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正确解读磁共振脑白质区内斑点影.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30403444
  • 上传时间:2024-02-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4.3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正确解读磁共振脑白质区内斑点影张磊,解放军306 医院,医学影像科或许每个人在体检或者看病的过程中都与磁共振MRI检查有过接触,可能最多检查的部位就是因头疼脑热而行头颅 MRI,而在获得的颅脑检查报告中经常会见到“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脱髓鞘样改变”、“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甚至“脑缺血灶”这样的诊断报告,这些不同的诊断名字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病理意义呢?首先,规范地来讲 “缺血灶”不属于正规诊断名词 ,在教科书及医学文献搜索引擎里是无法检索到其定义及相应的理论基础,它可以表示一种缺血缺氧的状态,而定义为“缺血灶”只能算是想象化的口头描述或俗称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ACI) 、脱髓鞘样改变或白质疏松 (Leukoaraiosis,LA) 、血管周围间隙( Virchow-Robin spaces, VRS 或者 PVS) 的确是存在于脑内需要鉴别的斑点状病灶 虽然 在大多情况下少许斑点影的存在可以认为是微不足道的, 或被视为正常,但是其各自还是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的脑白质区内斑点影界定之改良Fazekas 法参考标准由于磁共振对水成像的敏感性,腔隙灶、脱髓鞘和血管周围间隙在磁共振的 T2WI上均呈高 亮的信号,与过去的CT检查比较虽然大大提高了这些病变的检出能力,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 一些鉴别诊断上的困难,MRI可以笼统地称之为不明原因亮点。

      腔隙性脑梗死(LACI)属于腔隙性卒中综合征的一种,是由 Charles Miller Fisher 通过尸检及病理对照于 60年代正式提出的Lacunar”是深部脑组织坏死后残留的腔隙A-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分支;B-大脑后动脉的丘脑膝状体动脉;C-基底动脉旁穿支动脉(桥脑支)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多表现为边缘锐利、形态多样的病灶,如三角形、月牙形等,一般不很大,也无占位效应脑白质疏松症 (1eukoaraiosis , LA)首先是作为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于 1987年被 Hachinski 等提出, 它描述了脑室周围以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弥漫性斑点状或连绵呈斑片状改变CT呈现特有的白质稀疏和低密度,或者MRI T1WI像呈等或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然而,越来越多地研究发现, CT和常 规MRI影像学所见的LA病症数量、位置和损害程度的临床表现往往并不一致,许多LA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表明 CT或MRI上非特异性的脑室周围改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尽管 LA 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目前一般认为 LA 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脑部缺血性损伤,也有被认为脑血流量调节功能障碍,但均属于小血管病、小动脉硬化 。

      冠状切面描述脑灰质、白质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轴突和胶质细胞组成,不含神经元胞体或突触 白质的血供多源于大脑深部脑白质的深穿支动脉 与侧脑室壁相邻白质区域的血供来源于 室管膜下动脉的脉络膜动脉或纹状体动脉的终末分支 ,这种终末动脉很少或完全没有侧支循环,因此脑白质对缺血易感在脑缺血或发生低灌注及其他血管病危险因素时,脑内小动脉和深穿支动脉发生结构变化:动脉壁增厚、透明变性、粥样硬化和管腔狭窄.使得白质区血供以及脑血流的自动调节机制改变致缺氧、酸中毒和脑室周围水肿,出现脑白质弥漫性或局限性脱髓鞘、轴索丧失,胶质细胞变性增生,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白质萎缩及筛孔状改变, 引起脑白质疏松旧LA的缺血性损伤机制得到了大量解剖、病理、临床和实验模型研究的支持如:尸检表明LA 多发于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此处为侧支循环匮乏的终末动脉供血,故易致慢性缺血;临床发现,LA发生率和卒中史、高血压有强相关性;在病理学上, LA与人类缺氧、缺血性 白质脑病组织学相似,与供应大脑白质的小血管结构学变化、与完全性梗死灶边缘可见的损害相似等; 影像学研究提示LA 病灶区比正常脑白质脑血流量降低、 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受损等。

