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拟健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docx
5页自拟健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江门529100)【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控制血糖及营养神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健脾活血方,1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研究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关键词】健脾活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R587.1A2095-1752(2016)10-0186-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我国高达8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该病[1],出现四肢远端的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近几年采用健脾活血方治疗DPN,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PN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x-±s)注:与对照组比较,#p=0.795>0.05;*p=0.166>0.05;△p=0.303>0.051.2纳入与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根据中国医师协会撰写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冰凉,经常烧灼样痛,电击感或针刺感,深部酸痛等异常感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障碍,无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原发性疾病者1.2.2排除标准其他病因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1.3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控制血糖治疗;两组给予甲钴胺片0.5mg,每日三次治疗;研究组加予自拟健脾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20g、茯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川芎10g、当归10g、红花10g、赤芍10g、木瓜10g、鸡血藤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评价临床疗效1.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显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肌电图恢复正常或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有效:自觉症状、体征减轻,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有好转;无效:自觉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善。
1.5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值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改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值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由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00<0.05,②P=0.000<0.05,③P=0.00<0.05,④P=0.000<0.05;与对照组比较,⑤P=0.000<0.05,⑥P=0.048<0.053.讨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代谢紊乱、微循环异常、氧化应激免疫损伤、神经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相关[4]西医针对其治疗的药物很多,但缺乏特异疗效的药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证”、“痿证”的范畴。
消渴日久,正气亏虚,气血周流不畅,络脉失荣,血行瘀滞,湿凝为痰,血瘀、痰浊相互交阻,脉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故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本方中以“补气诸药之最”之黄芪,配白术、薏苡仁、茯苓以收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兼以燥湿之功,加以当归、川芎、鸡血藤补血行血,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木瓜舒筋通络止痹诸药合用,使脾旺而气血足,络脉得以濡养;湿去瘀除而血行畅,通则不痛;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共凑良效通过疗效观察证实,治疗组方案能显著改善DPN患者的自主不适症状,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李莉,王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4):310-312.[2]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33-237.[4]肖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J].海峡药学,2015,27(8):108-10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