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pdf
5页1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 刘向全书 33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 语言犀利流畅, 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 又有文学价值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 敬称:( 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 , 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 f 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2. 谦称:( 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 , 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三)九宾: 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二、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 1)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2)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3)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4)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 i ào 5)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7)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8) 图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9)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10)诏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2 ( 11)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三、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5)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6)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7)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四、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樊於期 偏袒 扼腕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4)复为 慷慨 羽声 古义:声调激愤 今义:不吝惜( 5)持千金之资 币 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6)诸 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7)乃其引匕首 提 秦王 古义:掷击 今义:拿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 进兵 北 略地(向北)② 函 封之(用匣子)③ 发尽 上 指冠(向上)④ 箕 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 樊於期乃 前 曰 / 又 前 而为歌曰 / 前 为谢曰 / 左右既 前 (走上前)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 以送之(穿衣,戴帽)③士皆垂泪 涕 泣 (哭)④乃 朝服 ,设九宾(穿朝服)3.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 远 (远方)4、使动用法使使以 闻 大王(使 ,, 听到)5.意动用法①太子 迟 之(以 ,, 为迟)②群臣 怪 之(以 ,, 为怪)六、一词多义【兵】1、不得持尺兵 ( 武器,名词 ) 2、不及召下兵 ( 士兵、武士,名词 ) 3、秦兵旦暮渡易水 ( 军队,名词 ) 【穷】1、图穷而匕首见 ( 穷尽,动词 )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 【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 陈列,动词 ) 2、恐惧不敢自陈 ( 陈述,动词 ) 3 【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私事 ) 2、乃遂私见樊矜期 ( 私自,私下 ) 【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动词,回来 ) 2、秦王还柱而走 ( 动词,通“环”,绕 ) 【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动词,回头看 )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表转折,只是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动词,探望、拜访 )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副词,反而,却 ) 【图】1、唯君图之 (动词,考虑 ) 2、图穷匕首见 ( 名词,地图 )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鞘 )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名词,居所 ) 【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 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请】1、乃请荆卿曰 ( 动词,请求 ) 2、请辞决矣 (动词,请允许我 ) 【次】1、以次进 ( 名词,次序 ) 2、之次所旁丛祠中 ( 动词,驻扎 )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名词,凭据,信物 ) 2、听其言而信其行 ( 动词,相信 ) 3、言必信,行必果 ( 动词,讲信用 )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诚恳,不欺骗 ) 【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动词,辞别,告辞 )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动词,推辞 ) 【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动词,举起 )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 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动词,引导,率领 ) 【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登上,动词 ) 2、轲自知事不就 ( 动词,成功 ) 【岂】1、将军岂有意乎 ( 副词,是否,是不是 )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 【见】1、见陵之耻 : 被 ( 表被动 ) 4 2 、图穷而匕首(见通 "现 ", 显露)3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2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以】1、以刀试人 (介词,用)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连词,表目的,用来 ) 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连词,表目的,来 )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介词,因为 ) 5、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连词,而 ) 7、以次进 ( 介词,按照 ) 8、以故荆轲逐秦王 ( 连词,因为 ) 【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 ( 代词,你,你的 ) 2、乃欲以生劫之 ( 判断动词,是 )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副词,于是,就 ) 4、乃今得闻教 ( “乃今”连用,如今 )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 副词,只,仅仅 ) 【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代词,他,指秦王 ) 2、秦王购之金千斤 ( 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 3、为之奈何 (代词,这件事 )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结构助词,的 ) 5、顷之未发 (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7、太子迟之(代词,指代荆轲)8、今太子迟之(代词,指自己)【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表被动 ) 2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3、为变徵之声(发出)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5、原举国为内臣(做)七、特殊句式1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 2)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 3)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 4)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5 (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 6)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 7)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 8)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介词宾语 ) ( 9)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 10)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 11)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 12)而 ( 按 ) 秦法 ,, ( 根据文意省略 ) ( 13)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 、状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2)常痛于骨髓( 3)取之(以)百金( 4)嘉为先言于秦王( 5)给贡职如郡县( 6)燕王拜送于庭( 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8)使毕使于前( 9)皆陈(于)殿下5、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6、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 ,, 的办法 )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 ,, 的办法 ) ( 3)将奈何 / 为之奈何 / 既已 , 无可奈何表疑问,怎么 ,, 。
4)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 ,, 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 ,, 呢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 ,, 吗 7)仆所以留者 / 事所以不成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 ,, 的原因八、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3)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4)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注:此归纳仅作参考,如有不全,请各位同学自己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