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景德镇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自我评估精准押题卷(附答案).docx
17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止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A. B. C. D. 2、 “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 )A.黄帝陵B.炎帝陵C.大禹陵D.螺祖庙3、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井田制D.皇帝制4、 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比文献史料更直观、具体,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经;下列出土的文物,可用于了解( )图1 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图2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3 利簋及铭文A.文字的演变过程B.青铜器的制作流程C.古代农业的发展D.夏商周的社会状况5、 下列原始农耕最能体现“南稻北粟”主食格局的是( )A.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B.皇帝部落和炎帝部落C.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6、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兼爱、非攻B.柔能克刚C.制天命而用之D.法治7、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下图是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该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行书8、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西周①秦朝③②战国A.东周、夏朝、三国B.东周、春秋、西汉C.夏朝、商朝、西晋D.商朝、战国、东汉9、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0、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关于“汉武”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A.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真乃盖世英雄B.他为了做皇帝杀了很多人,是历史罪人C.他虽然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但是他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因此过大于功D.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11、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国人暴动B.光武中兴C.淝水之战D.西晋灭亡12、 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是( )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翟让、李密D.张陵、张角13、 下侧地图显示的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A.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C.标志三国鼎立的开始D.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14、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楚汉之争15、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A.说汉语B.穿汉服C.用汉姓D.迁都城16、 翻译《齐民要术》的日本学者表示:“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宝贵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所以我特翻译成日文,并加上注解,刊成新书行世;”这说明《齐民要术》( )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B.善于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C.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D.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17、 能统领下列史实的“大概念”是( )①秦灭六国 ②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文景之治 ④推恩令A.中华文明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C.思想文化繁荣D.政权分立18、 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一个学生叫冉耕,字伯牛……这种现象表明( )A.畜牧业发达B.牛肉成为主食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D.孔子弟子属牛19、 在河南,可看到六十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陕县〕、五十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和打制的石器〔南召县〕、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安阳小南海〕;可知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 )A.追寻祖先渊源B.弘扬传统美德C.追思先贤事迹D.感悟民俗文化20、 东汉末年开始,洛阳这个地方长期的混乱,成为各国互相攻战的战场;当时洛阳人民能享受到和平生活是在下面哪一段时间( )A.官渡之战前B.西晋灭亡后C.三国鼎立时D.淝水之战后二、综合题21、 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56年……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税,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材料二:偃说上日:“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他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1〕根据材料一,“变法”是指东周哪一阶段的什么事件?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事件中所说的这位北魏皇帝是谁?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4〕上述三则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请参考范例,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范例:管仲改革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六国;——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三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建立了秦王朝之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叫什么?在这套制度中最高统治着称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功绩;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和汉皇帝对待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态度?〔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有何相同的历史功绩?23、 下列是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农业”为主题制作的展板,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板块一:工具和技术的进步(1)观察以上三幅图,归纳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板块二:水利工程的修建冰乃壅江作堋(分水坝),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郡守所在地),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树)修成后可利用岷江水运送岷山上的木材);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2)阅读上述图文,写出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人物及修建时期;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的修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如果再增加一个板块——生产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把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放入其中;请写出该著作的名称及其作者;24、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材料一 ①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原始人类在采集植物时逐步发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中药由此起源;②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还出现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③道家“与天地同体”“与自然合一”的养生观,广泛应用于养生防病及处方用药上;儒家思想对仁义道德的宣扬,对古代医德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④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医学技术和药物的交流;〔1〕用材料一中的史事,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错选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