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情感劳动的物质性想象.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310073303
  • 上传时间:2022-06-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9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情渊动的物质性想象表1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姓名年聆性别国籍工作性质写作18材写作网络小说的时间K90后男美国曾兼职后转线下现代武侠2(X)7年至2011年阿凝90后女中国全职河情2013年至2015年12月访谈时梦80 ft 1女新加坡蒙职同人2005年至2015年12月访谈时夜80后男中愠兼职同志小说2002年至2015年12月访谈时小福80后女中国全职耽美2008年至2016年1月访谈时小雪90后女中国全职,1惘2010年至2021年12月访谈时阿的90后女中国全职言情2014年至2016年1月访谈时皮皮90后女中国兼职言情2014年至2021年12月访谈时东方90后女中国能职耽美2011年至2021年12月访谈时水水90后女中国旅职言情2011年至2021年12月访谈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自1998年起,以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为代表,中国网络文学已历 经了数十年的开展2002年,起点中文网作为网络小说的先驱网站,开启了“VIP订阅制度”(读者付费阅读VIP章节), 翻开了网络小说的商业化市场此制度将^络小说的命运交付市场,使其充分具备了市场化的特征,网络小说写作成为 一种商业行为。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网络小说写手的“商业写作”都能获得经济收益,写手需要同时满足成为签约作者和小 说被上架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获得经济收益数十来年,网络小说的数量与写手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在这场商业化的写作中被批量生产在这场变革中,网络 小说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写作方式大相径庭作为技术支持,文学网站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的网络小说发表机制,为喜 好阅读、爱好写作的普通网民提供了一个不需要编程知识便可使用的、相对开放的创作平台,也催生出新型的劳动职业 ——网络小说写手在这场商业化的写作中,高付出、低回报已经不算是行业秘密,网络小说写手往往倾注了大量情感而获得的经济 收益却并不可观,很多人甚至毫无收入网络小说写手的劳动状态、写手和创作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成了学者关注的 重点该类研究更多地关注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中的资本主体,将平台视作资本的化身,着重讨论平台对写手的规训与 宰制,较少关注情感在写手主体性构建中的呈现,也缺乏对创作平台的物质性的探讨以上提及的研究大多存在于剥削 的框架内,而剥削之外,还有无更多可能?将视野转向劳动主体或不失为一种研究思路正如夏冰青所言,将这些讨论 往前推一步:跳脱单一的剥削框架,关注劳工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建构过程。

      本研究正是依循自治马克思主义传统(autonomist marxism),基于非物质劳动(immateAal labor)、情感劳动 (affective labor,本文将affective labor译作情感劳动,将emotional labor译作情绪劳动)的概念和物质性转向 (materialism term)的思潮对网络小说写手的劳动进行探讨,在寻找劳动主体与资本对抗中展示的积极和抵抗力量的同 时,对情感劳动展开物质性(materiality)的想象一、文献回顾情感劳动的概念来源于非物质劳动,隶属于自治马克思主义传统自治马克思主义传统以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为代表,他们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出发,关注资本和劳动二 元主体中的劳动主体,强调劳动和劳动者在与资本对抗中展示的积极和抵抗力量他们认为,处于劳动面向的工人阶级 具有主动的抗争性,这种作用对于资本统治是一种对抗,并有斗争胜利的可能性因此,依循自治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情 感劳动理论,关注点不仅在于资本面向的剥削,而且在于劳动和劳动者的主体性解放正如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中哈特和奈格里认为,情感劳动总是在构建一段关系,在新物质主义的视野下,人与非人的物相互影响、纠缠,写 手与创作平台、读者间亦形成了一段相互嵌套的整体性关系,本研究所探讨的情感劳动的物质性想象正在于此。

      五、结语本文在情感劳动理论的指导下,对网络小说写手的劳动进行了探讨,网络小说写手的劳动产生和操纵了情感,这 种情感被运用到网络小说写作当中去,产生了经济价值网络小说写手正是凭借着自己对网络小说写作的一腔热血而写 作,且将写作当作毕生的事业,逅表达了在情感劳动中,劳动者自愿地参与到工作中,甚至不需要经济回报的劳动特点 这种力量源于劳动者的内心,更像是一种信念的鞭策,它帮助写手实现了自我价值,构建写手主体性的实践同时,写 作也形塑了写手的生活方式网络小说写手的身体和大脑无时无刻不被写作征用,写手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混淆了,写 作成了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写手倾注热爱、用以自我实现的主体性劳动实践本该引导写手获取主体性解放,但实质上却不仅没有解放写手的 主体性,还让写手身心俱疲这种疲惫感,源于写手自身感受到的更新压力每日是否更新小说,更新多少,这种更新 压力看似源于写手自身的经济诉求,但实质上却是写作平台通过奖励机制塑造的“潜规那么”这样的“潜规那么”让写手内化为 压力,以一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写手误以为一切都是自身的选择当写手无意将写作当作赚钱的手段时,资本就无 法操纵他们的情感想通过写网络小说赚钱,似乎成了写手的原罪,成了平台剥削写手的正当理由。

