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doc
11页200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第 1 页 共 11 页汉字中以女旁构形的字由来以久根据高明《古文字类编》记载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女旁汉字 40 多个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始设女部,收字 258 个(后段玉裁增一个,如把散见于它部的统计在内还要多出几个)而据《汉语大字典》统计共有女部汉字 956 个,其中包括繁体,古文,异体字 257 个,这比《说文》整整多出三倍这说明由古到今,女旁汉字一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部分字字形和字义上也有所体现本文将着重讨论部分女旁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上的改变,并以此为契机探讨社会文化的变革一、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二是由女旁汉字演变为非女旁汉字下面试以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说明这两个现象㈠ 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1、“ ”到“奴”变化古文“奴”是从人从女即“ ”,是奴兼指男女奴隶原始社会的奴隶主要来源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由此得来的奴隶固然有男有女,所以最初的字形则是“ ”字,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相符的在甲骨文中“奴”字写作“ ”,这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大手(又),表示抓住一个人。
在奴隶社会,奴隶有三个来源:一是氏族后期用女儿作欠债的抵押即所谓的奴婢,二是战争中的俘虏,三是本族的犯罪者《说文》对“奴”的解释为:“奴,奴、婢,皆古罪人《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郑玄注:“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各可见“奴”字的字义并没有多大变化,都是兼指男女,但字形却发生了变化,其实正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奴”字的出现正表现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日趋低下,完全成了受蹂躏侮辱的对象吴婷:从部分女旁汉字管窥社会文化第 2 页 共 11 页2、“惏”与“婪”,“ ”与“嫌”的更替“婪”,义为“贪”,徐锴认为“女性贪”,故从女《说文》心部有“惏”,段注:“‘惏’与‘婪’字音义皆同”古籍也多用见用例,如《左传二十八年传》“贪惏无厌”,《大戴礼记·保傅》“饥而惏”,《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以贪惏,横责其钱”,等等,从先秦到东汉都在用,故《说文》两字并收贪婪从心起,且不限与女性,所以从“女”不如从“心”更能表义,但是最终却并没有改过来,今天“婪”行而“惏”废。
古人最初造“惏”字,而古籍也照用,可能是想加以推广,可惜没能做到,这是男性由来以久的偏见造成的社会约定总之女性在“婪”字中独背了贪名另外“嫌”与“ ”都见于《说文》并且都是“疑”义,结果在嫌疑一义上,前者行而后者废,原因和“婪”一样同样如此的还有“表”与“婊” , “闝”与“嫖” 《二刻拍案惊奇》卷七有句说“却不知就是儿子前日闝了厮闹的表子 ”王古鲁注周祈《名义考》云:“俗谓娼曰表子, ‘表’对‘里’之称,犹之外妇 ”后人嫌“表”义不太明确,故加“女”旁以示义 “闝”在“三言二拍”中多见,字从门败,音瓢,谓嫖者必败坏家门,造字的本意已经很明显,但最终依旧是“闝”废“嫖”行 1㈡ 由女旁汉字演变为非女旁汉字1、远古女旁姓氏的变更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氏族公社阶段和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女”作偏旁参与构造的多是体现女性权威的合体字就“姓”字本身而言,《说文》释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以因生以赐姓’”姓作为古代社会里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作为血缘关系的一种关系的一种标志,造字从女,体现了古人对妇女“生殖能力”的崇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
以远古八大姓为例:姜:炎帝族姓 姬:黄帝族姓 妫:舜后代氏族姓 姒:夏族姓 姚:舜族姓①石云 孙:《女性世界的展示——女部字抉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61 页200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第 3 页 共 11 页姞:黄帝后代十二支系之一族姓 赢:少皋族族姓 妘:颛顼帝后裔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某个血缘集团最初的姓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 1以中国远古时代姜姓族人为例姜姓族人有头戴羊角的图腾信仰,“姜”字的构形“从羊从女”,据此王小盾先生把“姜”解释为“头戴羊角的女人” 2,可以看出“姜”姓符号中沉埋的最久远的历史记忆就是戴着羊角头饰的女人,也就是“姜”姓人女祖先然而到了父系社会“姓”变成以父系的血统关系为主,不再从“女”了据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猃狁考》记载:“凡女姓之字,全文皆从女作而先秦以后所写经传,往往省去女旁原来的“女”部表姓字,仅剩下姜、姬、姚等少数字还从女旁,也与其是古代大姓有关并且据《通志·序》记载中国古代初始阶段“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但当社会发生“阴阳大裂变”女旁姓的消失,女“姓”男“氏”转向男“姓”女“氏”的同时,也意味着女性地位的低落。
2、“姪”与“侄”的变迁每每谈到“姪”与“侄”有一个字就会如影随行那就是“媵”媵”据古代文献记载,是中国古代婚姻史上曾流行的一种奇特的婚嫁制度《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姪娣从之,谓之媵《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可见,所谓媵制,就是娣(妹)随嫁,娣姊、“姪”姑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而这种婚制的流行范围,则仅限于“士”、“诸侯”之类的贵族阶层,流行与春秋之际先就字而言,“姪”《说文》释为“女子谓兄弟之子也段注曰:“各本作兄弟之女也,不完今依《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姪’”《仪礼·丧服》“姪丈夫妇人报传曰:‘姪者何也?谓吾姑者吾谓之姪姪”与“姑”的对应关系,不会是凭空出现的,而应是某种具体社会关系的产物这种社会关系则当为“姪”与“姑”媵与被媵的特殊关系据考证“姪”与“姑”的这种关系,现在仍然可见与诸多汉语方言中:广州方言称姑为“姑姐”,似将“姑”的辈分降了一级南昌方言则称姑为“舵娘”,而“舵”②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471 页③王小盾: 《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31-33 页吴婷:从部分女旁汉字管窥社会文化第 4 页 共 11 页音近“大”,怀疑即“大娘子”之称。
