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欧洲第一轮复习试题.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7275338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3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1年第一轮区域地理复习欧洲和俄罗斯阅读材料:俄罗斯与法国农业生产条件差异 (1)从纬度位置看:法国大部分位于50°N以南,俄罗斯大部分位于50°N以北,法国的光热条件优于俄罗斯,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2)从海陆位置看:法国距大西洋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较多;俄罗斯北临北冰洋,受极地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可见,法国的水分条件优于俄罗斯,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3)从气候条件上看:法国气候温暖湿润,俄罗斯则温带大陆性气候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寒潮、冻害频繁,生长期短,粮食的产量低且不稳4)从地形、土壤条件上看:法国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俄罗斯的耕地面积虽更广阔,但大部分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生长期短,冻土广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5)从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上看:两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但法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高于俄罗斯因此,法国能成为世界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而俄罗斯却需大量进口粮食 1.读“俄罗斯地理简图及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 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跨11个时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在“俄罗斯地形剖面示意图”上,字母A、B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字母C、D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据此判断,俄罗斯地形的东西分界线是 河2)以乌拉尔山脉为界,俄罗斯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以 气候为主,东部地区则以 气候为主影响俄罗斯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资源不足,粮食作物以 为主3)俄罗斯东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的资源,除了水资源、森林资源外,还有多种能源资源,它们是 等最大的 油田也位于该地区4)俄罗斯国内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河运不占主要地位,分析其原因5)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并不突出,为什么?(6)形成西伯利亚地区大面积沼泽的原因有哪些? (7)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2.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l )A山脉是哪些自然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4 分)( 2 )简要说明C 河流较B 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6 分)( 3 )该国政府提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振兴工业所必须采取的战略.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该地区具有的优势。

      6 分).3世界夏都”——索契 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是世界三大夏都之一,城区在沿海地带狭长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C为 海,B为 山2)索契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气候,试分析其原因①从地形讲②从海陆位置讲 (3)请从地理角度说明索契举办2014年冬奥会的优越自然条件①气候方面②地形方面 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 基本经济指标表”,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下面区域图中R1、R2为湖泊,A为村庄,读图回答4~5题 4.R1、R2两湖分别位于不同的 ( ) A.大洲 B.流域 C.板块 D.自然带5.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地震发生时,A村的地方时是 ( ) A.12日17:28 B.12日11:00 C.12日11:28 D.11日11:00俄 罗 斯欧 洲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应用所学自然地理知识,简要分析A国海运业发达的主要区位因素。

      2)简要概括B国地势、气候和交通位置的主要特点3)图示地区国家首都的分布相对于自然要素而言有哪些特点?应用区位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完成2-4题2.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 B.N地C.P地 D.Q地3.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C.洋流 D.距海远近4.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C.大牧场放牧业 D.游牧业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6.新网北京2009年5月21日电:第十一次中 欧领导人会晤20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通过 此次会晤增加了双方政治互信,加强了务实合作,深化了传统友谊,为促进中欧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读“欧洲部分区域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是:A: (海域),B: (海域),C: (河流),D: (山脉)2)简述①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3)分析图示地区1月份等温线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说出图示区域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5)②国阴影区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与本国西部地区相比,该区域发展种植业有什么优越的气候条件?(6)2009年5月,我国商务部从③国采购了一批机械设备,如果通过最便捷的海运航线运往中国天津港,则依次经过的交通要道(海峡和运河)有哪些?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M所示河流,应是( ) A.莱茵河 B.多瑙河 C.第聂伯河 D.密西西比河8.该河流域所处的地形区,应为 (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东欧平原 C.波德平原 D.西欧平原日本海太平洋100万人以上100-50万人50-20万人图例20万人以下北 海莱 茵 河多瑙河波罗的海9.读德国和日本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德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的主要差异 (2)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3)概括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共同特征4)目前,德国、日本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城市分别是 、 10.2010年2月20日凌晨开始,持续数小时的暴风雨猛烈袭击马德拉岛,这是马德拉岛自1993年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强暴风雨读图l4,回答下列问题1)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此季节马德拉岛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此次暴风雨引发了 、 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导致图中甲处等温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有 、 3)欧洲大陆50N附近地区自西向东植被的变化特点: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1-13题甲乙1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土壤、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河流12.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沙尘暴 C. 土地盐碱化 D. 洪涝灾害13.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① 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 扼北海航线要冲③ 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 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某区域地形.水系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我国东部地区局部水网略图(1) 在下面表格中比较两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水量的异同点,并做出合理解释2)说明甲乙两河的航运效益差异,并简述差异产生的原因(3)据图分析,乙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读下面等值图,回答1~2题1.图中的等值线所表示的要素可能是( )A.降水量 B.海拔高度C.距海里程 D.太阳辐射量2.关于上题所述要素对图示区域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B.使本区的气候具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C.海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造就了大面积的平原地形读图中的部分经纬线,回答3~5题3.四地中气候特点相似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①→②→③→④经过的国家依次是( )A.挪威 波兰 法国 意大利B.挪威 德国 奥地利 意大利C.瑞典 波兰 匈牙利 希腊D.丹麦 荷兰 德国 法国5.有关②地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首都是华沙B.工业分布不平衡C.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D.煤炭资源丰富二、综合题6.下图为某大城市以北20公里的某地示意图,该地位于西经7°,北纬43°。

      该大城市在过去几年人口和工业产值急剧增长,为配合该城市的发展,市政府已选定下图所示地区,在此处建一个可以容纳20万人口、具有自给自足工业的卫星城依据下图和资料回答:(1)图中地区所处的大洲是____如果寒假到该地旅游,为了适应天气变化,必备的旅行用具应是____________2)图中林地的典型植被属于________3)为了配合卫星城的建设,需要建一个港口及其配套设施,上图中A、B、C、D四地适宜建港口的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将Y村发展成为可以容纳20万人口、具有自给自足工业的卫星城,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