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12页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沪府发(2013) 30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厅上海市人民政府2013年4月17日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加快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为上海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长江三角 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主体 功能区规划》、《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 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等编制木规划本规划范围为,北至大治河,两至G1501高速公路■奉贤浦东新区界■浦东铁路四团站(平 安站)预控制用地■三团港接规划两港大道接中港,东、南至规划海岸线围合区域由主城 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以及临港奉贤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315.6 平方公里一、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一)十年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临港地区按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以及体现国家战 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要求,经过十年的开发,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社会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 高端产业加快集聚以“高端制造"、“极端制造"项bl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 积极进展到2012年底,累计吸引产业投资720亿元,丁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到45%,税 收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2%,基木形成了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T程装 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稈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产业,并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临港产业区先后被国家行关部门批准为“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和“新型T业化航空 产业示范基地二2. 航运功能逐步增强6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特别是国务院有 关文件明确建设洋山保税港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以来,洋山保税港区各项经济指标快速 增长,功能创新取得突破目前,洋山保税港区已顺利实现从传统保税仓储向航运综合服务 的功能升级,吸引大批颇具实力的航运物流企业落户港区,成为众多跨国公司面向亚太、欧 美的分拨、配送中心,逐渐形成有色金属类大宗商品的集散中心3. 新城建设进展顺利新城一期开发基木完成,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功能项目布 局建设加快推进滴水湖、城市公园、道路绿化等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城区绿地覆盖率超过 40%o城市供水和污水系统、电讯工程、天然气重压管线、防汛大堤等重点工程相继完成, 沪芦高速、G1501绕城高速、两港大道实现通车,总长度约50公里的中心区骨架道路建成 竣工。
行政中心、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部分“城市附居住小区、假口酒店、博物馆等项目 相继落成,商业、电信、邮政等配套服务逐步建立,上海中学东校、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顺利引进,影视文化、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得到初步发展4.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泥城、力祥、书院、四团等镇的发展, 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建成普通商品住房99力平方 米、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472万平方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培训得到加强 芦潮港、泥城、力•祥、书院四个城市新社区的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 明显提高芦潮港桃花公园、书院体冇公园、泥城滨河文化公园等生态项忖加快启动二)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临港地区下一轮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1. 国内外经济出现新趋势和新特点,临港地区在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 新一轮匸业革命正在全球范|韦I内兴起,我国把加快培冇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 I•二五,转型发 展的重要任务临港地区是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的核心区域,是木市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可以凭借上海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 在制造业提升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大有作为。
2. “四个中心”国家战略实施进入关键时期,临港地区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四个中心” 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临港地区拥有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连接洋山深水港、 浦东航空港的区位优势,有较大的政策创新需求,也有促进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发展并催 生新兴业态,以及促进海港、空港联动发展的条件,可以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 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3. 国家加快实施海洋战略,临港地区有条件成为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前沿阵地我国实 施海洋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沿海城市,拥有良好的海洋 科技基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是上海的重要使命临港地区通江达海,海洋资 源相对集中,海洋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国家科技兴 海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有条件打造成一座真正意义的海洋城,推动上海从“大江时代”逐步 走向“大海时代”4. 杭州湾发展格局呈现新的变化,临港地区有机会成为重要节点城市杭州湾地区拥有 浦东、舟山两个国家级新区以及洋山港、宁波港两大港口,长江桥隧和崇启大桥已先后建成 通车,连接江、浙的国家铁路沿海大通道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上海也提出了建设沿海滨江产 业发展带的发展设想。
