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产业结构[146页]课件.ppt
146页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第第1 1节产业结构理论节产业结构理论u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1.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每一产业都是再生产链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产业都需要以与国民经济呈合理比例的速度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使得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完全可以以跨地区、跨国家的方式加以实现,因而也就没有必要追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2.产业间的需求结构社会总需求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类,产业间的需求结构是指各个产业的消费数量和投资数量在需求总量中的比重某一产业的消费数量包括最终消费数量直接供消费使用和中间消费数量充当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3.产业间的投资结构产业间的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总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包括增量投资结构和存量结构,后者是前者的沉淀状态产业间的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研究的最根本问题调整增量的投资结构,影响和决定着未来一定时期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调整存量结构,减少低效率产业存量并实现向高效率产业领域的流动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4.产业间的就业结构产业间的就业结构是指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受产业本身的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影响当社会对某一产业的需求增长,其就业需求也随之增加;而随着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其就业需求则有所下降5.产业间的技术结构产业间的技术结构是指各产业所采用的各种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产业间技术结构的目的在于发现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和转移,发现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和协调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6.产业间的区域配置结构该结构反映生产力和资源在空间的布局关系,也称为地区结构对产业间区域配置结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区域经济相对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将自发地引导某一产业集中到某一区域同时政府在地区结构调整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出口结构是一个同区域配置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进出口结构是指某区域(包括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和产品(劳务)与外区域进行交流的结构经济区域系统是开放性的系统,小经济区是更大经济区的一个子系统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状态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结构,反映该国的国际竞争力高低7.产业间的产出结构与产业间的投资结构相对应,产业间的产出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状况。
由于各产业产出的实物形态无法比较,因而产出结构采用价值指标进行测度产出结构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出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如果同投资结构相联系,还可以反映各产业的效率水平u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u(一一)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在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认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在1758年和1766年分别发表了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根据其提出“纯产品”学说,将社会阶级结构划分为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从事农业和创造“纯产品”,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通过地租和赋税从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包括地主及其仆人、君主、官吏等;不生产阶级不创造“纯产品”,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魁奈的突出贡献是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分析德国国家主义学派的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在经济方面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必须经过五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并提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李斯特的产业演进论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对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均衡发展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等,对社会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起着直接指导作用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在1874年出版了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并运用数学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式和货币流通等四个方面,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通过一系列的方程式,说明国民经济中各个生产部门间的关系和每个部门对生产要素的竞争性需求,同时还考察了每个部门的生产费用、商品的总供求量和生产要素的总供求量,成为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u(二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3040年代是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赤松要、库兹涅茨、列昂惕夫和克拉克等人1935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认为本国的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根据雁行形态的特点来制定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列昂惕夫是著名的计量学家、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其著作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u(三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列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筱原三代平等人列昂惕夫在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等并用来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经济的动态发展以及技术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关系、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等等美国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建立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即整个经济由弱小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所组成,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扩大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缩小传统的农业部门。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有利条件,加速经济发展又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宗教、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心理等德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学者费景汉进一步发展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学说,他们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在后两个阶段,农业中逐渐形成生产剩余,可以用来满足非农业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利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存在可以分割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割,市场上的转卖套利行为将使价格歧视失效2)被分割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销售者在需求弹性大的市场上必须收取低价例如,出口产品在本国和国外收取不同的价格,就是因为国内与国外市场是分割的,而且两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当工业部门能够以农业生产资料装备农业的时候,农业和工业就可以得到共同发展不仅在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而且在二元经济体系中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相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接联系。
加拿大经济学家希金斯阐述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认为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这一部门因为资金的绝对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采取资本密集型的技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著名的“不平衡增长”学说的创建者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对经济发展颇有影响的著作经济发展战略基于大量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经验,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谨慎控制的平衡增长路线发展,设计了不平衡增长模型赫希曼突破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论证,而代之以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是否应优先、重点发展某些部门的广义探讨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因是人的主观倾向,包括发展科学倾向、把科学应用于经济目的的倾向、创新倾向、寻求物质进步倾向、消费倾向、生儿育女倾向等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理论。
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把结构性变量引入需求方程式,论证了它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并重点研究了进口替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提出的霍夫曼系数和霍夫曼定律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荷兰经济学家、经济计量学的创始人之一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经济政策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包括调整结构的手段他把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是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元素第第2 2节产业结构演进节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进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u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u(一一)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依次经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在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小在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其中信息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支配地位,甚至占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就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u(二二)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迭过程,依次经历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阶段1.在农业为主导的阶段,农业比重占有绝对地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均很有限2.在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轻纺工业由于需求拉动、技术要求简单、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便宜等有利因素得到较快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地位有所削弱;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
3.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阶段,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继续发展,但速度逐渐放慢;而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渐取代轻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