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doc
5页初中生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介绍一名一般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主要运用合理的情绪疗法和辅助放松疗法,经过四次咨询后,恢复正常适应环境能力增强,厌学情绪基本消除 关键词:厌学;矫正一、 一般资料 郑某,14 岁,初二学生2009 年 9 月升入我校,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性格内向,焦虑该生系独子,祖父母系企业退休干部父母都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家庭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祖父母十分溺爱,父亲却又常因恨铁不成钢而打他,初一时学业成绩下滑,上课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进入初二,作业不能完成,不参加课外活动时,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父母对其打骂也无济于事为此,老师、父母对该生极为头痛 二、 主诉和个人自诉1、主诉:我很想学习好,可成绩不断下滑,学习太苦、太累、想到父母的要求,常常烦躁不安、焦虑,压力太大 2、个人自诉:在小学时,自己成绩一直不错,但进入初中后,随着科目的增加,觉得学习真的太苦,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时上课开始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效率也明显变差有时家庭作业也无法完成这时父母老师斥责也越来越多,自己情绪也变得烦躁不安,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 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经观察,我发现该求助者自制力差,常东张西望,怕同学嘲笑,怕父母责骂,同班同学一不小心碰到他,他就会还手打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经调查该求助者家庭情况、由于受爷爷、奶奶的溺爱,从小就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爱发脾气,好吃零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四、 评估与诊断 1、评估综合所收集的资料,求助者智力正常偏上,自知力完整,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状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该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存在心理问题,在家、学校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等品德行为从而有了焦虑、厌学的情绪 2、诊断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焦虑情绪、厌学心理 诊断依据:在本案例中,爷爷、奶奶对其极少约束与指导,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有求必应,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能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父母对其要求较高,但又缺乏沟通与教育因此该求助者虽然物质比较优越,但内心极其孤独、空虚、形成了一种乱花钱、讲吃穿,厌学与不良行为,逐渐发展成为问题学生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孤独、焦虑的情绪,改善交往,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源状态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只是方式,完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六、 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与原理本案例求助法:由于受到家庭方面影响、教师方面的影响及其自身性格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自知力较差、回避学习,人际关系不和谐,进一步造成感到前途渺茫,从而造成厌学、进而影响到认知,使其心理和行为异常化,形成恶性循环只要根据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就能使其心理和行为改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向心理教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积极主动地与心理教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心理教师; 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咨询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心理教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定情况提前告知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严格遵守保守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第 1 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询问生活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王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布置咨询作业: a.“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课堂提问时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b.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 5 遍 第 2 次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建立积极认知; (3)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郑某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 5 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2)认知重建法:帮郑某识别造成焦虑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郑某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
如“我只要象平时和同学交流那样就好” “我也是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我相信我能行”等3)布置咨询作业: 继续每天大声朗读 5 遍自己的优点; b.大声朗读积极的思维语言; c.每天早晚做两次放松训练,每次 20 分钟(可平躺在床上做) ,并记录变化与感受 第 3 次 目的: (1)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2)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大声朗读优点及积极思维语言,自我感觉自信了,每天坚持两次放松训练,使自己的失眠得到了改善,觉得身体舒服多了 (2)与郑某商谈建立事件焦虑等级,共分以下 4 个等级:想象你站起来准备回答问题; 想象周围同学关心自己;想象教室里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在鼓励自己; 想象通过自己努力成功后的喜悦;(3)系统脱敏: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听到每一种情境后都保持放松),每次进行(通过)等级训练,视情况而定 (4)咨询作业: a.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b.继续每天两次放松训练,每次做想象等级,保持并做放松训练。
第 4 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1)反馈作业:按要求完成焦虑情境想象,能保持放松,课上老师提问,发挥正常;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用优点和积极思维增强自信心,在任何紧张状态出现时,保持放松当每次成功后,及时自我鼓励; (3)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员的评价:“我不再害怕科目多了” ;“我也不再害怕课堂了” ; “我也不再害怕作业了” ;“我开始自信了” ; 员说:“他好象变了个人” ;“整个人都精神了” “也显得快乐了” 2.心理教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郑某的厌学情绪,改变了其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