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大学语文笔记串讲预测包过压题-预测复习资料押题保过.doc
9页议论文一、单项选择题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2.《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B.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3.《寡人之于国也》中反映文章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成语出自() A.《秋水》B.《论毅力》C.《寡人之于国也》D.《五代史伶官传序》5.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左传》D.《庄子》6.《秋水》开头有一段河伯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7.“贻笑大方”这个成语出自()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论毅力》D.《五代史伶官传序》8.集中体现本文中心意旨的一组反义词是()A.天命与人事 B.盛与衰C.忧劳与逸豫 D.满与谦9.《秋水》中“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是用来说明()A.人的认识要受到性格的限制B.人的认识要受到个人习俗的限制C.人的认识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D.人的认识要受到环境的限制10.庄子《秋水》的中心论点是()A.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无限 B.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无限C.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有限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2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二、多项选择题1.孟子散文的特点有()A.善用比喻B.欲擒故纵C.气势充沛D.长于论辩E.雍容和顺2.《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展开论述的问题有()A.“民不加多” B.“兵不加多”C.“粮不加多” D.如何使“民加多”E.如何使“粮加多”3.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都是用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观点的,其中同时包含类比和对比两种论证方法的是() A.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万川归于大海,不知何时止而不盈D.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E.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67460666。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对比有()A.盛与衰 B.兴与亡C.成与败D.前与后E.黑与白5.在《我的世界观》这篇演讲词中,爱因斯坦阐述了自己的()A.人生理念 B.政治理想C.宗教感情D.娱乐方式E.生活爱好三、词语解释题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2.齐甲曳兵而走 曳: 走:3.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毫末: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其衰也: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四、简答题1.《寡人之于国也》中抑扬兼施,先抑后扬的风格体现在哪里?2.举例说明《秋水》中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3.找出《吃饭》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时说的:“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五、阅读理解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2.阅读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段落,回答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67460666。
1).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作者认为盛衰之理不只是天命还在于人事?(3).根据原文,作者认为天命与人事哪一个更重要?3.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1).这段话选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2).作者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3).这段话提出的腐败现象是什么?六、作文1.以《反省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答】B【解】本题为记忆性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参见教材P12【答】B【解】参见教材P33【答】A【解】本文最能反映文章中心论点的一句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答】C【解】本文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熟读课文不难得出答案为C。
参见教材P45【答】D【解】庄子的散文多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参见教材P56【答】D【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的情况,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是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参见教材P57【答】B【解】《秋水》中有“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即由此而来参见教材P58【答】B【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从中可以得出答案为B9【答】C【解】本题考查文章中比喻句的比喻意的有关知识,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求掌握文中的比喻句及其含义从“束于教也”中可知答案选C10【答】D【解】本题难度不大,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主旨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参见教材P8 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6746066611【答】C【解】参见教材P1112【答】D【解】本文主要是通过庄宗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来说明道理的参见教材P1213【答】D【解】本文在提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中心论点后,又强调了“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的观点14【答】B【解】参见教材P1415【答】B【解】参见教材P1816【答】A【解】参见教材P2517【答】B【解】用“套板反应”的例子来论说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属于演绎论证18【答】A【解】参见教材P3819【答】C【解】选项A是蔡元培提出的,选项B.D是钱钟书提出的20【答】A【解】本文主要用了归纳法来证明论点二、多项选择题1【答】ABCD【解】孟子散文的特点是:善用比喻,长于论辩,说服力强,气势充沛。
选项E不正确,孟子散文弊端锋芒毕露,不是雍容和顺参见教材P12【答】AD【解】参见教材P33【答】BD【解】选项A是类比人的认识受限制;选项B“天地与吾”、“大山与小石、小木”是对比,两者之间又是类比;选项C是以“大海不盈”作喻,类比宇宙无限;选项D“中国与海内”、“稊米与大仓”都是对比,同时两者之间又构成类比;选项E是万物与人进行对比4【答】ABC【解】参见教材P125【答】ABC【解】文中作者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人生理念、政治理想、宗教感情,所以答案选ABC三、词语解释题(1)【答】凶:灾凶,此指饥荒(2)【答】曳:拖着武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3)【答】毫末:毫毛的末梢(4)【答】何其衰也:多么衰败啊!(5)【答】数:天数,含有规律的意思四、简答题1【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这是“抑”,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这是“扬” 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674606662【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3【答】巧设陌生化比喻是钱钟书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一碗好菜仿佛一只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在这些比喻中,作者语出惊人发挥最充分的想象,将完全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作比喻,具有很强的表达冲击力,让人觉得新奇有趣,这些比喻挟带着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使读者一旦阅读便被吸引,欲罢不能另外这些比喻不仅新奇,而且自然,读过后面的内容又让人觉得这些新奇的比喻贴切生动,用人们司空见惯的内容作比喻,说明了全新的道理,读后另有一番意味在心头五、阅读理解1.(1)【答】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2)【答】归纳法(3)【答】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2.(1)【答】开宗明义,在全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2)【答】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其失天下,可以看出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除了天命之外,重在人为(3)【答】人事更为重要3.(1)【答】选自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答】抱定宗旨,就是办大学要“研究高深的学问”。
同时运用对比论证法,批驳了读大学是要做官发财的思想 (3)【答】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记叙文一、单项选择题1.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2.下列成语中,出自《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的是()A.狡兔三窟 B.功亏一篑 C.望洋兴叹 D.贻笑大方 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674606663.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汉书》 B.《史记》C.《论语》D.《后汉书》4.文中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的是()A.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B.无路可逃时怒发冲冠C.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D.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5.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人是()A.韩愈 B.张巡 C.许远 D.柳宗元……二、多项选择题1.《冯谖客孟尝君》刻画冯谖特点的主要方法有()A.直奔主题 B.心理描写C.开门见山 D.层层深入E.欲扬先抑2.在《垓下之围》这篇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三个场面是()A.霸王别姬 B.乌江自刎C.东城快战 D.败走彭城E.放逐义帝3.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有()A.抓住关键B.重点击破C.耐心说服D.以理服人E.强令推行4.在《先妣事略》中作者()A.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B.歌颂母亲朴实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