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docx
53页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二OO七年八月1 编制缘由 12编制依据 13试点目标及建设任务 24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24.1系统建设模式 34.2水雨情监测子系统 54.3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114.4 预警子系统 144.5 要求 215预案编制 255.1 工作内容 255.2 要求 266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296.1 工作内容 296.2 要求 357宣传、培训 357.1 工作内容 357.2 要求 378山洪沟重点治理工程 388.1 工作内容 388.2 要求 389投资估算 10 主要成果 11工作组织及分工 12 进度安排 41 44 45 451编制缘由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 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山洪灾害不仅对山丘区的基础设施 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 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 展,从2002年底开始,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 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006年10月国务院以 国函[2006]116号文正式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批复意见 要求“要以近期规划项目为重点,以人员能及时转移、减少伤亡为目标, 抓紧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试点,实施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预案编制等见效快的非工程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要加强宣传和管 理,加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构建群测群 防体系我国山洪灾害点多面广,成因复杂,影响范围大、人口多为探求 各地防御山洪灾害因地制宜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意见要 求,拟以山洪灾害严重的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抓紧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 点工作,为此需编制试点县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2编制依据(1)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4)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3试点目标及建设任务(1) 试点目标通过在山洪灾害严重的试点县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御 预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 工程措施为主的试点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试点县山洪灾害日 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 规划项目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2) 建设任务计划选择山洪灾害严重的约100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重点 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御预案 编制、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建设以及宣传、培训等选取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1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取一条山洪沟, 对部分沟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4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县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信息 汇集与预警平台、预警等子系统建设本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针对 防御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的监测预警及群测群防设施,同时考 虑防御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要求,预留了接收气象、国土等部门信息 的接口4.1系统建设模式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需特别加 强县级以下行政区的防灾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县级以下行政区的经济社 会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防灾特点以及各级防汛部门在防灾中的作用, 提岀以下两种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本模式:模式一: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省、市、 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山洪灾害信息和预测情况,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 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这种模式适宜于山洪灾害严重,县级防汛部门有能力建立和管理山 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省、市、县信息实现共享,县级防汛 部门能制作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的县级行政区系统结构见图1模式二: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依靠县、 乡(镇)、村、组的监测设施,结合省级、市级防汛部门的信息、指令, 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县、乡(镇)、村根据暴雨、洪水及水库(山塘) 等监测信息,发布预报警报一般按县-乡(镇)T村T组-> 户的次序 进行山洪灾害预警;遇紧急情况(暴雨洪水陡涨、水库山塘溃坝等)村 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 警这种模式适宜于尽管山洪灾害严重,但经济条件差,不具备建立和 管理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人、材、物等条件的地区系 统结构见图2各试点县可根据自身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图1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示意图(模式一)图2山洪灾害监測预警系统示意图(模式二)4.2水雨情监测子系统4.2.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水雨情监测子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 雨量站、水位站雨量站监测雨量信息,水位站监测雨量和水位信息。
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 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 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其监测方 式及报汛工作体制要求如下:(1) 简易监测站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 立简易监测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 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 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 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 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2) 人工监测站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移 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 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 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 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3) 自动监测站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 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 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 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 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4.2.2立占网布设4.2.2.1站网布设原则(1)雨量站布设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原则上按照20 - 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或 人工雨量站;在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乡(镇)、山洪灾害频发及人口密 度大的村组、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暴雨中心,按照20 - 30km2/站的密度布 设自动或人工雨量站,视测站重要程度和当地的建站条件、经济条件确 定自动站和人工站的数量西部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自动和人工 雨量站网布设密度可相对放宽简易雨量站按照每个自然村(组)1个站进行布设雨量站要尽量布设在代表性好、便于看管维护的地方2 )水位站布设面积超过100 km2的山洪灾害严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市、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的,可布设水位观测站,有 条件的可布设自动水位站流域面积50〜100 kn?的山洪灾害严重的小 流域,如果河流沿岸有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区或有较重要工矿企业、较 重要的基础设施,可布设人工水位观测站或简易水位观测站。
山洪灾害 严重的其它小流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设简易水位观测站 水位站宜设在人口居住区上游,地点应考虑预警时效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下游居民集中的水库(山塘),如果没有水位观测设施的,增 设适量的水位观测设施水库、山塘水位站设在坝前对于已有的自动或人工监测站点应纳入本系统站网,其监测信息相 应进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和市、省级监测网络4・2・2・2监测站网确定根据上述站网布设原则确定本试点县的各类监测站的地点和数量4.2.3监测设备设施4.2.3.1简易监测立占(1)雨量观测简易监测雨量站信息采集设备设施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 试点县应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雨量观测器雨量观测器的承雨 口径尽可能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设计;2) 为便于观测员能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可设计为透 明的装置,并根据区域内雨情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 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2 )水位观测对于无条件设立水尺的观测站,则可采用简易、可靠的方法进行人 工监测,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在岸边修建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设计为木桩式或石柱型;2) 对于无条件建桩的观测站,可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 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3) 水位观测尺的刻度以方便观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各地应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现场标注致灾的临界水位值的方法,作为预警 的标准。
423・2人工监测站(1)雨量观测人工监测雨量站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 配置虹吸式雨量观测设备;2) 确定设备的安装方式,设计必要的安装设施;3) 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或通话方式进行数据传输2 )水位观测人工监测水位站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 对于新建的水位站需修建水位观测尺和观测道路;2) 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汛4・2・3・3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应实现雨量、水位信息自动采集在设计中,各地可根 据是否需满足基本资料收集的要求,增加固态存储的功能,其存储容量 应满足能连续记录1年的资料1)雨量观测雨量信息采集设计主要包括雨量观测场地和雨量传感器,具体技术要求如下:1) 雨量观测场地① 雨量监测站原则上不新建雨量观测场,已建有雨量观测场的站, 将雨量传感器放置在雨量观测场内;② 未建雨量观测场的站,则利用屋顶平台予以观测,但安装时应注 意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2) 雨量传感器① 承雨口 口径:①2007%ni;② 分辨力:当测站为基本雨量站时,年平均降雨量> 800mm的测站 采用0. 5mm的雨量传感器,年平均降雨量<800nini的测站采用0. 2mm的 雨量传感器;对于非基本雨量站,南方湿润地区可选用l.Omni的雨量传 感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可选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2 )水位观测水位信息采集设计主要包括水位观测设施和水位传感器,具体技术 要求如下:各试点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浮子水位计、压力水位计和超声水位 计进行水位观测。
对已建有水位自记井且可利用的监测站选用浮子式水 位传感器;未建井或不能建井的测站,视河流及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压 阻式、气泡式)或超声式水位传感器根据选用的水位传感器进行配套的土建与安装设施建设4.2.4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水雨情数据传输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卫星、超短波(UHF/VHF)、GSM 短信、GPRS,以及程控网(PSTN)等。
