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x
6页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1.经济地位突出,粮饲经兼用玉米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2%和25%,粮、饲、经多用,在粮食、饲料、化工、医药、轻工和经贸等行业,都是重要的产品和原料近几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量的65%以上2.时空分布广泛,主产区相对集中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玉米种植,从东北平原起,经黄淮海平原,至西南地区形成一条“中国玉米带”具体可分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六大产区主产区为“中国玉米带”北段的北方春玉米区和中段的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面积占全国的70%左右北方春玉米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北部,生产条件最为优越,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与生育期同步,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2001年玉米面积12504万亩,占全国的34.2%;产量3934万吨,占全国的35%,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首位黄淮海夏玉米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个省市,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较好2001年玉米面积11726万亩,占全国的32.3%;产量3780万吨,占全国的34.8%。
3.单产不断提高,总产持续增加2001年全国玉米面积3.64亿亩,比1979年增加6200万亩,年均增长0.9%;亩产313公斤,比1979年提高114公斤,年均增长2.1%,但单产年际间波动大;总产量11409万吨,比1979年增加5405万吨,年均增长3.0%4.玉米区域产销形式多样化从玉米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分布看,可分为:“自给有余”型,主要是东北平原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消费量仅占全国的15%,玉米大量剩余,外调量占全国的3/4,形成国内“北粮南运”和“北出”的流通格局自给自足””型,主要是黄淮海平原,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消费量占全国的30%,产需基本平衡自给不足”型,主要是长江流域以南及其它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0%,消费量占全国的55%,产需缺口大,需要“北粮南运”和进口玉米,形成“南进”5.消费刚性增长,结构不断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玉米消费呈明显的刚性增长趋势,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口粮消费为主向饲料、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消费转变2001年国内玉米消费总量11590万吨,比1992年增加2807万吨,年均增长3.3%。
饲用、工业加工用、食用和其它玉米消费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65:8:24:3变为2001年的72:11:15:2,饲用、加工用玉米所占的比重提高了7个和3个百分点,食用、其它用玉米比重下降了9个和1个百分点6.专用玉米发展有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专用玉米品种培育引进、示范种植,农大108、豫玉22、鲁单50、中单9409、高油115等一批专用玉米品种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专用玉米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取得进展,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品种栽培技术体系一些玉米加工企业实行了专用玉米的订单生产二)主要问题1.专用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我国专用玉米的育种和遗传研究起步较晚,种质资源基础薄弱,食用、饲用和加工共用同一类品种,缺乏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加上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混种、混收、混储,直接影响商品玉米的质量2.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不强全国3.6亿亩玉米种植面积,旱涝保收田不足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0%大多数玉米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极大地影响了玉米单产和品质的提高尤其是东北、内蒙古春玉米种植区,基本无灌溉设施,抗灾能力弱,玉米单产年际波动较大3.加工业发展缓慢,产品种类少,档次低。
我国玉米加工量每年只有1300万吨(不包括饲料),占玉米消费量的11%左右,美国玉米年加工转化数量达到3720万吨,占玉米消费量的19.5%同时,我国玉米深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成本高,80%以上的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4.产地转化能力弱,主产区与主销区分离与美国玉米带和乳肉带同区域发展相比,我国玉米生产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而南方地区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发展较快,玉米需求量大,形成“南消北产”、“南缺北多”局面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国内玉米消费量持续增加饲用玉米需求稳定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从消费趋势看我国畜产品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畜产品消费的刚性增长必将导致饲料消费量的稳定增加,拉动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为专用玉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远景目标规划》的指标测算,到2007年我国饲用玉米的消费量将达到10500万吨以上,比2001年增加2200多万吨。
玉米加工业市场潜力大玉米的工业用途十分广泛,可以加工成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等八大系列数百种产品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按照《淀粉行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到2007年,工业加工用玉米需求量将增加到1886万吨燃料乙醇汽油在我国的试点推广使用,将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控的玉米消费市场食用、种子用等玉米消费量将略有下降因此,到2007年国内玉米消费量将达到13940万吨,比2001年增加2350万吨2.国际玉米贸易量稳定增长近10年来,世界玉米产量、消费量不断增长,玉米的供给量、出口量也持续增加最近几年,世界玉米产量基本稳定在5.5-6.0亿吨之间,出口量在7600万吨左右,其中我国占世界玉米贸易量的8-13%随着欧盟和日本市场对美国转基因玉米的抵制,未来几年内美国玉米出口量将有可能减少,加之我国周边国家对玉米消费的持续增长,为我国东北玉米出口提供了一定的机遇3.我国将形成“有进有出”的玉米贸易格局由于国内北粮南运的运输成本较高,进口玉米在东南沿海具有价格优势,入世后我们承诺的72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将有部分变为实际进口量,南方主销区的市场将有部分被进口玉米占领。
