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秦始皇教学案例3500字.docx
9页评价秦始皇教学案例3500字 《如何评价秦始皇》教学案例——“合作探究”课堂模式的实践运用南京高淳外国语学校 程晓燕一、案例背景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模式下最时髦的名词,也是我们教学设计中最喜于乐见的形式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我们并未深究,往往流于形式,给学生一个问题,组织一下小组讨论,就形成了所谓的“合作探究”真正的合作探究应该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生,将课堂打造成“寓教于学”的教学模式二、案例主题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有“活动与探究”的环节,其中心课题是“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评价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需掌握评价人物的一般方法——辩证看待,重点分析,实事求是秦始皇作为封建帝王,历史早有定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将评论人物的方法教与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悟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我将此环节安排在一节历史研究课上在备课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主要是针对秦始皇的功绩和“秦的暴政”组织了相关的图片和材料,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小组探究,真正去了解秦始皇,正确评价秦始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真正的历史观。
以下是笔者一次真实的历史研究性教学,此讨论课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也开始构思自己的“合作探究”课堂模式三、实施过程多媒体展示: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1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师: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通过学习并结合你对秦始皇的了解,你认为秦始皇是一位怎样的人?这节研究课我们分组讨论此课题——正确评价秦始皇学生开始组织小组,分头查找汇集资料,讨论的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我觉得秦始皇是一个“千古一帝”,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还修筑了长城如果没有秦始皇,就不可能统一天下,就没有“世界奇迹”——万里长城,秦始皇的这些功绩是后人无法超越的。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的确,秦始皇“扫六合”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形成生2 :不对,如果没有秦始皇,历史上还会有其他的人统一六国,如果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专制”,也不会有“焚书坑儒”,没有“孟姜女哭长城”,更没有酷刑,老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生3: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呀,秦始皇虽然有“暴政”,但是他的功绩最多,所以他还是“千古一帝”,是“明君”,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还不如他呢?此学生的发言引发了课堂的“海啸”,学生们开始针锋相对,课堂气氛活跃到“无法控制”,好像一节课下来也讨论不完,这是我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想到的这个时候我灵光一现,与其让学生无秩序的争吵,不如让学生身临其境重现历史于是我迅速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小短剧重演历史,让学生真实地感知那段历史,走进秦始皇片段一】秦统一天下,秦始皇召集大臣商讨天下治理大计 生(扮秦始皇):朕今已统一天下,可谓“功高盖世”,然朕今日寝食难安,今天下之广,如何才能让天下听我号令,固我疆土生(扮王绾):臣以为今地方太大,难以管理,陛下可以像周代那样,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替陛下分忧生(扮李斯):皇上不可,西周实行分封制,后期天子日益衰微,继而天下大乱,先后出现“五霸”和“七雄”,苍生不得安生。
臣以为实行郡县最宜,将天下分为郡、县,陛下直接派官员管理,这样,既可以解决边关问题,又可以将权力握于手中生(扮秦始皇):李爱卿所言极是,马上拟旨:天下初定,行郡县制,2将天下分为36郡,朕将直接委派官员前往各郡治理片段二】秦始皇的诏曰很快下达天下,诏曰传至齐地,却很少有人看懂,于是这一消息传至朝廷生(扮秦始皇):朕闻齐地之人看不懂朕的诏令,经常需要找人翻译,费时费力,为何?生(扮李斯):陛下,今天下虽统一,然文字尚未统一,我大秦的文字和其他六地不同,他们自然读不懂所以陛下,臣建议统一文字为小篆,已解天下文字混乱之局面片段三】一日,始皇与随从私访街头,遇上一楚人,那人大喊“卖母哟”,始皇疑惑,经随从打听原来是卖马于是始皇让随从购买,孰料楚人拒绝“圆形方孔钱”,让始皇惊奇片段四】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公众设宴,大臣们纷纷歌功颂德 生(扮淳于越):陛下,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生(扮李斯):陛下,臣以为不然,时代在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
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生(扮秦始皇):朕同意李爱卿的看法,自今起,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学生对历史短剧充满了兴趣,仿若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很多同学若有所思生:“时势造英雄”,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包括“焚书坑儒”都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的进步,是适应了历史潮流的但是确实我们也要看到他的过错,所以他既有功也有过生:“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秦始皇代表的是封建阶级,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征收重税,制定残酷的刑罚,大兴土木,“焚书坑儒”但是秦始皇终究还是“千古一帝”,他的一系列统一措施是后世君王无法媲美的3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时势造英雄”,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马克思说“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种概念”。
对于秦始皇,我们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他统一天下,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北筑长城,开发南疆都顺应的统一的趋势和历史潮流,有利于各名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格局但是任何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要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秦始皇作为封建帝王,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其阶级局限,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大型宫殿和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残酷的刑罚则置老百姓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师:麓说过“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事,和他们的生活时代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要抓住时代的脉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历史人物,遵循“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原则,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做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狂热崇拜者,只看到他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丝毫缺点,要做到史论结合四、小结评价这节历史研学课内容很精彩,学生的情绪也很高涨,自主意识凸显学生在感悟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发掘了自主学习潜力,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探究学习但是本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不够,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事物深层次探究的意识,从而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
五、教学反思这节历史研究课引发了我对历史探究性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让我 对“合作探究”课堂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为本”,问题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和合作意识本课通过秦始皇和大臣们的一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历史人物第二, 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在历史教学中,将感受、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辩论中张扬个性,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探究的能力4第二篇:如何评价秦始皇 800字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官逼民反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xx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但秦始皇也是一位暴君: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文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大了人民的负担但我们不能仅仅把秦始皇修长城想作是滥用民力,统治残暴的体现修长城抵御了外族入侵,也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计较手段,不考虑人民的生活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