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优秀课件.ppt

23页
  • 卖家[上传人]:石磨
  • 文档编号:209372959
  • 上传时间:2021-11-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33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单击 此处编辑处编辑 母版标题样标题样 式单击 此处编辑 母版副标题样 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优秀课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优秀课件1 1中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优秀课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优秀课件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精神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公正、理性与和谐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的核心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1234不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需求代际之间应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人类总体的资源和环境;同时,每代人也要以公正、合理的原则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创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外部适宜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规范、更稳定、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国际社会的政府部门大多在三个层次上国际社会的政府部门大多在三个层次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1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和指标体系,通过可比的、可测的、可控的统计分析,对所属的行政单元排出评价次序,定期发布,以鞭策落后和强化宏观监控的职能。

      2 2建立各类投资及各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和制度,制定一套强势的具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准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与投资,一律予以否决 3 3制定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政策与质量标准,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资源的承载能力 1.区域的生产能力 2.环境的缓冲能力 3.社会的稳定能力4. 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一般可由以下五个基本支撑系统及其间的复杂关系去衡量 :管理的调控能力 5.资源的承载能力通常又称为“基础支持系统”或“生存支持系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它对于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资源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承载能力 区域的生产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 区域的生产能力通常也称为区域的生产能力通常也称为“ “动力支持系统动力支持系统” ”或或“ “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 环境的缓冲能力通常也称为“容量支持系统”或“环境支持系统”人对区域的开发,人对资源的利用,人对生产的发展,人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 。

      环境的缓冲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 社会的稳定能力社会的稳定能力 社会的稳定能力通常也称为社会的稳定能力通常也称为“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它以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为标志它以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为标志在整个发展的轨迹上,不希望出现由于自然波动在整个发展的轨迹上,不希望出现由于自然波动( (特大自然灾害与不可抗拒的外特大自然灾害与不可抗拒的外力干扰力干扰) )和经济社会波动和经济社会波动( (由于战争的干扰,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不可挽由于战争的干扰,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等回的损失等) )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管理的调控能力 管理的调控能力通常也称为“智力支持系统”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行动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应适应总体发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可可持持续续发发展展的的总总体体性性框框架架结结构构 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 比较项目 前发展阶段 低发展阶段 高发展阶段 可持续发展阶段时间尺度大约l万年以前农业革命之后(约1万年前至今)工业革命之后(约1800年至今)信息革命之后(最近30年)空间尺度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流域范围或国家范围国家范围或洲际范围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哲学思考主题无中心的求生状态追求“是什么”追求“为什么”追求“将发生什么”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拜物主义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天人互补协同(人地和谐)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初级水平(农业为主)高级水平(工业与服务业为主)优化水平(知识经济为主)经济特质采食渔猎,个体延续自给型经济(简单再生产)商品经济(复杂再生产)协调型经济(高效、和谐、循环、再生)系统识别基本无结构简单结构复杂结构控制、调节、具自组织功能的网络结构消费标志满足于个体延续需要低维持水平的生存需求高维持水平的发展需求“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全面发展需求生产模式从手到口简单技术和工具复杂技术与体系智力转化与再循环体系能源输入人的肌肉人、畜及简单天然动力化石能源清洁的与可替代的能源环境响应环境无污染,无干扰环境低度与缓慢退化短期的急剧污染与长期的生态应力与自然协同进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以上由人类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发展系列谱,被进一步总结成:阶段阶段1 1(前发展)(前发展) 阶段阶段2(2(低发展低发展 )阶段阶段3 3 (高发展)(高发展) 阶段阶段4(4(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 时段时段3 3部落形成部落形成 时段时段4 4 牧业社会牧业社会 时段时段5 5农业社会农业社会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时段时段1 1 家族及种群家族及种群 时段时段2 2 氏族及集居氏族及集居时段时段6 6 过渡型社会过渡型社会时段时段7 7 前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 时段时段8 8工业社会工业社会 时段时段9 9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时段时段1010网络结构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网络结构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段时段1111寻求寻求“ “人与自然人与自然” ”的平衡和的平衡和“ “人与人人与人” ”的和谐的和谐 时段时段1212寻求寻求“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 ”总体协调的可持续总体协调的可持续 生物圈生物圈在整个地球上是一个厚度很薄而又十分特殊的脆弱圈层。

      这个相当狭窄的空间主要位于地球表层上固相、液相、气相的交界面附近,围绕着该界面,在20km的垂直圈层中高度集中了地球上达99的生物物质量这些生物物质形成一个环绕地球的连续薄层,被称为“生物圈” 必须具有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外来能源太阳能,以满足在生物生命过程内所必须 得到的量级合理的能量,同时它亦可为生物环境的改变提供基本动力 在生物圈中,一定要具备充分大的三相物质界面,即具有固体的岩石圈、液体的水圈与气体的大气圈三者相邻接的界面活动带 必须有一个气压较为恒定、组成成分比较一致的大气 必须伴随有大量液态水的存在,而且在这种液态水存在的部位上;还必然能同时存 在或交替存在着固、液、气三相状态,并可在其间实行能量和物质的积极转换在这个生物圈中,必须具备全球规模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生物圈的特点生物圈的特点在生物圈中,环境因素随昼夜、随季节、随年度的变幅不得太大在生物圈中,环境因素随昼夜、随季节、随年度的变幅不得太大 生产者生产者 指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形式赖以生存的基础,即绿色植物利用C0:与H:O,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将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谓的“地球第一生产力” 消费者 利用第一生产力的各种群体,例如食草性动物、食肉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它们的规模和等级都取决于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承载力。

      分解者 指生产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会产生出枯枝落叶或死亡体,而消费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也会产生出废弃物和死亡体,这些废弃物通过分解者(主要由微生物)的作用,重新变成矿物质,再去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 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构成 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它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过程 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闭环反馈式的全过程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小投入、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传统模式 “过程末端治理”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 19402004年世界对于环境与发展的认识 年份 事件 1943 美国洛杉矶发生世界第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4 哈里森布朗在美国出版人类前途的挑战,其中的观点后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56 日本科学家报告水俣镇汞中毒事件,上万人因食用汞污染的海产品而患病 1962 卡逊(Carson)在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关于DDT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大争论 1968 瑞士政府将“人类环境”项目提交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审议,促成了4年后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的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国际会议”,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年份 事件 1972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达成“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不 可分割的共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世界环境日”设立 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反思工业社会发展模式 美国发射世界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Landsm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86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国际捕鲸委员会决定全球暂停商业捕鲸 莱茵河污染事件,瑞士巴塞尔一家化学公司发生火灾,有毒化学品大量流入莱茵河年份 事件 1987 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世界人口达到50亿 1990 “生态效率”开始成为工业界的目标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第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GCOS)成立 UNDP首发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HDR) 1992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地球高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21世纪议程 联合国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本召开,通过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大会第l9次特别会议彤0+5大会召开,审议(21世纪议程年份 事件2000臭氧空洞面积创下新纪录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通过,旨在协助各国管理生物技术风险千年峰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WWW页面已超过5000万联合国召开千年首脑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89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制定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世界水论坛召开,发表关于21世纪水安全的海牙宣言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大雨使氰化物废水溢出大坝冲向下游,污染多条河流2002第二次地球峰会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200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到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造成l0多万人死亡中国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 “发展度”(通常亦称之为“数量维”)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 “协调度”(通常亦称之为“质量维”)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 “持续度”(通常亦称为“时间维”)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

      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发展度 协调度 持续度 可持续发展反映“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可持续性,构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