      当资本以写作平台 的角色介入写作时,写手的情感被操纵了,他们的主体性变成了生产性的,诸如热爱、满足的主体性情感被卷入了资本 生产,形塑了写手的劳动与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写作平台与写手之间形成的,并非单纯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 是剥削与赋权交织的、持续生成的、不断流变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写手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建构过程虽然缠绕着剥 削,但也是一种主体抗争的尝试本研究基于物质性转向的视角,试图将情感劳动从“非物质”的概念中剥离出来,破除物质/非物质的二元对立,超 越“非物质”,对情感劳动展开另类的、物质性的想象情感劳动总是在构建一段关系,在新物质主义的视野下,这段关 系除了有写手和写作平台/资本,还应有其他行动者的示能敏感词过滤系统,正是写作平台所展现的示能人创造和设 定了程序,却也被程序控制、引导着写作,程序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在此,人与非人的物相互影响、纠缠,写手与创作 平台、读者间形成了一段相互嵌套的整体性关系本研究不仅将写作平台视作操纵写手情感的资本化身,还进一步从物 质性的角度对写作平台的示能进行了探讨,这即是本研究所探讨的情感劳动的物质性想象论述的:劳动者是资本的最内在要素,是资本的真正源泉。

      哈特和奈格里进一步对数字时代的劳动形态展开了论述,他 们开展了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拉扎拉多(Maurizio Lazzarato)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并提出情感劳动是非物质劳动的一 种重要形态要讨论情感劳动,首先要提及的是非物质劳动1996年,在后福特生产的背景下,拉扎拉多提出了非物质劳动的 概念,即“生产商品的信息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劳动”拉扎拉多认为,非物质劳动是以网络和流动的形式存在的劳动模式, 所谓非物质,强调的是劳动商品的非物质形态,如人的观念、思维、想象力和感受力拉扎拉多认为,非物质劳动既生 产又消费人的观念、思维、想象力和感受力非物质劳动生产的商品的特性在于:它在消费行为中不是被消灭,而是放 大、改变和创造消费者的“意识形态”环境和文化它生产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即创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拉扎拉多认 为,将非物质劳动从物质生产中抽离出来,能揭露出一个事实,即: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它生产了资本 关系同时,拉扎拉多认为,不稳定性、过度剥削、灵活性和等级性是非物质劳动最鲜明的特征,在这种工作状态中, 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被混淆了,一种多形态的自雇和自治工作愈发常见在非物质劳动范式中,资本主义向人的内面、对 人的大脑进行深度挖掘,它创造了消费者——交流者,即兼具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劳动者,资本主义不仅通过对主体性进 行社会控制进而产生经济价值,而且直接让主体性变成了生产性的,非物质劳动同时生产了主体性和经济价值。

      而这种 非物质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尽管其生产一消费的过程被整合进了资本主义逻辑,但并没有消除“作 者”和“受众”之间创造性的关系,正因如此,劳动者的抵抗才得以实现对此,拉扎拉多抱有乐观的想象他认为,非物 质劳动的底色是劳动者的自主性,资本主义对它的征用并没有剥夺自主性和消解非物质劳动的意义,恰恰相反,它开启 了对抗和矛盾之门如果非物质劳动的“作者”和“受众”能够通过创造性的交流反向占用非物质劳动的商品并将此作为武 器,就能从本质上解放主体性非物质劳动的本质,是为探寻劳动和劳动者的自主性与拉扎拉多一样,哈特和奈格里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二元主体在对抗中所展现的内在张力,即劳动和劳动主体 性与资本力量之间的共生和消长他们开展了拉扎拉多的非物质劳动概念,试图借此构建自主的、抗争的主体他们在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生命权力(biopower)和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中发现了契合点,即资本的统治和剥削已 经到达了对生命的深层控制在此基础上,哈特和奈格里在非物质劳动的概念中引入了情感(affect)的要素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一书中,将非物质劳动定义为“生产一种非物质商品的劳动,如一种服务,一个文化产品、 知识或交流工吟特在《非物质劳动与艺术生产》一文中将非物质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提炼为:“非物质劳动是生产非物质 性产品一比方观念、形象、交流方式、情感(affect)或社会关系——的劳动。

      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中将非物质 劳动分为三种,将情感的概念加入其中,即:“(1)近来因信息网络联络在一起的工业生产中的通信交往劳动,(2) 分析象征、解决问题的互动式劳动,(3)生产和操纵情感的劳动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中指出,资本的生产“不能 仅限于雇佣劳动,而必须涉及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创造能力”,包括“对情感的操纵”他们将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视 作非物质劳动的一种形态,并将情感劳动定义为“涉及感情的生产与控制,并要求(虚拟的或实际的)人际交往,即身体 模式上的劳开工在《诸众》中,哈特和奈格里对非物质劳动又有了新的界定,他们将非物质劳动划分为两个层面,强调了情感劳 动的重要性:(1)关于智力或语言方面的劳动,例如解决问题,具有象征意义和分析性的工作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劳动 这种非物质性劳动产生想法、符号、代码、文本、语言修饰、图像和其他此类的产品2)产生或操纵情感的情 感劳动(affective labor),这种情感(affect)与作为心理现象的情绪(emotion)不同,情感同样指涉身体和精神情 感,如喜悦和悲伤,揭示了整个生物体的当前生命状态,表达了身体的某种状态以及某种思维方式。

      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情感(affect)的内涵,情感(affect)亦被译作情动,其有别于情绪(emotion) o郭 小安和李啥认为,affect可被翻译为“关系”或者“情感”,强调情感所表达的人的主体性以及社会关系的构建Affect 一词源于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对身体的探讨斯宾诺莎将身体置于自身与其他身体 的关系之中进行讨论,他认为人的身体总是与外界的身体发生感触,情感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斯宾诺莎认为,情感 大抵能被分为两类:快乐与悲苦而快乐或悲苦的情感并非静态的,它们都是一种过程,是在持续变化的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将这种非固定的情感的流变称为affect,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