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10页《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5. 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及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土壤的重大意义;3.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正确认识土壤的几个基本观点;4.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土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土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基本要求:1.理解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2.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3.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基本要求:1.使学生弄清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及其对土壤肥力和营养植物的作用2.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矿化率、腐殖化系数等概念,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措施3.熟悉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及其在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性方面的作用重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难点:腐殖质的环境学意义第四章:土壤生物教学内容: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土壤生态功能的指示;土壤生物的活性对维持和增进土壤功能的重要性;土壤生物活性的表征及量测。
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和一般特点;2. 使学生弄清土壤生物的活性对维持和增进土壤功能的作用;3.了解土壤生物活性的表征及量测重点: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土壤生物的活性难点:土壤生物的活性第五章:土壤孔性和结构性教学内容:土壤质地、土壤孔隙性和土壤结构基本要求: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等基本概念,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方法2.了解土壤孔隙的类型,影响孔性的因素,作物对土壤孔隙状况的要求;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作用及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3.理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机制4.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概念和意义,土壤不良结构的改善重点:土壤容重的概念及应用和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难点: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六章土壤水分教学内容: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土壤水分的数量概念、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壤水分的运动基本要求:1.使学生弄清楚土壤水分的类型,土水势的组成和定量表示方法,土水势和含水量的关系;2.掌握土水势、土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基本概念,土壤水分饱和流与不饱和流的特性不同土壤的供水能力,土壤有效水范围及有效水量;3.熟悉作物生长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调节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方法。
重点: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与作物吸水的关系难点:土壤水分状况和调节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教学内容:土壤空气状况、土壤通气性、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和土壤的热特性与热交换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状况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熟悉土壤通气性的概念、机制及通气性的指标3.掌握土壤空气的特点,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影响土壤Eh的因素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措施4.使学生了解温度对作物生物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5.掌握土壤热性和热交换的有关概念及影响因素重点:土壤通气性机制和氧化还原电位难点:土壤通气性机制第八章土壤胶体化学和和土壤的离子交换教学内容: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和土壤的阴离子吸附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带电的种类、来源、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肥沃土壤对交换性阳离子的要求2.要求学生掌握阳离子交换容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大小,阳离子交换作用的途径3.掌握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几个效应4.理解正吸附和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与非专性吸附的区别。
重点: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和种类难点: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第九章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土壤酸性、土壤碱性、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和土壤的缓冲作用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酸化、土壤碱性的原因,土壤酸度、碱度的表示方法;2.理解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3.要求学生掌握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极限pH值、半中和pH值、土壤缓冲作用等基本概念、土壤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重点: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难点:土壤酸度的来源和类型第十章土壤养分教学内容:土壤的氮素、土壤中的磷素、和土壤中的钙、镁、硫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存在形态2.掌握土壤中氮、磷、钾的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防止土壤氮素的挥发、淋失,土壤氮、磷、钾的固定,钾的淋失,提高各元素有效性的措施;3.了解微量元素的含量状况,存在形态及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重点:土壤氮、磷、钾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难点:土壤氮、磷、钾转化机四. 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课内习题课的教学安排、内容与学时安排。
习题课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综合训练习题课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与性质综合训练习题课三:土壤营养综合训练五. 各个章节学时分配六. 相关联的课程1.预修课程: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学习《地学基础》课程,必须掌握环境学的基础知识2.后续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的基础,是上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补充,为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提供指导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1)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1月2)林大仪主编,《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2.建议参考书目:(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农业出版社,1983年(3)张凤荣主编,《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4)李天杰编,《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版)八.成绩评定考核的方式:闭卷考试本课程的总成绩的组成及结构比例: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课堂提问)在总成绩中占20-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占70-80%编写人(签字):张凤杰编写人职称:讲师审阅人(签字):审阅人职称:审批人(签字):审批人职务:本大纲启用日期: 2009 年9月1日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