如果继续采取国家扶持玉米出口的政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在东南亚市场仍有区位优势,玉米“北出”还能继续,这样将会形成“有进有出”、“南进北出”的贸易格局二)竞争力分析1.现实竞争力较弱一是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目前我国玉米主产区的生产成本为0.88元/公斤,而美国玉米不含补贴的生产成本为0.66元/公斤与美国相比,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比美国高0.22元/公斤,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2.85倍,化肥成本是美国的1.8倍美国玉米不仅成本低,而且还有生产补贴和收入补贴在美国新农业法案中,农场主从国家政策银行拿到0.64元/公斤的无追索权贷款,如果收获时市场价格低于0.64元/公斤,农场主只按实际出售价格还本付息,农场主基本能做到保本生产;另外还有收入补贴,过去5年美国农场主种植玉米的收入补贴平均每年0.16元/公斤,年均总补贴额为24亿美元我国玉米生产没有国家补贴,而且每公斤玉米还要分摊0.16元的农业税和统筹提留费,导致玉米生产的间接成本高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少,生产规模小,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玉米主产区户均种植面积东北为10-30亩,其他地区3-5亩,而美国一般农场种植面积在5000-10000亩。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高,生产规模小,造成我国玉米种植效益低二是国产玉米商品品质差玉米品质包括商品质量、营养品质(内在品质)、加工品质和卫生品质(食物安全性)与美国相比,我国玉米的内在品质基本与其接近,卫生品质高于美国但我国玉米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差,主要原因是过于追求产量,晚熟品种面积大,收获期含水量在22-28%;国产玉米混收、混储、混销,商品质量不稳定,一致性不如进口玉米,在产后商品化处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黄白粒、大小粒混杂,甚至混有其它异物三是流通体制不完善,流通费用较高在流通方面,垄断性的收购政策造成粮食收储企业压力大,国家财政负担重,市场流通不顺畅,流通费用高,粮食陈化,品质下降,企业和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2.潜在优势明显一是市场区位优势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朝鲜和中国台湾省是世界玉米主销区,年消费量达3500万吨以上,占全球玉米进口量的50%,其中日本、韩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玉米进口大国据吉粮公司测算,东北玉米运抵韩国的到岸价为102-103美元/吨,而美国玉米运抵韩国的到岸价为107-108美元/吨,东北玉米出口具有运距短、运输快捷、运费低廉等区位优势,有利于玉米主产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玉米产业,开拓周边的玉米市场。
与此同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饲料业已经开始复苏,而且回升的速度较快,玉米的进口量明显增加,将为我国玉米出口带来契机黄淮海夏玉米区具有品质好、上市早、运输距离短等优势,与美国玉米竞争我国南方玉米消费市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二是食品安全优势我国玉米全部是非转基因玉米,而美国玉米的三分之一是转基因玉米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担心逐步升温,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消费者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抵制,美国玉米将会失去部分国外市场,也将为我国玉米出口带来机会同时,东北春玉米主产区,冬季寒冷,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农药投入相对较少,有利于绿色玉米的生产和出口三是降低成本空间大我国东北玉米产区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资源成本较低,农民具有种植玉米的传统同时,我国已选育出一批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专用品种,并有近100个县(市)的玉米单产接近美国的单产水平,为大面积提高单产和质量奠定了基础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通过推行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空间也很大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以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玉米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玉米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玉米转化能力,突出重点品种--饲用玉米、工业加工用玉米,突出重点地区--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专用品种,发展订单生产,促进玉米产区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发展,实现专用玉米区域化布局、专品种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建成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专用玉米产业带。
二)发展目标专用玉米优势区域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在增强就地转化能力的基础上,东北、内蒙古主产区要扩大国内南方销区市场和东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份额;黄淮海主产区要在占领本地市场的同时,占领部分南方销区市场,抵御国外玉米的冲击,形成有进有出、出大于进的贸易格局到2007年,2个优势产区专用玉米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玉米单产、总产分别提高20%,饲料用玉米和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质量基本达到国标二级标准,东北、内蒙古玉米收获期含水量降低3-4个百分点四、优势区域布局(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1.生态适宜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符合《玉米栽培学》中划定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的指标要求2.社会经济条件较好一是商品量大、商品率高,养殖、加工转化和外销能力较强;二是生产布局相对集中,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二)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1.区域特点该区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及周边地区,是我国玉米大豆轮作区,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与玉米生育期进程同步,玉米营养品质好,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单产比全国高10%以上玉米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
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高于大豆和小麦,接近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