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总结报告-乌拉泊古城田野调查报告.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Jerm****014
  • 文档编号:249529983
  • 上传时间:2022-0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教上人(A+版-Applicable Achives)乌拉泊古城田野调查报告班级:历史12-1班学号:20RR020RR02姓名:王少红8三教上人(A+版-Applicable Achives)乌拉泊古城田野调查报告摘要乌拉泊古城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南郊约10公里处的乌拉泊湖畔,经考古调查、历史研究已确认乌拉泊古城即为唐代轮台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长期来往于西域轮台北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边塞豪放派优秀诗作,传递了当时轮台城(今乌拉泊地区)的自然风光、军事战况、区位价值和城内结构等大量信息,成为研究该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关键词岑参轮台区位价值地理环境古城结构1、 岑参的两度出塞岑参,南阳(今属河南省)人,生于公元715年,父亲早逝,自幼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史籍”二十岁到长安,以文求仕,结果“云霄坐致,青紫附拾”《感旧赋》的愿望很快破灭此后十年,他漫游与河朔、邯郸、冀州、匡城、大梁等地三十岁举进士,但是政治上依然郁郁不得志,“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天宝八年(749年)岑参毅然投笔从戎,到安西节度使幕僚掌书记,开创前程但两年多的边塞生活,并未遂愿,他又回到长安。

      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年已四十,再度从军,跟随封常清赴北庭,任节度判官至德元年(756年),他又出任伊西、北庭节度副使这次出塞历时三年多,扩大了生活领域,领略西北的山川形胜,广泛接触了边塞各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风情习俗、文化艺术,亲身经历了边塞战争这三年成了岑参一生中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写下了大量气势磅礴、丰富多彩的边塞诗2、 乌拉泊古城与唐轮台(1) 汉轮台天山南,唐轮台天山北汉轮台和唐轮台本非一地,一在天山之南,一在天山之北自汉武帝时起,汉朝在和匈奴的争夺战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并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但当时匈奴贵族在天山以北还有较大的势力,西域都护府在前汉时只能设在龟兹和焉耆之间的乌垒地区直至后汉,经过班超等人的努力进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力量,西域都护府才由乌垒移驻龟兹,但天山以北仍未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再者此时的轮台位于焉耆、龟兹中间,从轮台东过渠犁经楼兰玉门关直达长安,是一条便捷的丝绸之路,又是受匈奴威胁较少的大道所以在天山以北匈奴猖獗,时时袭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的情况下,轮台作为屯田积谷以备敌之所,既保证通向中原汉朝的道路畅通,又要供给军政人员给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汉时的轮台只可能在天山南,不可能在天山北,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

      经过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至隋唐时,北方游牧民族中,突厥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从公元6世纪中叶(552年)形成突厥政权,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后,583年就分裂为东西突厥这样,突厥的分裂使唐统治者所面对的北方敌人就不如匈奴之于汉朝那样强大,所以在唐初贞观四年(640年),唐在西域门户伊吾设西伊州,这样唐初已在西域的东部、东南部有直接的治理,变羁縻州为州县制贞观十四年,唐在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设安西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年),平贺鲁,置昆凌、濛池二都护府,隶安西显庆三年(658年),都护府治龟兹,统安西四镇长安二年(702年),于贞观十四年驻天山以北吉木萨尔一带的阿史那贺鲁部投降唐时所置的庭州改为北庭都护府自此,天山以北自巴里坤至乌苏一带都由唐直接治理这样,唐与两汉时形势完全不同了,唐不仅在塔里木盆地有了巩固的根据地,在天山以北也建立起了根据地而且,对于西突厥的威胁,首当其冲的也在天山以北,所以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唐不仅在都护府设有重兵,并且在天山以北一线都分设有哨兵和军队另外,观之当时西域交通,从吐鲁番盆地和伊吾通往北疆有三条道路:一是从哈密往北至巴里坤;一条是从吐鲁番往东北经七角井向北穿越天山至金满;还有一条从吐鲁番向北经达坂城至轮台。

      从三条地理通道上说,金满在今吉木萨尔地区,蒲类在今巴里坤周围地区,轮台应在今乌鲁木齐地区即汉轮台天山南,唐轮台天山北2) 乌拉泊古城即唐代轮台城1. 进一步从唐代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看,可有力地证实轮台城只可能在今乌拉泊地区唐朝进入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中道是走伊吾、吐鲁番盆地西去龟兹、疏勒或在别迭里山口西行,通向天山北麓的丝绸道一般说都是通过天山的山间道路进入北部草原,再向伊犁、碎叶西进根据天山中的通道看,自古起自然形成了6条通道:(1)从伊吾通向天山以北蒲类西行;(2)从伊吾经七角井西北越天山至木垒、北庭西行;(3)从吐鲁番越天山他地道至北庭;(4)从吐鲁番经白水涧道至轮台城;(5)由龟兹经黑英山越天山至乌孙;(6)由阿克苏向北越天山冰达坂至昭苏盆地夏台但是只有从吐鲁番向西北走白水涧道至轮台城才是最平坦,足水草,通车马的道路且该地地势较高、开阔,南控乌鲁木齐南山山口,掌握交通枢纽,是比较理想的屯兵戍守之地再者古城附近又有乌鲁木齐河和大片可耕地,有发展成为农业区的潜力2. 乌拉泊古墓群的发现,把乌鲁木齐近郊区历史确凿地引向了20RR多年前的古代之后考古出土了大量陶罐、陶瓮、莲缘方砖、钱币等物,也将乌拉泊古城的历史确切定位于唐。

