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蝶成仙的独龙纹面女 化蝶成仙.docx
6页化蝶成仙的独龙纹面女 化蝶成仙 独龙江峡谷地处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因为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故而形成了独特而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独龙族和奇异的文面女 幽深的峡谷,神秘的民族 独龙江峡谷地处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东靠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边和南边和缅甸交界的担当力卡山相邻,北接西藏自治区独龙江似一条玉带自西藏察隅向南飘落而下,形成绵延97公里的险峻峡谷峡谷方圆1900多平方公里,因为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故而形成了独特而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独龙族是一个人口仅有5000余人的少数民族她们有自己的语言,从语种上类分应该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受条件限制,独龙族以前一直过着自由迁徙、刀耕火种、男人渔猎、女人采摘的日子直到解放后,大多数的独龙族才在独龙江沿岸建起了固定的村寨 女人文面是独龙族一个奇异的习俗,而且由来已久《新唐书》中称之为“文面濮”,《南诏野史》更是以“绣面部落”来称呼独龙族至于为何要文面,说法有很多,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确实切解释有的说是为了预防被外来民族抢去;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和灵魂相认。
还有一个说法和原始图腾崇敬相关――在独龙族的信仰中人死后的亡魂“阿细”会化成各色蝴蝶飞向苍天 峡谷深处的世外桃源 2021年7月,我有幸进入到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贡山县独龙江乡,走访了北至独龙江上游的迪政当村,南至下游马库村所属的箐南当自然村 盛暑之季,进入独龙江峡谷颇费周折栏杆横在独龙江公路的入口处,旁边自治县政府设置的通告牌上写着: 进出公路的人员全部要进行登记,接收检验 不得携带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进行独龙江旅游、科研等活动的,需到保护区管理局办理证件后,方可进入 进入公路路段从事工程、科研等人员,未经同意禁止在山上过夜 …… 因为我们队伍庞大,之前已经打过招呼,因此很是顺利地过了关卡独龙江公路长96公里,沿途没有地名,只是标出公里数来替代假如木制的里程碑坏了,那么外面来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在有惊无险地穿过一条天然的冰溶洞隧道后,自然生态保护完整的独龙江峡谷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条山间小径贯穿峡谷,南通缅典北到高黎贡山腹地雄当村它是独龙江地域的大动脉,多少年来独龙族人民的交往、信使传输、物资交换、走亲访友等完全依靠这条山间小径它沿河岸蜿蜒,时上时下,一会儿消失在密林深处,忽然间又在江边峭壁上出现。
天不时地下着雨,空气里弥漫着潮湿和闷热,道路泥泞湿滑一道道清泉从两岸流淌下来,一条条瀑布从天而降,森林里散发着一股股清香的中草药味天晴时独龙江水如玉带般温柔地飘浮谷底轻抚两岸,下雨时独龙江状如巨蛇的碧绿江水咆哮飞跃而下独龙江的水并不深,但落差大,几乎就是跌落而去江里遍布乱石,根本无法走船,过江只能靠吊桥或溜索 进入峡谷深处,路上偶然遇见成群结队的马帮一家一户的背负者来来往往,熟人相逢相互招呼问候,或停下抽袋烟喝口水又各自上路走快走慢全部无所谓,全部的信息就在这走动中相互传输而家喻户晓峡谷四季碧绿,一座座藤桥,一条条溜索横跨两岸把全部的村寨和山路纵横连接起来 上游村寨多以木垒茅草房为主,下游则以竹篾铁皮瓦房为主每个村寨全部以石墙,栅栏圈围,以防牲畜进入墙内除房屋外是各家圈围的园地,里面长满了玉米、豆类等作物,山坡树林里放养的牛、羊、马等自由自在,无须人管 经过多个小时的颠簸,最终到了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1999年10月独龙江公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全部的民族全部通上了公路同年移动通信也在乡政府开通,周围的大家使用上了手提,但因电力和气候等原因往往也不能确保二十四小时通畅大部分村寨安装了直冲式小水力发电机,天天夜色降临以后可供照明电4小时。
