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pdf
3页1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高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探索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之际,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字】: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规定了新的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 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
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之际,研究和实践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一、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20 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 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 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 /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2 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二、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 包括教的策略(teaching strategy)和学的策略(learning strategy)有效教学需要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安徽省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教材客观地讲, 人教版教材在体例结构、 内容旨趣、图文结合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需要进行补充、取舍的方面1、内容的补充如:教材必修1 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学生在初中虽然学习过,但由于初中开卷开始,所以学生并不熟悉比如新、 旧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的重大事件, 很多学生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张冠李戴,对很多概念似懂非懂,不能从宏观上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因此, 进入专题学习前必须给学生打基础,使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轮廓2、结构的调整对教材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和知识以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这两个专题都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一个整体 一个讲述思想演变的脉络,一个讲述科技和文学艺术演变的脉络,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两个专题整合放在一起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 而如果两个专题不放在一起教学,容易割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会造成学生重复学习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和谐融洽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所谓交往, 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主体性是交往的本质属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 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 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 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3 过程 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而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步骤3)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①教学手段多样在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拿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新航路》 这节课来说,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采取了资料介绍、观看影片片段、课本剧、辩论赛等多种手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段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本末倒置 过多过烂会造成学生的负担,淡化了教学的主题,影响了学习的效率②针对差异性,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为此, 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 教学评估分层 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③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如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等。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 图形、动画、 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 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 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有效教学策略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有待于今后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参考文献:1、宋艳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 2010 年01 期;2、杨明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吉林教育》 ,2008 年 17 期;3、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 ,2004 年 05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