临港地区有机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区位优势,成为服务两大新区、两 大港口以及杭州湾北岸、兼具集聚和辐射功能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与此同时,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人气不足、产城融合稈度不够、产业国际竞争力 不强等挑战和瓶颈克服这些瓶颈问题,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Z 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加强产城融合二是先进制 造业为主和产业多元发展之间的关系临港地区既要坚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定位,乂要进 一步拓展功能定位,以支撑300多平方公里区域的发展需要三是自身发展和区域联动Z间 的关系既要着力促进内部港、城、区、镇一体化发展,又要进一步发挥两区合并效应,努 力加强与杭州湾北岸加他区和重点新城,及浙江宁波、舟山等地区的联动发展,为临港地区 发展赢得更多战略资源和发展空间四是统筹开发和聚焦重点Z间的关系临港地区区域面 积广、管理跨度大、开发任务重,既要增强整个地区开发建设的协同性和统筹性,也要以重 点区域为突破口,选择若干核心区和先行区引领开发,形成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科学开发 格局二、功能定位、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功能布局(一)功能定位坚持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加快集聚高端 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进一步拓展以港兴城的内涵,进一步发挥两区 合并的联动效应,加快推动临港地区成为上海面向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具体为四个 方面:1.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顺应国际制 造业技术变革的发展趋势,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战略高地,推动信息化 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高 端制造、研发创新功能,促进研发孵化、生产制造、示范应用、教冇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 一体化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打造代 表国家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 变2. 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抓住上海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历史 机遇,发挥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依托临港地区连接洋山深水港、浦东 航空港的枢纽地位,着力增强临港地区服务海港、空港的功能,加快集聚备类高端航运要素 资源配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中外贸易主体集聚,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统筹国 际和国内市场,统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快推动航运、贸 易、金融在临港地区的融合发展,以航运和贸易发展促进金融创新、以金融创新提升航运和 贸易能级,使临港地区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3. 海洋经济的不范基地贯彻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利用临港地区两 血环海的区位优势和领先的海洋科技实力,加强与舟山新区的联动和错位发展,以深海远洋 为目标,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建设集海洋科技研发、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服务和海 洋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先进海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海洋漁业,优化提升海洋产 业能级,推动海洋产业成为上海未來新的经济增长点4. 产城融合、功能多元的滨海新城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和杭州湾地区联动发展 的重要机遇,立足木市r •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把临港建设成为综合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 战略定位,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践行绿 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智慧城区,培冇文化创意创新氛用,促 进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把临港地区建设成为服务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 人才集聚区和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功能多元的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积极拓展以港兴城内涵, 充分发挥两区合并效应,依托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的优势,通过实施特殊体制、 特殊政策,优先完善城市功能、优先鼓励创新创业,更加注重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 业人才和强化产城融合,努力成为推动上海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坚持以下发展原则:1. 高端多元原则立足全市转型发展方向和产业总体布局,把握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发展 趋势,着力提升n主创新能力,打造“上海智造”品牌和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 战略高地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 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将以港兴城内涵从海港深化拓展至空港、信息港、国际人才自 由港及渔港,培育新的发展增量2. 功能引领原则坚持产城融合、重在功能,把大幅提升城市功能作为产业发展和集聚 人气的重要条件着力完善商业配套功能,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智慧城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 配套建设,不断增强教冇、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功能完备、宜业宜居、文化氛 围浓郁、品质不低于中心城区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临港地区的吸引力3. 人才优先原则以满足人的需求和提升对人的服务为重点,加快集聚人气,加快吸引 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克服人力资源短缺的不足注重规划引导,提升城市魅力,营造文化氛 I札充分发挥符合功能导向的产业项目在集聚人气和吸引人才方面的作用,实现产业、人口、 城市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4. 区域联动原则把区域联动发展作为寻求临港地区发展增量、拓展临港地区发展空间、 优化临港区位条件的重要手段。
加强港、城、区、镇统筹规划和功能互补,积极寻求与浦东 空港、张江、金桥、辿士尼等区域,杭州湾北岸其他区和重点新城,以及浙江宁波、舟山等 地区联动发展,实现多方共赢5. 绿色发展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在城市规划、 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各方面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发 展理念,努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三) 主要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基木要求,以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临港地区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低碳、生 态宜居、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到2()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木建成高端制 造要素高度集聚、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