水流时小时大造成的电压不稳定,经常将电器冲坏 因为独龙族居民居住的分散,乡政府召集开会往往就用炮竹通知开什么会放几声炮事先约定,干部开会放一响,党员开会放两响……假如要召开选举人大代表会,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干部只能亲自上门挨个通知了 在独龙江品茗要喝明白茶每个到过独龙江的人全部会被告诫,漆油茶切不能喝独龙江人通常不割漆树的漆,而采集它的种籽榨油漆油是固体,呈黄色腊状,是独龙族喜食的食用油然而漆油茶对于外地人却是万分危险,大家全部会对漆油过敏轻者遍身奇痒,重者会因呼吸道水肿而丧命 现在,《退耕还林》的政策改变了独龙族的生产方法,独龙族老百姓除保留寨子周围的少许农田外,大部分山地全部已种上水冬瓜树或还草,几年来定时地步行到乡政府背粮成为她们生活的关键内容我们在途中碰到的人大多是背粮者,当然也碰到部分背着电视机、音响、冰箱的大家物质文明将逐步替换原始纯朴的生活方法,今天独龙族虽不靠渔猎采集为生,但仍以此为乐她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火塘、水碾房和舂碓,一切食品全部需用它们来加工方可食用 独龙族的春节 解放以前,独龙人身上惟一的一件衣服就是独龙毯这是一个以细麻为原料的麻毯剥麻、理麻、煮麻、漂麻、捻麻、染麻、织布全部由手工完成。
独龙毯白天挂左肩右斜胸前以竹针穿之和打结便可作衣服御寒,夜晚在火塘边一铺就可当床很方便实用不过因为多年来腈纶线传入,部分腈纶独龙毯替代了纯麻质地的 “卡雀娃”节是独龙族的春节,一年一次详细时间原本由各村各寨自己决定,直到1991年县政府将每十二个月的1月10日统一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娃”节节日这天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剽牛祭天 一年一度的剽牛祭鬼,最早只是原始的宗教仪式,在长久的演变中已成为今天的节日活动每十二个月秋收后到春节期间,独龙族就以整村为单位,举行剽牛仪式因为时逢大雪封山交通阻断,外地人是极难进到独龙江参加这项活动的我们只好向当地人买了头牛,请她们为我们演出剽牛祭鬼 布卡瓦村在布卡瓦河谷,村里有10余户人家整个村寨全部是经典的独龙族木垒茅草房全身乌黑的独龙牛已栓在剽牛桩上,牛主人用特大的锅煮着苞谷稀饭,全村的大家全部在帮忙,被视为家庭富余的一个用粮食做成的独龙族水酒也已经备足喝酒是独龙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男女老少全部有酒量,没有酒招待客人对独龙族而言是件丢脸的事 天刚放亮,布卡瓦村笼罩在雾气之下,夜间的雨使布卡瓦河水猛涨而咆哮轰鸣,挂有独龙毯的旗杆在空中飘舞,更为这一活动增添了神秘色彩。
各村各寨通常听到消息的人均穿着打扮一番,陆续向剽牛场聚集在牛主人和剽牛师的主持下,仪式正式开始 牛先被牵到主人家门前,主人对着牛振振有词,请求明年的安康和丰收,并不时地把米撒向空中或牛身上女主人将自己的珠串饰物挂在牛角上,将一床独龙毯披盖在牛身上然后牵着牛围着主人的房子绕上三圈,最终来到剽牛场,把牛栓在牢靠的剽牛桩上 这时大家自动围成圈,由手持标枪的剽牛师领头,大家敲起了�锣伴随简单而节奏感极强的“咚咚”声,年轻的姑娘们不停地敬献水酒,舞者只管尽情畅饮剽牛师盯住独龙牛并慢慢向它靠近,忽然间用剽枪奋力向牛刺去,凭着娴熟的技艺仅仅四枪独龙牛就倒在地上再也无法站起大家欢呼雀跃歌声似潮盖过江水声,舞步愈加地疯狂奔放,随地可见喝“同心酒”的人 剽牛师把剽枪往地上一插,将大口的酒喷向牛身,随即就去狂饮同心酒牛主人将粮食作物再次撒向空中,七八个强壮的男人一涌而上,将牛头砍下用绳子捆好,剽牛师将硕大的牛头背上又继续跳舞舞过三圈后牛头已来到主人家,大家动手把它挂在门头,这一仪式让主人家得到了荣耀男大家把牛开膛剥皮开始了原始共产式的分配在酒酣尽兴之时,�锣的伴奏声和舞步逐步停了下来,大家开始走动起来或走亲访友或坐下互聊家常,耐心地等候着分配。
绣面部落的文面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