是選自于《阿皮塔麻几干比》這套經書中從而更加确切地知道,傣醫藥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論的形成也是2900多年前就有的,為本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貢獻 在診治疾病方面他們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醫療方法,診病時以“望、聞、問、摸”為主,如在《戛比底沙底巴女》一書中,論述了因風引起的病態反應就有41种當臨床上看到神疲、多寐、章格章納(易怒)之症時,屬巴塔維塔(土)偏盛致病,病位多在肝膽、脾胃,如兼見膚色黑,提示血為苦性,含糖少,用藥時宜下酸味和甜味藥。
在問診中注重患者的居住環境條件,如居高寒山區、湖海易生風、生濕,若膚色黑紅屬血辣、酸少,治療時宜選平性藥、涼性藥等等故在四塔相生相克与致病的關系方面,与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有相似之處在用藥上也有類似中醫湯頭的固定配方,熱病用寒涼藥,寒病用溫熱藥,虛病用補益藥等等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分為四個不同的病因取名定方為“雅塔”,如用于因風致病的方藥定名為“佤約塔雅塔”,用于因火致病的方藥定名為“爹卓塔雅塔”,用于因水致病的方藥定名為“阿波塔雅塔”,用于因土致病的方藥定名為“巴塔維塔雅塔”隨著年代的推進,醫學知識的不斷丰富和充實,《中國藥典》(1997年版)收載的傣藥“雅沙里門挪”、“雅叫帕中補”,均与古老的前四种方藥不同,但它們都有几百年的歷史,在民間被廣泛流傳和運用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傣族醫藥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來源于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臨床實踐,但它是封建部落時代所產生的,由于受當時生產水平和自然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加之在舊中國傣醫藥飽受歧視,得不到發展,曾經約有200多万人口的西雙版納,因瘧疾瘟疫的流行,到20世紀50年代只剩下了近20万人,人民處在疾病交加、苦難深重的水深火熱之中,真是“万戶蕭疏鬼唱歌”。
傣醫藥處于瀕臨湮沒的絕境中因此,對人體生理、病理及其藥理現象的認識,理論的探討基本上還停留在朴素的直觀認識階段,對疾病的內在聯系認識比較籠統,故在學習傣醫藥學時一定要用辨証的哲理、方法作指導,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把傣醫藥學与其他傳統醫學知識和現代醫學知識結合起來,創造出它燦爛的民族之光,更好地利國利民 1949年以來,認真貫徹党的“繼承祖國醫學遺產,并努力提高”的方針,傣族的傳統醫藥得到了重視,并作了不少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在各級党和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