      3. 岑参曾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中述“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亦崔巍”,可见自唐轮台至交河城一日之间就可到达胡俗”即行途中不间停,驴死弃驴,马死弃马,顺风行路的习俗自乌拉泊的唐轮台至吐鲁番城西10公里的交河城为156公里,在阳历九月的唐轮台地区白天可长达11小时,如有良驹、乘顺风,一日之内完全可以到达以上说述也可有力证明岑参的西域诗中所指的轮台的确切地址就是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3、 乌拉泊地区的自然特征(1) 轮台的区位价值1. 交通枢纽《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写到轮台“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表明轮台与天山南麓有路相通《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诗中说“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表明轮台和交河之间有路相通综观其他诗作及当地实况,可以得出轮台北连碎叶路,东北通庭州,西北连碎叶,西连白水涧道交河城,南越山通裕勒都斯和焉耆这样,轮台显然位于十字路口,地处交通要冲,是庭州境内的重要交通枢纽2. 贸易中心《新唐书·西域传》焉耆条载“开元七年,龙懒突死.....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沿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贡,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

      其中,“北道”系指天山北麓,北道的征税地点设在轮台,是与前所述轮台所处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轮台也是庭州辖境内的贸易中心之一3. 战略意义《新唐书·地理志》轮台条载“有静塞军,大历年置”按北庭都护府在开元三年中官三军,即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到大历时又在轮台至静塞军,表明轮台与上述三军所在地一样,应该是一个军事重镇2) 轮台的地理气候环境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尽管唐代在中国20RR年的历史上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但当时轮台作为西北边城,气候依然严酷,闻之骇人,尤以酷寒、多雪、严风的气候特征显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写到“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飞雪春风不曾到,汉使亦来稀”;《走马川》中生动地写到九月轮台已是“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亦有“三月无春草”,“四月犹自寒”的苦寒再现另外,在地理环境上,“走马西来欲到天”写出了轮台极西的地理位置,“平沙万里绝人烟”,“平沙莽莽黄入天”真实地记录了轮台满地黄沙的苍凉场景4、 乌拉泊古城内部结构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古城城墙夯筑,略呈方形,方向10度。

      古城内有内外城,外城东西长约五百米,南北长约450米;城墙基宽五至六米,残高四至十米左右城四面均有半圆形瓮城门残迹,东城门在东城墙中部偏南,残宽约八至九米左右西城门在西城中部偏南,大致与东城门相对,残宽约十米南城门约在南城墙中部,残宽近二十米北城门有两个,一在西边,略开在西子城北墙中部;一在东边,略开在东子城北墙中部因外城北城墙与东西两个子城北墙合一,故上述两个城门实际上是东西两个子城的城门在外城墙外面均有马面,东和北城墙马面保存情况不好,形制不清西城墙在城门北有八个马面,马面宽约七至八米,马面间距三十至四十米左右;城门南面马面残毁,形制不清南城墙马面在城门西有三个马面,马面宽约十米,马面间距五十或七十米不等;城门东面有四个马面,马面宽约十四米,马面间距三十或五十米左右此外,在城墙四角还残留有角楼台基,台基略呈方形,每边长约十米,残高与城墙相同据现场观察,外城墙外面附近有一圈地势较低洼,或许为护城河的遗址外城内北半部有两个相连接的子城西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三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二百五十米西子城北墙即外城北城墙西半段,西墙即外城西城墙城门以北一段南墙偏东有城门,略与北门相对,门西残留一个马面。

      东墙无门,北半部残留两个马面在东和南墙相交处有角楼台基残迹东子城略呈正方形,每边长约二百米东子城北墙即外城北城墙,西墙即西子城东墙北段,东墙即外城东城墙北段在南墙中部有一瓮城门残迹略与北门相对,残宽约七至八米左右城内地面上遗迹不多,仅在外城东城门向西约百米处有一圆形夯土台基,残基直径约二十米,残高约一米在东西两个子城相接处偏南有一水塘,直径约二十米,深不足一米此外在东子城北墙下尚有几座房子遗迹,从构筑形式上看似为近代建筑5、 高岑对唐边疆扩张的态度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高适唐代诗人中,高适和岑参都曾两度出塞,亲历西域生活,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结实的生活基础,因而在诗作中更加为内容的丰富和感情的真切也使二人成为边塞诗派的两位杰出代表,诗史上以“高岑”并称高岑边塞诗中,因其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虽有错误地歌颂李唐对少数民族所发动的不义战争,但就其总体来说,主要是歌颂那些制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确保畅通中西交通要道的各项政治和军事措施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高适《蓟门行》),对于统治者这种炫耀武力,致使“边兵若刍狗,战股成尘埃”(高适《答侯少府》)的严酷事实,诗人是持谴责态度的。

      他还曾给祖国的边境描画出一副平静、繁荣、融合着民族友情的美好蓝图:“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塞口长萧萧《睢阳酬别畅大》)这也正如岑参在《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诗中所写的:“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为争得一个没有战乱、和睦安定的边地环境而感到庆幸但在当时纷至沓来的各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纵横交织的社会现实的时代背景下,要使边地长期保持和平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诗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参考文献:戴良佐《庭州纵横》新疆人民出版社发行,1999年10月版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4月版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1987年4月版涂元渠选注《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3年8月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