这种称谓恐怕是媵制之中“姑”与“姪”之间另一层关系的产物而方言中“姑爷”之称则更能说明问题:重庆、合肥、南昌、阳江方言皆称姑父为“姑爷”,而“姑爷”在汉语中则为丈夫知名另外,苏州方言称姑父为“丈爷”之类似乎都表明“姑夫”与“姪”之间有一层夫妻关系 1姪”与“姑”这一对称谓的发生既与媵制相牵扯,而“姪”字从“女”得义,而“至”为声符,显然是根据其初义设计的姪”既从“姑”嫁,则就夫而言之,其妇不止一人矣《释名·释亲属》:“姪,迭也,共事一夫,更迭进御也”足见“姪”即“媵”也侄”作为一个称谓,是指人兄弟的子女,“侄”字在《康熙字典》中的一个异体字由三个字素构成分别是“兄”“之”“子”,作为具有概括性质的造字部件,此“兄”本可兼指“弟”,此“子”则可兼指“女”显然这个字形与今人“侄”的概念无异,而仅此一点就可证明“侄”是“姪”的后起异构北齐颜之推则说:“案《尔雅》《丧服经》《左传》,姪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由此可见,“姪”与“媵”紧密相连,媵制兴盛则“姪”行,媵制消亡则“姪”废而“侄”兴这是战国以来男女风纪人伦观念的逐渐严肃造成的3、“婾”“媿”“嬾”等部分女旁字的更改形旁在中国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男性的偏见意识的省视,女性屈辱的觉醒,行政的引导和干预,部分侮辱性的女旁汉字改换了形旁。
最触眼的要数“婾”字婾”,古偷盗字,字从“女”把偷盗全归女性,开脱了男性,不合字理更不合事实改“女”旁从“人”旁作“偷”男女兼言之,于是歧视女性之义就从字中消失了嬾”字,《说文》:“嬾,懈也,怠也,一曰卧也段注:“俗作懒”南朝梁简帝《媠童》:“嬾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媿”《说文》“惭也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多从或体作愧《汉书·文帝经》:“以不敏不明而久临天下,朕甚自媿颜师古注:“媿古愧字媿”改作“愧” “嬾” 改做作“懒”都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而这种觉醒在建国后尤为强烈,甚至在引发了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场学术界①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广西出版社,1996 年,73 页200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第 5 页 共 11 页关于是否要废除含贬义的女旁汉字的大讨论 1这也集中的体现了女性在政治翻身了,经济独立了,婚姻自由了,思想解放了,之后要求文化上彻底平等的呼声二、女旁汉字字义的变化字义的变化在体现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变化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字义的变化又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字的内涵的变化二是字的感情色彩的变化㈠字的内涵变化在汉字发展的几千年中,字义的变化也十分常见女旁汉字字义变化的现象则多发生在家庭关系中,这些变化大都与妇女地位变化,婚姻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变化的“妾”妾,古为女奴之称,《说文》解释为“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辛女辛者,有罪之女也在汉字中,“辛”充当字素,均为一种低贱有罪的标志,如“童”、“仆”的字形都是古代奴隶,甲金文、小篆字皆从“辛”妾的来源主要有三:籍没、采选、劫夺罪人妻女籍没入宫之法,自汉以后已成定制采选之法仪始见于汉汉法,每岁选民入宫以供御幸劫夺,其例始见于魏明帝“自初即位,便淫奢极欲,多占幼女,或夺世妻此外,尚有因私奔而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她们的地位同奴婢,被视为贱妾《史记·龟策列传》言“臣妾马车”者很多以臣妾与马车并举,其贱可知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臣妾,奴婢也,贫民身为奴……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由此可见,“妾”最初指的就是女奴,只是她们与一般女奴不同的是除了负责供主人差遣还要供主人淫乐另外,随着宗法制度的不断加强,正嫡之外的次妃,副妻,媵制中的媵,也一律称妾,或贵妾至此“妾”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则是因为“妾”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再是“女奴”可是不管妾的来源怎样变化其低贱和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仍然没变与“妾”相对的是“妻”妾”从辛从女,恰恰同古文中“妻”从贵从女相对照,表明了“妾”的低贱身份。
《广雅·释亲》:“妾,接也,以贱见①曹万林:《写给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的一封信》,《中国语文》.1952 年 7 期吴婷:从部分女旁汉字管窥社会文化第 6 页 共 11 页接幸也以“接”训“妾”亦是声训从“妾”声字多有续义,如《广雅·释诂》:“接,续也《说文·木部》:“接,续木也根据古代“声近义通”现象,“妾”则确是“接续”之义从这里可以反映出古人对“妾”所持的观念妾”只不过是作为“妻”的某种续补而存在的东魏元孝友曾向孝静帝奏请:“其妻无子而不娶妾,斯则自绝,无以血食祖父,请科不孝之罪可见,续补妻生育上的缺陷,乃是“妾”之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对“夫”来说,“妻”往往还有一个更普通的缺陷需要“妾”来续补,那就是“妻”的年老色衰,或者虽尚青春年少,但已失去了对“夫”的吸引力,便需以“妾”作色相之补续只是此事不便堂皇言之而已然而“妾”的另一个字义自汉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既“妇人自谦之称”曹植《七哀》里的“宕子妻”就哀怨:“君行愈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也寄愿“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莆苇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以上两人都是“妻”源何以“妾”自比这并不是因为“妾”的地位有所提高,而是男尊女卑观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