      大脑微循环: (A) 动脉微循环 1:皮层动脉; 2:软脑膜动脉; 2.1 :短分支 ( 软脑膜动脉及其短分支对皮层下U型纤维双重供血);3:室管膜下动脉;4:室管膜下穿支动脉;5:豆纹及丘脑穿支动脉;6:跨脑动脉B) 静脉微循环1:皮层静脉;2:表浅髓质静脉;3:室管膜下静脉;4:深部髓质静脉FLAIR扫描LA脑白质脱髓鞘改变LA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广泛的室周白质损害,与急性 LACI病灶在常规MR佥查中表现的信号 强度相似,在通常遇到的老年患者中是个鉴别的难点,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ADCfi可以较好地甄别急性LACI血管周围问隙(perivaseular spaces , PVS)由德国病理学家R. Virchow 和法国生物学、组织学家C. P. Robin 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后来被命名为Virchow-Robin间隙PVS可见于任何年龄,且随年龄增加其大小及数量会增加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在常规磁共振序列上可发现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perivascular spaces , EPVS)既往认为它很少导致脑组织损害,因而长期以来被视为正常的生理改变,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EPVSt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关。

      血管周围间隙A)皮层动脉周围间隙仅有一层软脑膜环绕(长箭头),豆纹动脉周围间隙 是双层软脑膜围绕(箭头及星标)B)静脉周围间隙间 与软膜下空间连通(箭头)C) 血管周围间隙(箭头)PV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时延续形成的围绕在血管周围的一种结构,其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PVS是脑组织间液排除的主要通道,它可能还参与免疫调节,在多发性硬化中PVS可出现局部免疫反应以往研究认为通常情况下 PVSft径小于2mm当其直径大于2mm寸则认为是EPVS现在的 研究普遍认为PVS是微观结构,在普通磁共振成像不能被观察到,但随着其直径增大到0.66mm即可被观察到,所以目前认为磁共振成像可观察到的PVS即为EPVS其直径通常小于3mm可与LACI鉴别EPVSft磁共振上边界光滑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线形,与穿通动脉的走行相一致,在T1Wk T2WI及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无增强、占位效应它的形成机制可能与血管通透性增加、脑脊液循环障碍、血管延长及扭曲及脑萎缩等有关,或者系组织液回流障碍所致O oRound. PunctateNoiy specific BO于卜点状: 非特异性Q 〃粥咽形,梭形, 覃管置毋惬式 Ovoid, Fusiform:PuPo无定型的:非耕异些Amorphous: Non-specificEPVSft卒中人群中常见,其不同分布反映不同的疾病类型,同时EPVSf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白质病变、微出血等有着密切关系,目前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EPV里属于脑小血管病影像改变的一种类型。

      对于白质区内斑点灶的识别与临床意义所在,有国外学者将白质区域及常见的斑点影像通 过画图方式进行了归纳与展示部位:①皮质旁;②皮层下U型纤维;③皮层深部非边缘区;④皮层下边缘区;⑤脑室旁;⑥月并月氐体主要累及皮层旁①/或者月并席体⑥提示是非血管性模式, 其余部位趋于血管性模 式或者非特异性模式,提示小血管病因脑室周围病变取决于病变形状而可能提示血管性 模式或者血管周围模式常见斑点影形状及发生部位与意义血管性模式提示为微血管病灶,多指小动脉闭塞;血管周围模式主要提示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 (MS) ;非特异性模式提示小血管病可能将斑点形状与部位归纳入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其意义分别表示: 血管性模式- 多由小动脉病变引起,最普遍;血管周围模式 -血管周围感染性病变引起,是相比少见的病因典型者是多发性硬化MS小静脉周围自身免疫性感染引起脱髓鞘;非特异性模式-多由小血管疾病引起对于白质区多发T2WI高信号斑点灶,国内学者总结认为在临床读片工作中一般遵循的规律 应该是:(1)基底节区需要区分的是 LACI及PVS而不用考虑LA PVS主要分布在两侧豆状核, 100%(侧都有PVS主要位于丘脑位于丘脑的中下 2/3区域,上1/3则为LACI。

      结合冠状 位或矢状位扫描能见到与血管走形一致的线状间隙,则对诊断PVS更有帮助在丘脑及尾状核等灰质核团内,如能见到 T1WI清晰的低信号,则应尽量诊断 LACI2)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和皮质下脑白质在T2WI上的高信号最多见是LA及PVS LACI相对占少数T2WI上侧脑室前、后角周围脑白质内的边缘模糊片状高信号、脑室体部和半 卵圆中心大片状高信号易于诊断LA,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含有更高信号者需要结合T1WI的低信号区分LACI在总结与归纳上面的文字时,查阅文献中看到了一段编辑的话感触颇深: The term “ incomplete infarct ” does not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itprovides no more than a tattered cloak to hide the shame of our naked ignorance似乎表达的是: 不完全梗死( 缺血灶 ?) 的说法并不能促使我们对病变更深入地理解, 它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破烂的外套来隐藏我们赤裸无知的羞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